《卡薩布蘭卡》的光影律動

作於2015年8月)

《卡薩布蘭卡》攝於1942年,並在1944年獲得第1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三項大獎。它的成就充滿了意外:攝製組預算緊張,華納公司也沒把它當成什麼重頭戲。雖然演員都是頗有名氣的明星:亨弗萊·鮑嘉,英格麗·鮑曼,保羅·亨瑞德,但他們在拍攝時意識不到這將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導演邁克爾·柯蒂斯沒有用什麼驚世駭俗的拍攝手法,劇本也在當時並不罕見。一切都顯得那麼匆忙,但一切又都順理成章。

另一方面,《卡薩布蘭卡》緊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為民眾帶來歡愉與鼓勵。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處於白熱化階段,並由相持漸漸進入到轉折。法國處於維希政府時期,在納粹的恐怖統治下人民提心吊膽。年初第三帝國確定了屠殺猶太人的方案,集中營人滿為患,各種令人髮指的滔天罪行不斷上演。歐洲爆發了數次大規模的戰役,包括年底的斯大林格勒反擊戰。美軍和日本在太平洋上戰事膠著。人們都希望戰爭早點結束,親人平安回家。因此《卡薩布蘭卡》成功引起了民眾的共鳴,影片講述了主角一行人在戰爭爆發初期,試圖逃往美國而在中轉站卡薩布蘭卡遭遇的故事。這種經歷對許多人,尤其是歐洲人,再熟悉不過了。故事中也著重刻畫了反法西斯戰士的智勇和奉獻精神,歌頌了人們不願受納粹壓迫的美好願望,因此影片也有一定的主旋律和政治宣傳成分。

影片在有限的預算下,用最節省的辦法把每場戲都拍得津津有味。亨弗萊·鮑嘉扮演的酒吧老闆裡克,與英格麗·鮑曼扮演的伊爾莎在巴黎的浪漫史那段拍得相當簡陋,許多場景能看出演員背後放了一個大屏幕播放外景影像。然而這不會減弱觀眾強烈的代入感,皆因演員出色的表演,精彩的剪輯和美妙的臺詞。全片多數戲份聚焦於室內,結尾的機場也流露出攝影棚的氣息。這些粗糙的地方多是因戰爭所致。由於影片很好的融合了懸疑、浪漫、喜劇等元素,並體現出了黑色電影的氣質,所以這些缺陷並不會妨礙它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邁克爾·柯蒂斯一直牢牢掌控著鏡頭的朝向。全片除了開始的背景介紹外,觀眾在餘下的時間裡一直跟隨著攝影機去了解裡克、伊爾莎和保羅·亨瑞德飾演的維克多三人的矛盾,以及他們與納粹軍官和效力於維希政府的法國警官的衝突。直到影片末尾,故事中出現的主要角色,除了納粹軍官外,其餘人都迎來了人格的昇華,並完成各自的救贖,主角們沒有一個是徹頭徹尾的壞人。這些所傳達的價值觀正是當時的觀眾們迫切需要的。

雖然1939年的《亂世佳人》已經成為首部記在史冊的彩色電影,但因為成本高昂,拍攝麻煩,彩色片在20世紀50年代才成為主流。《卡薩布蘭卡》也證明了黑白片從未過時,它所獨有的美感和氣質是彩色電影難以替代的。如今,黑白片已經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了,觀眾也幾乎忘記了它們的存在。但像《卡薩布蘭卡》這種經典的黑白電影,永遠不會被時間抹去。

《卡薩布蘭卡》的美學突出表現在對光的運用上,故事中所流淌的氛圍和人物的性格大多通過光的明暗變化來展現。本片的打光極其考究,沒有一丁點馬虎的地方,陰影和明亮的對比不僅讓觀眾的視線無法偏離畫面主體,同時也為劇情的推進起到各種關鍵作用。另外,光影的交織讓角色的特徵更加明顯,心境變化也被勾勒的更立體,對白也在這種影響下顯得更飽滿更有趣。因此,觀眾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也就有了強烈的代入感。

