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觀豫|“老井”換新顏 窮村奔小康——記登封老井村黨支部書記劉庭傑

嵩山腳下有個老井村,老井村村如其名,在村東頭那口老井井沿上,提水麻繩勒出的道道槽痕訴說著村裡的“吃水難”。從老井向西走一公里,半山坡上的破窯洞道出了村民曾經的“住房難”。再往西走兩公里,一排排住宅樓則是如今村民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

從碎石小路到水泥大道,從吃水難到家家通上自來水,從破窯洞到現代化社區,從年輕人爭相外出打工到回村就業,這些變化印證著老井村從窮山溝到小康村的巨大轉變。

這些變化都離不開河南“最美村官”、老井村黨支部書記劉庭傑30年如一日投身農村、服務鄉里,通過黨建引領、產業帶動,和村民一道解決了出行、吃水、用電等難題,把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還捐資一億多元為村民建起了現代化社區,讓老井村從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窮山溝,一躍成為人均年收入達到1.2萬元的小康村。

“小家過好不算‘能’,大家過好才是‘能’!”

老井村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東南的山溝裡,因村子裡有一口據傳是清朝時期修建的老井而得名。“老井吃水貴如油,好小夥娶不上賴媳婦”,這句在村裡流傳多年的順口溜道出了老井人的無奈。

1963年出生的劉庭傑不到10歲就開始幫著家裡擔水,記憶裡年少時一直飢腸轆轆。初中畢業後,為了填飽肚子,他下礦挖煤,到周口販煤,再把當地的西瓜拉回登封賣。他說:“每天鼻子裡都是煤渣,只要能多賺點錢,再苦再累也願意。”就在那段用命掙錢的日子裡,劉庭傑聽說鎮裡要為村民打井,毫不猶豫帶頭捐了500元,這在當時比國家公職人員一年的工資還要高。

這一捐,驚動了時任大冶鎮黨委書記劉圈,他特意找到劉庭傑,勸他回村競選村幹部,“老井村如今一沒有路,二沒有水,村集體經濟是個空殼,就需要像你這樣有幹勁、有頭腦的人帶著大家往前奔。小家過好不算‘能’,大家過好才是‘能’!”

1988年,劉庭傑當選老井村村委會主任,兩年後又當選老井村黨支部書記。出行難、用水難、用電難、咋致富等問題都落在了他的肩上。

“要致富,先修路”。當時老井村都是土路、山路,村民種地、外出都是肩挑背扛,想做點小生意十分艱難。劉庭傑便發動村民放炮開山,堆石填土,修起了村裡第一條沙石路,把老井村和山外的世界連在了一起。但老井村水土流失嚴重,修好的路被一場雨就沖壞了。劉庭傑又多次帶領村民對道路進行整修,終於在2008年建成了環繞全村、並與縣道對接的水泥路。

“自從水泥路修好後,村裡很多人買了摩托車,有些還買了轎車,到村辦企業上班,去附近煤礦打工,都便利多了。”村民吳運良感慨,老井村祖祖輩輩“出行難”問題終於解決了。

1993年,劉庭傑籌資30萬元,歷時半年,打了一眼256米的深水井。水有了,他想著村裡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不能沒有自來水,乾脆一步到位,架設入戶管道,給村裡的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結束了老井村人擔水的漫長曆史。1998年,劉庭傑又籌資100多萬元,架設和改造了村內的高低壓線路,解決了老井村的生活和工業用電問題。

路通了,水來了,電有了,村民生存的基本問題解決了,如何讓村民發家致富又提上日程了。當時的現實狀況是,老井村石厚土薄,村民大多選擇外出打工。劉庭傑思來想去決定發展村辦企業。

“如果賺了,大家共同分紅,如果賠了,我按銀行利息給你們付錢。”為了打消村民不敢投資的顧慮,劉庭傑帶頭把自己的所有家當投進去,向大夥兒鄭重承諾。就這樣,老井村先後創辦了水泥制板廠、鋼窗廠、粉沙廠和耐火材料廠,窮山村有了像模像樣的集體經濟實體,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500元一躍突破1.2萬元。

“不蓋就不蓋,一蓋管幾代!”

