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学习写文章时,常听到有人问这样的问题:

  • 如何让文章看起来有逻辑性、结构清晰?
  • 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读者看一眼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 明明想法很好,为什么写出来的却和想的相去甚远?
  • 收集了很多好素材,但放在文章里怎么变得混乱不堪?

不论是办公文件还是自媒体文案,很多人在写作中都遇到过这种问题,怎么写都觉得自己的文章不够好,看起来不是那个意思。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作家,在语言上确实无法和名师大家媲美,辞藻没有那么丰富优美。但是,所写的文章能够让人读懂、一目了然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怎么顺利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如何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

短时间内,我们确实无法提升文学功底和语言的驾驭能力,但是,让文章变得有逻辑性却是能立刻做到的。读完本文,你就能立刻学会写有逻辑性的文章。


接下来,我将以毛主席的《心之力》这篇建国奇文为例,教你如何使用金字塔原理写作。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 《心之力》从头至尾使用的金字塔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它这么神奇?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写作心法?
  • 使用金字塔原理进行写作需要遵循的3个原则
  • 4种逻辑顺序帮助构建金字塔框架


一、 《心之力》从头至尾使用的金字塔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金字塔原理写作?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写作心法?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心之力》这篇文章:

《心之力》是毛泽东24岁时写下的文章,曾被他的老师杨昌济老师打满分,称之为建国之才的奇文。

为了对标学习大师的作品,我将这篇《心之力》全文背诵默写了不下100遍,逐字逐句进行拆解分析

,然后画出了下面这张示意图。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心之力》全文分析图

深入学习后,我发现《心之力》不论是从语言、结构还是说理方面,都堪称议论文的典范,难怪毛主席的老师当初给了满分。想要学习如何表达观点,学透这一篇文章就足够了


此文之所以能够做到逻辑严谨、论述完整,原因在于它使用了一种万能的说理框架:金字塔原理结构。

①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顾名思义, 就是像金字塔一样的多层次结构,就像这张图。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然而,文章是一行一行的排布,而不是图解,怎么体现出来这个结构呢?我们先来看《心之力》的例子。

《心之力》的开头是这样的: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心之力》第1段

这是个很典型的金字塔结构,而且非常严格,我把这段话重新编排出来你看,就很明显了。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心之力》第1段 拆解

从我拆解后的图中可以看到,毛主席在论述“心之力”时,严格按照金字塔的结构行文布局,不仅开头就给出了核心总论点,而且在证明的的过程中,层层递进,由小及大地展开论述。

如果你读了《心之力》全文,就会发现,不仅是开头,整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是金字塔原理的极致体现。


②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原理写作?

使用金字塔原理构建文章,能够让你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清楚、重点突出。

“金字塔原理”这一成体系的概念,最初是由麦肯锡公司的顾问芭芭拉·明托提出的,因发现这个原理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任何需要构建清晰逻辑的文章中,全球范围各领域的知名公司都把金字塔原理作为员工培训的内容。

毛主席在写下《心之力》的时候肯定是不知道这个原理的,但是他的文章却将金字塔原理体现到了极致,这恰好证明了该原理的广泛适用性。

在《金字塔原理》一书指出,金字塔原理不仅仅能够指导写作,还能帮助提高思考、讲话、讲课、管理下属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逻辑性、条理性和效率。

所以,只要有表达的需求存在,金字塔原理就能够帮助你更有逻辑的完成这个需求。


③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写作心法?

正如我在前面说到的,文学功底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成就,无法速成,但是想要文章能够清晰易懂,只要学会了金字塔原理,立刻就能做到。

所以,建议你以后在构思文章大纲的时候,不要像之前一样竖着往下写,而是在草稿纸上用金字塔的结构把小标题按照分论点列出来,然后把素材放在相应的论据的地方。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按照金字塔的结构设计,你会发现写起文章来变得十分容易。但不要以为金字塔原理仅限于此,它针对逻辑的内在体现靠的不仅仅是能把内容排列成金字塔,其中还有很多要遵循的写作原则。

接下来我们跟着毛主席的《心之力》一个一个地学习。


二、 使用金字塔原理进行写作需要遵循的3个原则


金字塔原理内在的逻辑体现在这3个写作原则上:

  • 结论先行
  • 以下统上
  • 归类分组

这3个原则是帮助你切实地梳理文章逻辑和论述框架的法宝,只要能将这3个原则运用起来,你的文章一定是逻辑清晰的。


原则① :结论先行

这个很好理解,即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表达观点要开门见山!

