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革命黨大開殺戒的清朝官吏,辛亥革命勝利後為什麼沒被追究?


對革命黨大開殺戒的清朝官吏,辛亥革命勝利後為什麼沒被追究?

  1906年2月6日,靖州(今屬湖南懷化市)東門外,早早地裡三層外三層圍滿了梳著散發著異味的大辮子,麻木不仁、老老少少、形容枯槁的一批看客,他們伸長脖子,用空洞的眼神凝視著前方,等待即將發生的事,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就是想看看殺人。空地上已架起了一個木臺,十多名荷槍實彈的辮子軍從城門裡衝出,他們熟練地用槍托驅趕看客,幾個捱了槍托的人滾到一邊嗷嗷直叫,人群很快他們像潮水一樣退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站定。隨著幾棒銅鑼聲,一輛牛車被幾個衙役驅趕而來,牛車上縛著一個遍體鱗傷的囚犯,可能是用刑過度,已經動彈不得,但仍然用微弱的聲音吶喊。

  “革命者,去腐敗而存良善者也。”

  “革命者,由野蠻而文明者也”

  …… …… ……

  衙役們七手八腳將他抬上行刑臺,兩個身著紅衣的劊子手,在他脖子上套上繩索,一人手裡握著一截短木棍,木棍插進了繩套裡,開始向正反兩個方向勒緊,這是要對他施以絞刑。好人用盡全力高呼:“我要流血,為何絞之,辜負我滿腔心事矣。”

  坐在旁邊監斬的金蓉鏡說:“你總說要流血犧牲, 今天偏不叫你如願!”

  囚犯哈哈大笑“好!我可以保住我的血純淨不受 汙染了!”遂從容就義。

  受刑者是湘人禹之謨烈士,清末著名的革命者,下令殺他的是湖南巡撫龐鴻書,執行的是靖州知州金蓉鏡。行文至此,大概很多人會義憤填膺,很想知道辛亥革命勝利後,舊官僚們的下場怎麼樣?是不是被革命者清算了?我查了一下資料,發現龐鴻書在辛亥革命勝利前死了,要是不死估計也不會被清算。折磨、殺害禹之謨的金蓉鏡這個人要重點提一下,他是個大才子,而且是個大畫家。這樣一個人我們很難將他與殺害革命黨的劊子手聯繫在一起,但歷史的悲劇卻是一個道德高尚、才藝雙全的文人官吏殺害了一個信仰堅定、初心不改的革命者。金蓉鏡在清亡後成了一個鄉紳,寫詩畫畫,1929年壽終正寢。那麼對革命黨人大開殺戒的清朝官吏,辛亥革命勝利後為什麼沒被追究?

  無人申冤,保命有術。革命黨人還處於革命的初級階段,沒有統一的政黨,統一的綱領和宗旨。還是一盤散沙狀態,除了搞了幾次請願、暗殺,就是舉行了幾次暴動,都被清政府鎮壓了,在這個過程中,被殺的革命黨人沒人(組織)為他們申冤,給他們一個交待,最多也就是名義上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給個封號,如上文中提到的禹之謨和寫出《革命軍》的鄒容,都給了個“將軍”的封號。有一些罪大惡極的如張鳴岐,親手鎮壓了廣州起義,見辛亥革命勝利,風向不對逃到日本,躲過清算,等風頭平息,又回來投奔竊國大盜袁世凱。殺害秋瑾的紹興知府貴福,革命還沒成功,他就逃得比兔子還快,躲得遠遠的,誰都找不到

對革命黨大開殺戒的清朝官吏,辛亥革命勝利後為什麼沒被追究?

清帝遜位,官吏特赦。辛亥革命勝利後,清帝遜位是有條件的,有興趣可以參考《清帝退位詔書》,裡面的很多條款都保障了舊官僚交出政權後可以不被清算,等於對舊政府官吏們作了一次特赦。《清帝退位詔書》意義非常重大,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我們國家的領土完整,加快了中國實行“共和”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和平的政權交接,這一點孫中山等國民黨元老都是肯定的。在當時,民國政府、會黨和普通百姓普遍接受了。


對革命黨大開殺戒的清朝官吏,辛亥革命勝利後為什麼沒被追究?

袁賊竊國,被人遺忘。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詔書》,其實是由立憲派領袖張謇的幕僚楊廷棟等起草的文件。楊廷棟受命起草詔書文稿後,經張謇潤色,再由袁世凱審閱後交與隆裕太后宣讀。退位詔書選定的是“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而不是孫中山和南京臨時政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持了袁世凱的篡權和復辟活動。所以,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奪取,原先的舊官吏重新得到任用,再次把持各地的軍政大權,袁世凱竊國稱帝,革命黨人又成了過街老鼠,逃的逃,殺的殺。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所以這事也沒人管。等到二次革命,袁世凱退位,軍閥混戰,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禹之謨、鄒容等這些民國英烈為實現共和拋頭顱,灑熱血,最終未能如願,也沒有為他們爭回不公,甚為遺憾!我們也只能提醒世人銘記,不要忘卻這份紀念。

對革命黨大開殺戒的清朝官吏,辛亥革命勝利後為什麼沒被追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