影片開始,從卡薩布蘭卡的大背景轉到酒吧的定場鏡頭,再轉到男主人公里克的手上,整套運鏡和剪輯一氣呵成,看得人非常酣暢。隨後我們瞭解到,裡克是一個背景模糊的美國人,他被勒令不準回國,於是在巴黎生活,當那裡被佔領之後來到了卡薩布蘭卡,開了這間裡克酒吧。其時卡薩布蘭卡是歐洲人躲避戰亂逃往美國的必經之路,前提是,在這裡依靠金錢和運氣拿到過境信,只有拿到過境信,才能從卡薩布蘭卡機場起飛至里斯本,然後通向北美大陸那個新世界。當時的摩洛哥處於法國的統治下,而法國又已經被第三帝國佔領。各方勢力和大批歐洲人在這裡集結,魚龍混雜。裡克為了酒吧的經營,不得不與親德派的法國警衛隊長雷諾打交道。故事集中於德國高級軍官斯特拉瑟為了逮捕抵抗組織首領維克多而到達卡薩布蘭卡之後,危機始自兩名德國通信員在火車上被殺,兩封珍貴的過境信遭竊。這些矛盾不可避免的要落到男主角里克身上。

但是通過影片,我們瞭解到裡克是個完全的利己主義者,他的名言就是“我不會為任何人冒險”。影片在英格麗·鮑曼出場前,充分交代了各方人物的動機和目標。對白簡約有效也是這部戲的亮點。當斯特拉瑟問及裡克的國籍時,他的回答是“我是個酒鬼”。當一名顯然與裡克有過一夜春宵的女子伊馮娜問裡克:“你昨晚去哪了?”,裡克答:“這麼早的事我怎麼記得。“伊馮娜又問:“那你今晚有什麼打算?”,裡克說:“這麼遠的事我還沒有計劃。”這些風趣的臺詞都要歸功於朱流斯,菲利普和霍華德三位編劇,他們將演員與人物形象烙印於心,寫出的對白也就不會荒唐走形,也令交代人物背景這種容易枯燥的時間段成功地避免觀眾分心。

此時我們並沒有對裡克產生移情,因為他沒有體現出自己的人性光輝。當黑市商人臨死前把過境信交給裡克保管時,麻煩不可避免地接踵而至。觀眾會開始好奇角色如何處理這棘手的麻煩。此時光打在裡克身上要麼就是很硬,要麼就是依靠道具燈光,比如火柴或檯燈,令他臉部殘留著陰影,十分瘮人。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當他接手過境信後,光打的更暗了,裡克的眼神也變得不那麼淡定,觀眾能體會到這件事帶給他的困擾和緊張。在這部電影的語境裡,他開始有了危險的秘密,對別人來說不再那麼光明瞭。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有一段時間,裡克都處於愁雲密佈的狀態,幾乎要溶化在陰影裡。亮光仍舊很硬的打在他身上,而陰影的面積則越來越大。當他看到飛往裡斯本的又一架航班起飛後,他聯想到自己藏匿的過境信,臉上露出緊張和渴望的神情,這也讓坐在旁邊的雷諾警長察覺到,於是引出了後面的對話。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同樣的,在裡克去取賭場需要的資金時,雷諾警長正好說到斯特拉瑟軍官的到來。此時畫面中只剩下裡克的陰影,因為對納粹來說,他手握過境信,是不安全的,是見不得光的。在這個構圖中,門阻隔了雷諾和裡克的距離,光影阻隔了觀眾和裡克的距離,因此誰也看不到裡克的表情。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接下來,伊爾莎和維克多出場了。影片此前僅用寥寥幾筆就交代了他們與抵抗組織的關係,因此兩人的出現給足了觀眾期待。從伊爾莎登場伊始,光線就比裡克要柔和自然的多。在拍攝時,英格麗·鮑曼提議攝影師多給她左側的鏡頭,因為她認為自己的左半邊比較好看。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觀眾的直覺都知道伊爾莎和裡克之間可能有某種關聯,這個女人也引起了酒吧鋼琴師山姆的注意和雷諾警官的阿諛奉承。因此她對人們來講也是有一定神秘感的。光線在這裡變得不再那麼自然,一大片陰影落在了這個女人身上。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當伊爾莎認出山姆後,提議他演奏那首充滿回憶的《時光流逝》。這裡是英格麗·鮑曼表達浪漫情懷的時刻,光線重又變得自然柔和。此時的陰影突出表現伊爾莎的美貌深情,令人過目難忘。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影片的構圖也極其合理,稱為此類電影的教科書也不為過。在裡克與斯特拉瑟軍官、雷諾警長的對話這場戲裡,影片以圓桌中心為軸線,正反打表現裡克與這些德國勢力的對立關係,故桌子上那個大臺燈也成為視覺上的障礙物。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維克多,伊爾莎和雷諾三人的對話場景,很好貫徹了類型片構圖的中心性、平衡性和正面性的特點。將維克多置於中心,正面對著觀眾,表示他是此時的焦點人物。左右分別是雷諾和伊爾莎,形成平衡的畫面,人物關係清晰。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這些技巧觀眾不一定能明確地看出,但潛意識中仍舊能領略到,進而增加了影片的觀賞度。同時戲中的經典臺詞和場景比比皆是。當山姆開始演奏《時光流逝》後,裡克和伊爾莎重逢的場面令人心醉。德軍高唱第三帝國國歌時,維克多看不過去,讓樂隊演奏馬賽曲,成功調動起全酒吧的人齊唱法國國歌,壓住德軍的聲勢。那名在故事中並不重要的伊馮娜也流淚高喊”法蘭西萬歲!“,是全片最激動人心的戲。當然,也體現了維克多作為抵抗組織領袖,所具備的超人品質。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故事在經歷了裡克和伊爾莎的各種互動和回憶之後,我們知道了是愛情使得裡克成為利己主義者。但明眼人此時都能看出男主角的本質並不是這樣。影片給予了及時的反饋,比如讓裡克幫助一對夫婦成功買到過境信,以及點頭暗示樂隊幫助維克多演奏馬賽曲。這名人物的人性光輝得意慢慢體現,觀眾也開始產生共情。