前面给展示的《心之力》开头就是如此: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心之力》第1段

除了文章的开头,代表分论点的每一个段落,也要把结论放在最前面。

我们多看几个例子: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心之力》第2段

第2段的“外侵内乱”就已经把这段要讲的现状的各种问题给总结出来了,后面的内容皆为描述有哪些外侵,哪些内乱。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心之力》第15段

如图中框出来的, 给出中心论点后,接着的内容都是支持这些论点的具体行为。

如果你写文章习惯先铺垫很长,然后再给结论,就要注意改过来,改成先给出结论。

为什么一定要先给出结论?

这是大脑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当大脑接收到一个结论后,会把后面接受的内容自动归入到这个结论之下;反之,如果先接收到的是一堆信息,大脑会努力的寻找个信息之间的关联,十分费力,这就是文章让人难以理解的原因。

如果你仔细观察名家作品,会发现很多大师都会有这样的写法。比如巴金先生的《做一个战士》一文,就是“结论先行”的标准体现。

《做一个战士》每段的开头都先给出结论,后面再针对这个结论特点进行详细论述。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做一个战士》


原则② :以上统下

以下统上和结论先行这两个原则,都是决定金字塔上下层关系的,两者相互协作

当你把结论放在开头,还要注意后面跟的内容是否能够用这个结论概括,是否隶属于支撑这个结论的论据。

如果不是,你的论述就走偏了;或者说,你有一个分论点,根本就不是你的一个主题论点能够涵盖的,那么这个论点可能就要舍弃掉。

我们来假设《心之力》里的例子: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心之力》分析图

2-4段论述的现状问题,先给出的分论点结论是“外侵内乱”,后面的分析论据就分别陈述两者。如果我们把后面的“洋务之事”也归到这个部分一起说,就会发现这很突兀了,这个问题既不属于外侵,也不属于内乱,就犯了没有以上同下的错误。

所以,即便是把结论放在了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要注意后面跟的论据是不是能够用这个结论去概括,不要跟了一些不属于前者能概括的内容。


原则③ : 归类分组

归类分组原则指的是对所有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分类

写文章之前会收集大量素材,需要根据不同属性分类到不同的论点下面去讲,而不是一股脑地堆砌在一起,让文章显得杂乱无章。


这也是大脑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大脑无法记住超过7个独立的语义单元。一旦超过4-5个,大脑会开始进行分类,这样才会记得住。

比如,妈妈让你出门的时候买些苹果、鸡蛋、牛奶、橘子、葡萄、黄瓜、土豆、酸奶,不做记录的话你可能在出门之后就忘了一大半。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把它分类,你分成水果类、蔬菜类和奶制品,水果有3种:苹果、橘子、葡萄,蔬菜有2种:黄瓜、土豆,蛋奶制品有3种:鸡蛋、牛奶、酸奶。这样是不是好记多了?

就是这种层层向下的分类,让每个语义单元不超过5个,大脑更容易记忆。而且通过分类,你的逻辑性就体现出来了,读者也觉得非常的清晰。


那么我们来看《心之力》怎么做分组归类的。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心之力》第2段

他把现状问题分成了外侵和内乱,然后再把内乱的人分成了有德者、无德者;接着,无德者又分为丑恶者愚钝者等。

不断的往下分,逐个讲到,同时这个分类,依然能够体现,前面说的第二个原则,即前者可以总结后者,也就是所有的论据分完类之后,依然遵循以下统上原则

文章素材的分类,要知道根据不同的论点和属性,去想怎么概括、分类、继续分类,分类之后有没有子类可以继续划分,这就要注意遵循MECE原则。

MECE分类原则: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里给大家看一张图就明白了。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MECE原则

如图

第一个分类:把人分为男人和未婚女人,这就“未穷尽”,因为漏掉了已婚女人。

第二个分类:已婚人士也有男人,所以这就导致了“不独立”。整个分类还漏掉了未婚人士,所以“未穷尽”。

第三个分类:虽然囊括了所有的人,穷尽了,但女博士属于女人,且女博士里也有已婚,这就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相互不独立。

很多人在给自己的论据分类的时候,就是没有把这一点做好,从而导致了论述混乱

使用金字塔原理的MECE原则,能够很快的检查论述结构是否混乱,以及重新梳理论点论据的方法。


三、 4种逻辑顺序帮助构建金字塔框架

4种逻辑顺序,指的是从如何对论据分组归类中衍生出来的4个指导性逻辑方向:

