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01

只要在老家過年,每當除夕夜跟春節即將交替的前後,我都在會朦朦朧朧中聽到很多很多的腳步聲和鞭炮聲。這些聲音就好比是鐘聲,聽到這些聲音我就知道到廟裡燒香的人絡繹不絕地來了,也說明春節即將來臨。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山上有座廟,就感覺老家多了一份重量,似乎也是一種文化的底氣;每次朋友到我老家,就多了一個去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有“見廟就進、見佛就拜”的習慣;山上有座廟,也為村裡增添了一點民俗氣息,在某些節點上,鄉親們會在廟裡舉辦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

說到山上有座廟,很多人都會想那個講不完的扯蛋故事: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這是一個無聊的,可以一直講下去的故事。

小時候經常會拿這個故事忽悠人,一般是這樣開始的:

“我給你講個故事哈,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

一般有經驗的人,立馬會說:“別講了!別講了!”

其實,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估計寫這個故事的人也沒有搞清楚寺跟廟的問題。寺是寺,廟是廟。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廟裡應該沒有住著和尚才對。

在中國寺和廟是有嚴格區分的。主尊供奉佛菩薩的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為廟。

確切地講:寺是外來宗教的宣講所,供奉的是佛,而佛是超自然的;廟則是人們紀念國殤、忠孝、優秀人士的場所,祭祀的是神,而神是人的偶像化。

人們去寺裡祈求,是精神空需虛的追求;在廟裡祭祀,是對功臣烈士的緬懷。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我國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統稱廟,故《爾雅.釋名》載:“廟,貌也,先祖形貌在也。”古人設廟還有規定,《禮記》記載:“諸侯五廟,卿大夫三廟,士一廟。”另外,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亦稱廟,如龍王廟、土地廟。到了封建社會時代,所謂有德有才的人,死後也可立廟奉祀,如關帝廟、岳廟。

由於廟是人們最尊敬的所在,故後來將皇帝的宮殿也稱之為“廟堂”或“廊廟”,皇帝與大臣的對策也被稱之為廟算或廟議。皇帝死後,追贈的諡號便也稱為廟號。

廟雖然是供祭先人的地方,但不是任何人死後都可以入廟的。先秦之後規定:凡有功於國的,死後方可入廟,享受人們的祭祀禮拜。《後漢書·梁統傳附梁竦傳》中也說:“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廟食……”。

所以,廟是祭祀神靈、神話或傳說人物、歷代賢哲、歷史著名人物的場所,如關帝廟、張飛廟、岳飛廟、孔廟、孟姜女廟、媽祖廟等。這些眾多的廟宇,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中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寺,最早是官署的名稱,如在漢朝,御史大夫們辦公的地方叫御史大夫寺,管禮儀的部門叫太常寺,負責輿馬的部門叫太僕寺,專管外交事務的部門叫鴻臚寺。在佛教傳入我國後,寺才變成了僧院的稱呼。因朝代更換,寺的稱呼也曾經有過變化,北魏太武帝年間,寺院被改稱為“伽藍”,隋湯帝大業時改稱“道場”,唐朝又改稱“寺”,一直沿用至今。

把寺跟廟混為一談應該是不準確的,可能只是人們習慣了,都叫寺廟。

我很確定地講:我們老家山上的是廟,忠訓廟。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02

忠訓廟,是為紀念“忠義之士”徐震而建造的廟。在浙南飛雲江流域不少村落都建有忠訓廟,據我所知,就筱村境內就有三座忠訓廟,即徐岙忠訓廟、大公宮忠訓廟和上章忠訓廟。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徐岙跟忠訓廟的淵源最深,傳說是忠訓廟供奉的主神——徐震顯靈的地方。