維克多、伊爾莎,甚至雷諾和斯特拉瑟甫一出場就是積極追尋目標的主動性角色,但事情發展到這裡,裡克也不再是消極對待目標的人了,因此劇情也變得越來越緊張激烈。裡克和伊爾莎夫婦要同時解決內部和外部雙重衝突:其中兩人的浪漫過往以及納粹的追捕。對於伊爾莎這名角色,最大的看點是她最終會選擇誰,這也是整部戲吸引觀眾的一大要素。但影片所傳達的觀點是,在那種非常時期,這些感情糾葛實為滄海一粟——雖然有許多人不認同,畢竟浪漫在《卡薩布蘭卡》裡顯得那麼重要。

伊爾莎是個脆弱的女人,在巴黎孤獨地盼望著丈夫的消息,等來的卻是一紙噩耗。人生最寂寞的時候碰到了充滿魅力的裡克,伊爾莎從他身上看到了正義感,於是陷入愛河。然而丈夫未死的消息又在那關鍵的一天到來,導致裡克只能和山姆兩人獨自前往卡薩布蘭卡。我們不應對處於戰爭時期的伊爾莎過分苛責,她在感情上的徘徊和糾結放在當時再合理不過了。另一方面她又深明大義,因此無論她多麼愛裡克,還是拋棄他回到維克多身邊,她認為自己是丈夫的精神支柱。”一個女人傷害了你,你便報復全世界,你是個懦夫。“這正是伊爾莎當時所想。

裡克與伊爾莎在房間裡對峙這場戲,光影再次起到了情緒渲染的作用。在我們不知道伊爾莎的動機時,她的光線比之前暗淡許多。對峙完畢後,我們發覺裡克身上的光就像伊爾莎剛出場時那樣自然柔和,因為這時他不再是利己主義者,他的正義感又回來了,在精神上,他與維克多等千萬反法西斯戰士形成了統一戰線。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影片結尾的機場戲,觀眾會隨著劇情糾結裡克、維克多和伊爾莎三人的情感矛盾。但這些此時已顯得無關緊要。影片主旋律的特徵開始集中體現,裡克已經決定犧牲自己的利益,全片一直與德國人走的很近的雷諾警官也展現出自己正義無私的一面。裡克失去了愛情,收穫了友誼。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迎來相對好的結果。在最後,雷諾警官拿起一瓶印有”維希“字樣的酒,倒了一杯就扔進垃圾桶,標誌著自己與傀儡政府的決裂。於是,觀眾對雷諾由厭煩到讚賞,再加上目睹裡克沒有佳人陪伴而稍顯落寞地離開,卻並不會覺得太過遺憾。而兩人的背影也顯得更加高大了。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論戲書影

電影是溫柔的流氓

音樂是浪漫的瘋子

遊戲是嚴肅的小丑

文學是高雅的娼妓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