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萬弄間 瑤鄉換新顏

千山萬弄間 瑤鄉換新顏

廣西大化七百弄鄉弄雄村七百弄雞養殖場,工作人員在給雞苗餵食。新華社

千山萬弄,春意正濃。

地處桂西北的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處處生機勃發:曾經坎坷崎嶇的道路平坦如砥,昔日破敗的村落變身宜居的山村,鄉親們臉上泛起幸福的笑容……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廣西最貧困的角落迎來山鄉鉅變。

大化石漠化嚴重,石山面積佔全縣面積的90.1%,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8畝。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問題,大化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4年間,6600戶2.98萬“山裡人”轉身為“城裡人”,搬遷人數佔全縣脫貧人口三分之一。

“千山萬弄行路難,雲梯架在絕壁上。”為解決貧困群眾行路難問題,從2016至2019年,大化總投資7.5億多元,新建、改擴建和升級硬化屯級道路1370條2300公里,打通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後一公里”。

一路解千愁,千山萬弄起高樓。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大化縣共投入資金2.84億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9094戶,解決了4.35萬人住房安全問題,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6457戶,3.29萬人受益。

在大化縣江南鄉上和村婭景屯,50多個大大小小的家庭水櫃“鑲”在山坳上,縱橫交錯的水管引流入戶,形成一道獨特景觀。“這是大化推進脫貧攻堅,保障農村安全飲水成果。”婭景屯村民藍汝芳告訴記者,以前“一水三用貴如油,洗菜洗腳又喂牛”,每年秋末鬧水荒,家家戶戶看天盼水乾著急。如今,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像藍汝芳一樣的15.25萬人喝上了清潔的飲用水。

靠山吃山,山上生金。大化探索破解極度貧困大石山區產業發展的途徑,創新實施“美食驅動”戰略,走出了一條以康養為特色、以美食為紐帶的扶貧產業新路子。大化七百弄雞、肉牛、肉羊等已形成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模式,扶貧項目冷鏈物流中心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大顯身手,為廣西市場供應發揮了積極作用。

大化縣整合專項扶貧資金、各類財政涉農資金以及幫扶資金2億多元,精準發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探索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融合共進新路子。2019年底,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147萬元,160個行政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均超4萬元。

(本報記者 周仕興 本報通訊員 黃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