據記載,宋宣和年間,方臘作亂,徐震率兵抵抗,不幸犧牲。在靈柩護送返鄉的途中,路徑筱村,在徐岙村前的玉溪畔休息時,天降大雨,使久旱而幾近枯萎的禾稼盡沐甘霖。本來此地久旱歉收,此後卻連年豐收。於是村民將這個地方命名為“徐岙”以志紀念,並在村頭立忠訓廟祀奉他。因此,生活在徐岙的人並不姓徐,而是姓吳。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徐岙,也叫做徐岙底,村前有玉溪環流,後倚金山,左右奇峰對峙,似龍虎踞鎮之勢。村中山泉潺湲,古樹蒼翠。徐岙吳氏系庫村唐諫議大夫吳畦的後裔,吳畦五世孫吳承褚由庫村遷居筱村柏樹底,越幾世後,吳承褚後裔吳萊羨慕徐岙這個地方“曲徑坦途、引人入勝、崇巒疊嶂、自成幽秀”之勝景,遂有遷居此地之意,在風水師的點撥下,於宋端平三年(1236)自柏樹底析居徐岙,七百多年來,吳氏家族“詩書禮相傳,簪纓相繼,可謂能光其祖、顯其宗矣!”吳氏族人居徐岙700餘年而不改村名,一代又一代虔誠地供奉著徐震。如今,在村口蒼虯古樹下的忠訓廟,每逢徐震誕辰日農曆六月初六,都會有筱村鎮各村的村民前來朝拜。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徐震,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初六日出生於瑞安義翔鄉人,即今泰順仙居。

自唐以來,中原的仕人和望族為躲避戰亂,紛紛遷居南方。泰順徐氏始祖徐相,祖籍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初徙安固(今浙江省瑞安市);唐寶曆元年(825年),定居百丈睦源(今泰順司前宮頭洋),堅持耕讀傳家,為將來徐氏家族的文風鼎盛奠定了基礎。徐氏六世孫徐暹,生於後唐明宗六年(931年),20多歲就擔任文淵閣大學士,宋雍熙四年(987年),徐暹挈眷攜子,遷往仙居村(今泰順仙居村)。徐氏入遷仙居後,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尤其是兩宋時期,進士就有徐清、徐涓、徐元德、徐元長、徐容、徐諒、徐天佑等,標誌著泰順文風進入了鼎盛時期。徐震就出生在這麼一個文風鼎盛的地方。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據資料記載,徐震少年不負先訓,好書力學,官至溫州府判。職上秉公亷政,為時人所敬佩。當時由於朝廷軍事邊防軟弱,無力對抗外邦的軍兵入侵。只可採取妥協的對策,每年要送“歲幣”孝敬遼西夏,致使人民負擔慘重。

北宋徽宗時,在江南大肆捜羅奇花異石,官吏乘機侵貪,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宣和二年(1120年),方臘在青溪(今浙江淳安)造反起義,起義隊伍很快從千餘人發展到近萬人,並攻佔了青溪縣城,接著又一鼓作氣,攻下了睦州州治建德城與睦州所屬壽昌、分水、桐廬、遂安等縣。在這同時,起義軍打退了駐守歙州(今安徽歙縣)的宋軍,佔領了歙州及所屬一些縣城。隨即,起義軍向杭州進攻。是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佔領了杭州。這時,東南州郡紛紛響應,起義隊伍發展到將近百萬人。

宣和三年(1121年),方臘率其軍攻佔溫州,逼近瑞安。縣令王公濟與鄉紳趙霑商議穩守,決定招募義勇4萬人,由徐震為將領,分守吹臺山(今甌海境內)各要道。是年四月初七,雙方交戰激烈,首領徐震壯烈犧牲於瑞安桐嶺,享年58歲。

徐震的英勇犧牲,更激發了鄉紳及地方軍民的抗侵鬥志。當時鄉紳薛良顯、薛良朋、薛良貴兄弟三進士,官至山東轉運使、吏部尚書、朝議大夫,他們收拾徐震的殘餘部隊,對敵抗戰,方軍未能攻入瑞安。宋宣和三年二月初九日(1121年2月27日),宋徽宗降詔任童貫為江淮荊浙宣撫使,率軍15萬前往鎮壓。由於方臘起義軍沒有作戰經驗,起義宣告失敗。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在傳統的封建社會,士大夫階層講忠、講義、講孝,把忠心獻給國家是他們追求的核心價值體系,當國家有需要的時候,捨身取義都在所不辭。徐震就是這樣的人,他的犧牲得到了封建王朝統治者的認可,先後有三位皇帝敕封徐震。

宋宣和三年(1121年)徐震陣亡後,欽宗皇帝敕封徐震為忠訓郎。

仙居祖傳的《徐氏宗譜》記載著欽宗皇帝的一段敕封誥詞,誥詞曰:“忠義所激,勇當寇鋒,陷陣先登,以身殉國,持贈忠訓郎,子承信郎,又立公之廟宇於桐嶺。”

