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考核方法彙總及升級——OKR、KSF的適用性比較

績效考核在中國,受到越來越多的置疑。連德魯克大師在相關的書上也曾經說過,績效面談是經理人最不願意做的事情之一,因為有可能會導致團隊的矛盾。

績效考核方法彙總及升級——OKR、KSF的適用性比較


尤其是象KPI這種比較強勢的考核,本身就是對別人挑刺的一個過程,中國人不習慣,西方人其實也不舒服。

但作為對員工的一種成績評估,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績效評估有它的必要性。於是,很想多不斷地想改善和優化績效考核的方式,於是OKR應運而生:

OKR——目標與關鍵成果法:

從具體操作層面,就是把年度目標,分解為季度或者月度目標,再將目標分解為一個個的關鍵成果,並制定嚴格的周計劃,將關鍵成果分解到每一週的具體任務中,讓目標的實現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下圖:某OKR考核)


OKR在具體實施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目標

挑戰性:

在之前的文章筆者曾經提到,績效工資具有一定的保健性,所以其目標設定時有一定的保守性。然而OKR目標,哪怕完成的可能性只有五成,也會嘗試。

所以,會在關鍵結果後面加一個信心指數,如上圖,信心指數都為50%。

關鍵結果的設定有點類似於KPI的量化指標,而目標設定更多的是一種方向和策略。

一般情況下,在術語上,月度、季度、年度需要做的事情稱之為“目標”,目標分解稱為“關鍵結果”,本週需要的事情稱為之“任務”,而下一階段的要完成的事情稱之為“計劃”。

2、注重目標分解的可操作性:

這裡面講到的可操作性,是指目標分解到關鍵結果,關鍵結果再由一個一個的周任務所構成,甚至周任務可以再分解為更加具體的事務,因此,操作性非常強。

有些公司會把OKR考核作為週報表來使用,於週一時進行總結性彙報。

在周任務這一欄明晰任務完成情況,以及沒有完成任務的原因分析,及改進措施。

3、注重周例會,講究經營改善:

現在很多企業經常有太多的會議,而且很多會議是無效的。

但作為OKR考核,每週必須舉行例會,彙總OKR目標、關鍵結果的進程如何?任務的完成情況如何?如果沒有完成,原因是什麼?怎麼進行改善和優化?

OKR會議有兩大核心:1、圍繞目標進行會議;2、改進措施是什麼?(筆者:黃志新。)

並且,會議要非常注重正強化(即:正向激勵),目標有進展、任務完成時,掌聲、歡呼聲、讚賞聲,不要吝嗇給予,甚至可以設立專項基金,用來作為會議慶祝用。

4、並不主張績效過度激勵:

績效一般會掛鉤工資或者獎金,雖然績效評估容易讓人不適,但作為工作成績的評估方式,是有道理和科學性的。

所以,很多公司對績效是又愛又恨呀!

作為OKR考核,一般不太主張掛鉤物質,應該把OKR考核做成:1)一種工作習慣;2)一種自我檢驗方式;3)一種經營改善的技巧;4)一種自我挑戰的滿足感和榮譽心;5)一種良性的績效文化……

所以,但適當掛鉤一點工資,也未嘗不可,但不宜過度。

5、注重上下同欲,講究共同制定目標:

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績效的本質是為了實現公司的戰略與經營目標,將上層目標分解為基層指標,從而通過完成指標而實現公司目標。

然而,企業決策層常常自行擬定目標,進行分解後,強制性地要求下級完成。基層人員非常被動,最關鍵的是,他們無法真正理解目標,即使理解了目標,也根本不會當回事。

原因很簡單,因為目標是別人給的,為了拿點錢,不得已罷了。

OKR擬定目標時,則非常注重全體人員的參與感,每個人都應參與目標制訂,並享有充分的建議權。管理層應充分收集各級意見和想法,進行彙總,進行長時間的會議討論,才會謹慎地決策。

