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一隻普通的昆蟲如何從詩經中走出,走向了尋常百姓和帝王家

《詩經·周南》篇中有一首詩叫《螽斯》,原文很短如下: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註釋
螽(zhōng終)斯:或名斯螽,一種直翅目昆蟲,常稱為“蟈蟈”。一說“斯”為語詞。
詵(shēn 身)詵:同莘莘,眾多貌。
振振(zhēn真 古音):茂盛的樣子。
薨(hōng轟)薨:很多蟲飛的聲音。或曰形容螽斯的齊鳴。
繩繩(mǐn):延綿不絕的樣子。
揖揖(yī):會聚的樣子。揖為集之假借。
蟄(zhé哲)蟄:多,聚集。


螽斯--一隻普通的昆蟲如何從詩經中走出,走向了尋常百姓和帝王家


初讀這篇文章之時,就感覺到漫天的生命氣息鋪面而來,眼前似乎出現了小時候在秋天的花生地裡翻開一捆捆好的花生束,就會看到下面聚集著一群蟈蟈,或大或小,肯定是蟈蟈一家老小。螽斯,民間俗稱蟈蟈,為鳴蟲之首,又名“百日蟲”。因其夏產冬逝,壽命百日。自古以來人們春種秋收,勞苦一年,豐收季節過後,農人農閒之時,于山野草叢,捕捉鳴蟲,賦閒養息,真一樂事,屬於農耕文明時的閒情雅趣。的確在那個娛樂活動缺乏的情況下,人們可是很會找尋大自然的饋贈的,那時最好時代,人和大自然無限的交融在一起了,生在土上,葬在土下,在大自然中尋找著肉體和精神上的養料。


螽斯--一隻普通的昆蟲如何從詩經中走出,走向了尋常百姓和帝王家


《螽斯》裡面每章都描繪了蟈蟈繁榮的畫面,不同之處在於首章側重多子興旺;次章側重世代昌盛;末章側重聚集歡樂。而關於詩旨,《毛詩序》雲:“《螽斯》,后妃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點出了詩的主旨,但拖了一個經學的尾巴。朱熹《詩集傳》承毛氏之說。還作了“故眾妾以螽斯之群處和集而子孫眾多比之”的發揮,沒有貫徹其“《詩》作詩讀”的主張。對此,姚際恆一併認為“附會無理”(《詩經通論》);方玉潤進而指出:詩人措詞“僅借螽斯為比,未嘗顯頌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讀者細詠詩詞,當能得諸言外”(《詩經原始》)。確實不可泥求經傳,而應就詩論詩。

宜爾子孫,“子孫”,是生命的延續,晚年的慰藉,家族的希望。華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觀念,在堯舜之世已深入民心,在生產力低下的上古時期,人多就是生產力。大家熟悉的“兒孫滿堂”,“天倫之樂”,“兒孫繞膝”,都是人們對多子多孫的美好渴望,成語螽斯衍慶即

引申為子孫滿堂之吉祥語。不知道大家去沒去過故宮,在故宮的紫禁城古建築群裡有“螽斯門”。位置在西二長街南門,南向,北與“百子門”相對,明代建築,清延明舊,現建築保存完好。意在祈盼皇室多子多孫,帝祚永延,與東六宮的麟趾門相對應而取吉瑞之意。由此可見螽斯在古人心中美好的寓意了。


螽斯--一隻普通的昆蟲如何從詩經中走出,走向了尋常百姓和帝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