明洪武三年(1370年) 八月十六日, 朝廷又加封徐震為忠訓侯王,入鄉賢忠義二祠,正祀典,復建徐震廟。

清雍正七年(1729年), 地方上諭各省名臣祠、墓由官銀修葺, 永作楷模,徐震之墓以名臣享受官銀修葺。

因為先後有三位皇帝敕封徐震三次,後人就稱徐震為徐三公。浙南一帶,人們紛紛為徐震建廟立祀, 稱忠訓廟, 或稱徐三公殿,也稱徐三府君廟。我老家的忠訓廟,老百姓均以“徐三公”稱之,門額上的匾額雖然寫著“忠訓廟”三字,但是人們只以“徐三公”稱呼,直接把“廟”字省掉了。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在筱村除了徐岙村口的忠訓廟外;約在清乾隆年間,在筱村吳、林等家族的牽頭下,在北坑村又建了一座徐三翁宮(即忠訓廟),建築規模比較大,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壞,後又被改建,部分建築已非原貌,近年由民間熱心人士出資進行了重修。宮內藻井飾彩畫的戲臺和主堂的軒棚以及用材巨大、雕刻精細的大梁,說明當時筱村人建造徐三翁宮投入了大量物力和人力;另外,就是我老家——上章的忠訓廟了。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03

聽祖輩們講,當時興建北坑徐三翁宮由玉溪八境(東嶴堡、長洋堡、東洋堡、徐嶴堡,巖頭堡、柏樹堡、北坑堡)共同參與,聽說北坑堡不知道什麼原因受到了奚落。為此,泰順南山後龔氏族人發願要在自己的地方建一忠訓廟,即現在的上章忠訓廟。也可以說龔氏牽頭興建的上章忠訓廟,是北坑徐三翁宮的分廟,不過香火很旺,是周邊村民祭拜神靈的首先之處,逢年過節都是香菸縈繞,鞭炮齊名,人來人往。

現在上章忠訓廟也不是原來的老廟,而是1996年由龔士榮、龔兆科等人首事重修的。原來的老廟早就在“破四舊”的中被推翻了,到我記事的時候只剩下一個老廟基了。廟基寬闊而平坦,是我們放牛和練武的好去處。現在的這個忠訓廟於農歷丙子年(1996年)正月初十動工,是年十一月初十完工,並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儀式。門額上的“忠訓廟”三字由民間書法家翁揮先生題寫,當時翁揮先生為了題寫門額和撰寫石壁記文字,他老人家還在我家住了好幾天。石壁記上的字,由我和我三弟龔祈吉合力鐫刻。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2013年夏天,為了迎接徐震將軍農曆六月六的誕辰日,借修建通往忠訓廟水泥路的東風,還對忠訓廟進行了修復。2013年7月13日,農曆癸巳年六月初六這天,舉辦了隆重的“作福”活動。這一次,除了在忠訓廟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外,還舉行了隆重的聚餐活動,即讓人喜聞樂見的泰順百家宴。

自從老家的忠訓廟重修以後,一直是香火不斷,聽說燒香拜神的人說,徐三公真的很靈驗。近幾年,隨著泰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農曆六月六都會在忠訓廟舉行祭祀活動,由各個村通過抽籤輪流坐莊。

舉行祭祀活動的時候,都會請來道士做系列的法事,目的是祈求神靈保護各村各地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家宅平安。祭祀請神自然少不了宰豬、宰羊的,祭祀神靈過後,人們便聚在一起美餐一頓。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04

正所謂,請得是神,享口福的是人。

這可能就是聰明的人類,樹神拜神的重要動機。

當然神靈的樹立,也可以給人類帶來各種精神的慰藉。人最可怕的是沒有信仰,只要還有信仰就會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告誡。不管是迷信,還是正信,信,就會對天地有一份敬畏。拋開人類的統治不說,就單單從人的個體修為來講,這也未必是什麼壞事。