  1. 时间顺序(因果顺序)
  2. 结构顺序(空间顺序)
  3. 程序顺序(重要性顺序)
  4. 演绎顺序

接下来我会分别用《心之力》中的片段,分析这4种逻辑顺序是怎样使用的。


① 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论述的,所以也叫因果顺序,因为因果一般都是按照时间去发展的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心之力》第3-4段

我们看此段论据的先后顺序:

与蛮夷通商者——洋货泛滥——居高居奇——国人被盘剥——不为民众解忧——强盗如入空境——蛮夷豺狼纷沓而至。

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这些论据不仅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列,前者也是导致后者的原因。

毛主席的论述笔法精彩就在于此!他的论据都是事实,但是他按照时间顺序来排,体现了先后的因果关系,整个回顾了这样的一个历史现状,用这样的编排分析了问题的根源以及是如何恶化的。逻辑当然是清晰漂亮的!


② 结构顺序:

结构顺序,或者称为空间顺序,就是按照结构把论点划分。

可以是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看,我们直接看例子: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心之力》第2段

这里就分为了内和外两个方面,分别来讲各自的后果,内可诱发什么、外会导致什么。

类似的,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分内外、前后、好坏等结构顺序,这样就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讨论一个问题。

使用结构顺序,能够让观点的论述显得全面而完整。


③ 程度顺序:

程度顺序,也叫重要性顺序,我们按照程度或重要性去排列论据。

我们既能够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说,也可以按照递进关系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说。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心之力》第13段

如图,每一种论述的情况的严重程度随着论述不断继续增加

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程度这种属性来划分自己的论据。

比如,公司今年效益不好,让你写一篇分析报告,有一个分论点是员工的问题。

那么按照程度可以这么分:第一,新的员工本身水平不够好;其次,他们学习态度不行,这让水平更加无法提升;让情况更糟的是,他们还搞办公室斗争。


这样排布的三个论据,都在论述员工的问题,而且程度越发严重,分别都是造成员工问题恶化的原因,相互之间同样存在恶性循环。

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大家在写文章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


④ 演绎顺序:

简单来说,演绎顺序是倒推论证,从后面的论据能一步一步倒推出前面的结论。即:一个大前提,套一个小前提,再套一个更小的前提。

演绎顺序比前三个要复杂些,理解起来可能也困难一点,我们通过例子来理解:

《心之力》:用金字塔原理写成的奇文 | 大师教你有逻辑地写作

《心之力》第5-6段

图中文段提到,救国治民、兴中华英武,是可以做到的,那么怎么做呢?——自强国民心力之道。那么怎么自强呢?——思维心力变新。如何变新呢?——要破除、惩戒……

倒推过来,也就是说,我们只有破除、惩戒,才能够让心力思维变新,把心力思维变新之后,才能自强国民心力之道,如此就是救国救民之计,最终就完成了兴中华英武的目标。

注意,演绎顺序容易在论述的过程中引起混乱,要先倒推理清楚再使用。


最后,说完这四种逻辑顺序,我们梳理一下。

我们在组织论据的时候,可以根绝论据的内容和属性,采取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度顺序和演绎顺序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分门别类,如此一来才能把把文章框架和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语

《心之力》这篇文章浑然天成,将金字塔原理用到了极致,全文的论述十分严谨,且对仗也极其工整。虽然深厚的语言功底难以企及,但其论述方法和结构是任何人都能学习并做到的。

学会运用金字塔原理的3个原则和4种逻辑顺序,就能够有方向、有条理地搭建文章框架,体现逻辑性。

金字塔原理在运用中,我们可以在文章的呈现选择自上而下构建,而在文章的构思上选择自下而上地组织素材。如此一来,从上至下,自下而上,完成了你的整篇文章的逻辑骨架。


再次强调,金字塔原理的写作方法适用于任何需要逻辑性表达观点的文章,只要记住结论先行、以下统上、归纳分组这3个原则,以及运用4中逻辑顺序去行文布局,就一定能够让你的文章变得清晰、有逻辑。

如果你还想进一步去学习金字塔原理的各种实际应用案例,可以去看一下《金字塔原理》这本书。

不过,再好的方法都需要实践,赶快对标大师作品写起来吧!

我是正则思,90后宝妈,曾经是名翻译,现在致力于学习如何学习,思考如何思考。

关注我,一起学习和思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