經過幾十年摸爬滾打,劉庭傑逐漸經營起擁有煤炭、房地產、旅遊、文化、金融等跨行業、多產品的錦鵬集團。致富不忘本,他山裡人的樸實勁兒越發顯現。

近年來,劉庭傑建起了登封市首家五星級酒店,服務當地旅遊業發展;在新疆投資水泥廠,為當地基礎設施建設作貢獻;在海南建設國際現代農業創新示範園,助力海南自貿區現代農業發展。他用這些項目掙來的錢不斷“反哺”老井村新農村建設和產業發展。

每逢重大節日,劉庭傑都要跟家人一起帶著米、面、肉、油和慰問金,送給村中的貧困家庭和6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對村裡每位考出去的大學生,他每年都會捐助5000元生活費用。

2011年春節,劉庭傑給村裡困難戶和孤寡老人送慰問金和年貨時,又發現了新問題:一些村民的房子破敗不堪,很多家庭為了蓋新房背上沉重的債務。

怎樣讓鄉親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務和高品質的新農村生活?劉庭傑萌生了為老井村人捐建一座現代化社區的想法。家人聽了後表示異議:“捐一個億,你這些年才掙了多少錢?”員工也很擔心,問他:“從煤炭行業轉型的企業尚未走上正軌,一個億捐出去,公司再需要投錢時會不會捉襟見肘?”

劉庭傑力排眾議,說服了家人後,決定捐款為全村居民蓋樓房、建社區。2015年底,兩期共14棟7層住宅樓全部建成。社區文化娛樂、體育健身、醫療衛生、生態綠化等配套設施齊備,1.23億元建設資金全部由劉庭傑個人無償捐助。

老井村400戶村民全部搬遷新居,冬天有暖氣,做飯有燃氣,屋子又亮堂……沒掏一分錢,就分到了108平方米三居室的村民劉玉山笑著說:“多虧村裡劉書記,老井村人的生活,從沒像現在這麼紅火過。”

“為民著想,就會受民擁戴。”劉庭傑說,社區建設時最讓他感動的是,村裡只用了兩天時間,56戶涉及拆遷的村民就全部簽字同意了。

老井村的現代化社區實現了“七通六有兩集中”:通四級公路、自來水、電、有線電視、寬帶、暖氣、天然氣;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標準化衛生室、超市、文化活動室、文化活動中心、幼兒園;垃圾集中收集,汙水集中處理。為了方便老年人生活,社區配建老年公寓,樓房全部安裝電梯。

“不蓋就不蓋,一蓋管幾代!”為村裡捐建現代化社區,劉庭傑想得比誰都明白,“我靠煤炭起家,煤炭資源是國家的,國家又是老百姓的,回饋於民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黨的好政策讓我先富起來,先富不能忘本,鄉親們都富起來才算好。”

老井村的路寬了,水通了,新居建成了,劉庭傑的建設計劃卻從沒停下來。他琢磨著把老宅拆除並整合土地復墾,結合老井土地的土質和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核桃產業、養殖業、綠色食品加工業……他準備再拿出一部分錢作為前期啟動資金,引導村民入股,享受分紅,使人人都成為企業的股東。

走進老井村,除了白底藍頂的聯排樓房外,最顯眼的建築要屬村委會的黨群服務中心辦公樓,樓前廣場黨旗雕塑上“聽黨話、跟黨走”六個大字道出了老井村的發展秘訣。

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老井村形成了文明良好的村風。多年來,村民們幾乎沒有紅過臉,搬進新居後,誰家起得早便主動把上下幾層一起打掃乾淨。

“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30多年來,劉庭傑用自己的實幹和善行,帶領老井村村民過上幸福生活。工作之餘,他時常會一個人去村口的老井和自己從小住的破窯洞前轉轉。今昔對比,劉庭傑感慨良多:“年紀越大,越覺得共產黨員要像這口老井,把渾身的力量都無私地奉獻出來,鄉親們的日子和自己的心裡,都會像這井水一樣甘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