至於到底信什麼,老百姓可不一定明白,主要是求一份心靈的安慰,為生活找一份寄託。其實,不管是拜佛,還是拜神,祭拜就是一種教化。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特別是,自佛教傳入中國後,經歷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漸被世俗化,為平民百姓吸納接受。同時,民間信仰的神,也被民眾融於佛教場所中,如寺院中塑有民間信仰的堯、舜、禹,即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和水官。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開始就與民間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融合度相當高。如道教中的神,如太上老君、八仙等,在民間信仰也較為廣泛。同時,民間信仰的神如楊府大神、三港爺等民間神靈,也為道教所吸納,成為道教的神靈。

在中國文化中,神這個概念是不帶宗教性質的,和西方的“God"中國的“佛”“仙”不同,神是個信仰概念,是個制度概念。

對於神,中國人有這樣的看法:一是傳說中,天上固有的創造者兼統治者;二是人死後受到敕封而到天上或地府做事的人,請注意是死後,言下之意就是,神肯定是由魂魄歸天后而成的,沒有帶走自己陽間的肉身,而且一般在天上工作,諸如《封神榜》最後封的皆為神。成神的人不需有宗教背景,不需要學習修煉相關宗教經典,更不需要是道士或是和尚。只要你有緣份,或是陽間十分優秀的人,或是多行善事的人,或是受人間百姓尊敬的人,都有可能在死後被天庭封為神,分在天上或地府當官任職。譬如後世的包拯,文天祥,關羽等人,只因陽世影響太大,為人優秀,死後就被天庭吸收為神了。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我們這個國家的神還有五花八門的特點,包括神仙以及來自佛教的諸佛和諸菩薩,按照學術觀點自然不能混為一談,但在普通老百姓眼裡,只要具有超能力的,不管是神仙,還是菩薩都要拜,典型地體現了中華文化“和”的思維。

中國的神,一半是宗教人士通過“專業化路線”塑造的,另一半是老百姓約定俗成泡製出來的。有的來源於人間的英雄人物,譬如關帝(關羽)、文昌帝君(張惡子);有的來源於動物,譬如真武大帝(龜蛇);有的來源於山川河流,譬如東嶽大帝、河伯;當然,也有一些是老百姓胡亂造出來的,譬如江南的五通神、五猖神。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在皇權社會,不管這些神是怎麼造出來的,如果沒有得到皇帝的加封,往往也很難顯靈。譬如媽祖,原來只不過是福建民間一個不大起眼,跟漁船航運有關的神,只因誕生不久,就趕上了南宋偏安東南的地理優勢,因此很快得到皇帝敕封,而且逐年封號升格,最後升到“天后”之位,結果成為了中國沿海和東南亞各地最有影響力的神。關公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偏愛《三國演義》的滿人皇帝入關後的大力加封,他也不至於變成“大帝”,變得比他的主公劉備還有地位。

中國的神仙接受皇帝的冊封,就像皇帝麾下的文臣武將受封領賞一樣,說起來有點褻瀆神性,但事實上確實是如此。神權小於皇權,而且不只是小一點。當初佛教剛來中國的時候,和尚們還有點拽,宣稱“沙門不敬王者”什麼的,可是沒過多久,就被降服了,就心平氣和地向皇權低眉順眼地稱臣了。高僧大德,如果能夠被皇帝封為國師或者商人,都是值得所在寺院機構誇耀的事情。作為空門中的和尚,如此看中名利,如果不是因為為了弘道的良苦用心,那真是被人所不齒了。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說起來,都是因為統治的需要。皇帝看起來威風凜凜,但皇帝也是人,一樣要面對生老病死的因果,權力再大也不可能永住世間。為了現實的統治需要,皇帝自然要有一套凌駕於一切的遊戲規則,不然就沒法完了。這一切,包括佛、道、神等,甚至連西來的佛祖也不能例外,必須服從皇權,不然,就不跟你玩,不給你玩了,真是如佛家說的一切眾生都要管定了。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還好,我們老家山上的這座廟供奉的忠訓郎,是經過皇帝冊封的,還是三個皇帝都冊封過,相信這個神合理性不需要爭議。儘管,現在皇帝不再了,作為中國人一種價值觀上的契約,多少還會得到承認。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官方確認。

老家山上的廟,其實很小,但因為靈驗,也就成為了人們樂於朝拜的神廟,且是我們村裡唯一的、也是最後的神廟……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老家的山上有座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