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爭先恐後送孩子去城市讀書,“孟母三遷”對農村孩子適用嗎?

導讀:近年來,隨著農村生活的富裕,很多農村家長傾全家之力將孩子送到城市讀小學、初中和高中,農村家長也是一路陪同,古有“孟母三遷”,現有農村人望子成龍為買學區房“傾家蕩產”,為了孩子上學真的值得嗎?

一、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

農村和城市的教育水平以及資源的差距一直都存在,隨著農村孩子去城市裡讀書,農村教師更是越來越少,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農村孩子去城裡讀書→村裡學校沒有學生→鄉鎮學校合併→老師下崗,有能力的老師去城市教學→教育質量下降→農村學校學生去城市讀書。“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不再是一句玩笑話,我們村以前教我體育的老師,現在教英語、體育和語文三門課,主要是小學總共剩了不到一百個學生,不到十個老師,就差讓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一起上課了。

農村爭先恐後送孩子去城市讀書,“孟母三遷”對農村孩子適用嗎?

村裡小學

二、農村人為將孩子去城市上學所付出的努力

我家鄰居為了兒子能在縣城好好上學,孩子的媽媽去縣城旁邊租房子陪讀,在孩子上學之後在縣城找些簡單的工作掙點錢夠兩個人吃飯租房;孩子爸爸一個人出外務工,為孩子準備學費和家庭的其他開銷。有的農村家庭直接借錢在縣城買一套房子,為了就是能讓孩子在學校上學的時候有“面子”。

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家長陪讀是孩子還小,不懂得照顧自己;孩子上初中的時候,家長陪讀是怕孩子學壞,成不了材;高中的時候,家長陪讀是怕高中衝刺太辛苦,孩子營養跟不上。孩子上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父母就這樣為了孩子上學付出了人生中最好的十二年的時間,只希望孩子上個好大學,畢業後有一個好工作,一輩子走出農村。

三、對孩子的影響

把孩子送到縣城讀書,全程無微不至的照顧,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兒嗎?

答案是否定的。(1)全家圍著孩子轉,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老大”,這樣的樣子容易自私;(2)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呵護,但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阻擋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養,如今的很多孩子讀大學連自己的襪子都不會洗,以前總覺得這類人都是城裡的孩子,如今也有很多農村的孩子。在家長眼裡他們永遠是個孩子,如果他們不能自立,在社會上也永遠是個“孩子”。(3)在孩子上初中和高中正是十多歲的年級,攀比心理萌生,叛逆心理加重,看管太嚴反而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的破裂。(4)父母的陪讀和付出會給孩子“無形的壓力”,農村孩子在縣城上學,由於虛榮心作祟,會產生自卑心理,家長為了他們的學習付出了所有,讓他們覺得學不成就對不起全家人;特別是有些父母特別愛嘮叨,認為吧家長的付出每天給孩子講一遍會激勵孩子的學習。

農村爭先恐後送孩子去城市讀書,“孟母三遷”對農村孩子適用嗎?

老師給孩子上課

四、我認為的比較好的做法

我也是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初中在縣城封閉式學校就讀,我父親在縣城打工,但是三年也很少去學校看我,高中三年和大學四年我父母沒有去過我學校一次。我不論在在外面受欺負還是學習成績,除了生活費我都是自己解決,我覺得這種讓孩子放手去做的方法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好處。我認為如今的農村家長為了孩子上學在城市陪讀甚至買房“過猶而不及”。

  1. 家長不必要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事業,我認為家長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教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比在縣城買房子讓孩子“有面子”更重要。我認為從初中就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家就是在農村,我們在縣城沒有房子,你以後想要什麼生活都要你自己去努力。
  2. 孩子在縣城讀小學的時候,孩子的媽媽去縣城陪讀,畢竟這個時候小孩子確實還不會照顧自己,由家長在身邊也比較安全。從孩子
    讀初中開始,讓孩子住校,慢慢培養其自立的能力,也保持家長和孩子的距離,這個時候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小秘密”,家長不應該過多幹預。
  3. 在孩子高中的時候,家長的陪讀是一種壓力,我一直記得我媽媽給我說:“你已經18歲成年了,你讀的書比我多,以後的路該怎麼走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要承擔你選擇的後果。”所以我高中學習成績,高考選擇學校和專業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的。
農村爭先恐後送孩子去城市讀書,“孟母三遷”對農村孩子適用嗎?

父子二人

結語:“孟母三遷”只是為了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把農村孩子送到城市的學校已經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剩下的應該是他們的空間,作為家長教給他們不卑不亢、自我管理、獨立自主的能力比照顧他們更重要。大學不是農村孩子的出路,主動學習、成長他們自身的能力才是農村孩子的出路。

【我是農村土生土長的伊人間,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果覺得還不錯,點贊轉發讓更多人看到吧!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