在進行目標分解,設定關鍵結果與制定工作任務時,也會與執行層進行充分討論和交流,甚至鼓勵他們自己來設定。

不用擔心他們會降低工作標準,要相信每個人都有向上之心。我在具體操作中發現,員工自己擬定的指標往往會超過公司的預期。

但員工自己擬定的目標,才是他們認可的,願意執行的,願意為了自己的承諾而付出自己應的工作熱情與態度。

OKR考核法,起源於英特爾,谷歌與領英將之發揚光大。在中國,一般都是一些軟件類的高科技公司在使用,效果還是可以的。


然而,總有人認為,績效是目標導向,就應該強化利益推進,於是產生了一個有趣的考核方式:

KSF——關鍵成功因子:

KSF考核法與薪酬的結合是非常緊密的,其考核方法與KPI大同小異,但會設置一個平衡點,超過平衡點則獎勵,低於平衡點,則會扣款。

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設置平衡點:

1、贏虧平衡點:

一般是針對初創型公司或者整體形勢、環境不太理想的時候,此時,企業只要能存活,就是一種成功。所以,超過贏虧點就獎勵,低於贏虧點就處罰,簡單有效。

2、歷史平衡點:

根據公司的歷史發展規律,會測算出今年的整體情況如何,如增長率為30%,那麼則會以30%為平衡點進行考核,超過則獎,低於則罰。

3、預期平衡點:

所謂預期,是指老闆有一定的期望值,希望能夠有更大的成長與發展,即使歷史數據測算只能增加30%,但預期可能需要50%,則以50%為平衡點進行考核。

這種平衡點的設置,則要匹配更高的獎勵標準與具體措施。


績效考核方法彙總及升級——OKR、KSF的適用性比較


KSF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平衡點的設置其實並不容易,因為考核時不可能只考核銷售額、利潤之類的指標,而有些指標不太容易量化,而平衡點則一般是需要數據的。

所以KSF考核法,本身的制約性比較大,對於一些業務比較單一的小規模企業,有較好的適用性。(下圖:KSF考核示例部分內容)(筆者:黃志新。)

在考核過程中,評估的公正性經常容易受到置疑,多數公司採取的是自己評定加上級評定的方式決定最終得分。員工未必真正認可,於是又有一種考核方式:

360——全方位考核法:

一般情況下,可以進行考核的內容有三類:

1、關鍵業績:

包括:定量結果指標、定性結果指標、過程指標、非權重指標。

2、能力素質:

包括:個性品質、基本技能、管理技能、專業技能。

3、滿意度:

包括:客戶滿意度、員工滿意度、部門滿意度。

而所謂360考核法,是指評分的人員有:自己、上級、下級、同級、客戶,從各個角度,各個層次,各個群體來評估一個人的績效,從而保證評估的公正性、有效性。

從理論上來說,挺好的,但操作性有很多不適合。

以BSC為例,所有指標加起來超過20個,除了高管沒有辦法,個人素養也比較高,可以接受外,其它層次的員工是不接受的。

管理的目的是為了賦能增效,節約時間和成本,但360由於考核人員涉及面較廣,並且關鍵業績考核至少每月一次,頻次也比較高。

且不說評分人員是否願意配合,光每個月360度考核一次,就有可能導致管理成本增加,浪費時間,甚至嚴重影響到工作,恐怕會得不償失。

更何況,客戶那邊也未必配合,人家也沒有心情瞭解你的關鍵業績。

所以,360考核一般主要是針對能力素質考核、滿意度調查之類的內容,並且考核頻次並不太高。

從事諮詢行業近十年,僅遇到過一家公司將360考核法作為主要考核方式,我挺佩服這家公司的,挺愛折騰。

最後:

在運用具體管理工具與方法進行變革時,建議考慮以下幾點:

1、不要過份迷信管理工具與方法,任何方法都有侷限性;

2、運用管理工具時,要注意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不要太單一;

3、一定要結合自己公司的實際情況,將管理工具做點變通、優化和升級,切忌照搬照抄;

4、任何企業管理變革,前期未穩定之前,一定要一把手親自參與並一把抓,否則失敗概率較大;

5、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變革或多或少,一定會產生點“震動”,不要太容易放棄;

6、如果自己實在沒把握時,可以交給更加專業的人去做,如:諮詢機構。

歡迎大家提出疑問並且探討交流,感謝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