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冶簡介?

馬虎李


縱觀中國歷史,一般開國初期的前幾位皇帝,都是勵精圖治,比較英明的。唐朝開國,從李淵、李世民,再到李治,歷三世,盛世之氣正旺,李治又是在李世民言傳身教中成長起來的,雖比不上其祖、其父的文治武功,但在唐朝的諸位皇帝中,也算是比較出色和勤勉的一位了。事實證明,他確實是一位守成有功的合格皇帝。

李治的無奈之處就在於,父親盛名在前,老婆威名在後。夾在這兩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中間,確實不尷不尬。李治還有兩個弱點。一個是身體不太好,另一個是老婆太強勢。身體不好,還可以治,討了一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老婆,李治命中註定,再耀眼的光華,都會被其掩蓋。

唐高宗李治(公元628年-公元683) ,字為善。公元631年,被封為晉王,公元643年被立為太子,公元649年即位,在位3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李治小時候,學習《孝經》時,太宗李世民考問他《孝經》要義。他回答道:“夫孝,始於事親,中於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盡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將“孝”瞬間提升到“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高度,太宗相當滿意,覺得孺子可教,贊他:“能做到這一點,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

太宗長了毒瘡,他親自將毒吸了出來,太宗遠征,他長隨待奉。太宗生病,他守在病塌前衣不解帶的侍候。

(傳言,他就是在這個時候,與武媚娘產生感情,並有了不正當關係的,所以有人說,他是假仁孝。但其實,人性真的是很複雜的,這種私密的事,後人非議起來,如若親見。非黑即白的判斷標準,過於簡單武斷,野史傳聞,也未為可信。總之,不管李治是真仁義,還是假仁孝,他呈現在太宗面前的,確實是一個天下最孝順的兒子形象。)

他不僅對親長仁孝,不與兄弟爭長論短,性格也溫和有禮,與朝中大臣都能和諧相處,猶與執掌朝中大權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和睦親厚。

一、兄弟鬩牆,終封太子

太宗李世民共有十四個兒子。他能開創一代盛世,卻拿自己的兒女們沒有辦法。這些天潢貴胄都不是省油的燈。且絕大多數都不成器,後來的結局和下場也很可悲:3個被殺,3個自殺,3個早夭。1個被“幽閉”,兩個被廢為“庶人,第13子李福雖得善終,卻平庸無能,不堪重用。

公元643年,年僅15歲時,李治就被冊立為皇太子。他能被冊立為皇太子,並不是因為他是太宗皇帝諸皇子中,最出色的一個,是因為他的兄弟們為爭皇位鬥得你死我活,死的死,殺的殺,沒剩下幾個了。

李治雖是嫡子,但並不是嫡長子,前面在還有兩個同父同母的哥哥。太宗皇帝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和嫡次子魏王李泰。

嫡長子李承乾,很早就被立為太子了。但魏王李泰, 企圖謀奪大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對太子步步緊逼,奪嫡行動明目張膽,逼得太子,想利用政變,來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傷透了太宗的心。

李治寬仁親厚的的性格,在宮廷爭鬥中,顯得非常難能可貴。猶其是在他的兩個親哥哥,為了皇位爭得你死我活時,選擇一位仁孝的皇子做太子。或許可避免兄弟之間殺伐,保全其它皇子的性命。他能最終獲得太宗的認可和肯定,將他選為繼承人,仁孝這一優點,一定是太宗會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公元643年,猶豫再三的太宗皇帝,立李治為太子。

二、太宗親撰,《帝苑》教子。

李治被立為太子後,李世民將他帶在身邊,親自教導和培養他。

上朝時,常命李治從旁“觀治”和“議事”,刻意歷練太子的處事能力。

吃飯時,教導李治知道農民種莊稼的辛苦,不違農事。

乘船時,教導李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晚年親自撰寫《帝苑》,教導他身為一個君主的行為準則,為王之道。

為了樹立太子的威望,下令全國的軍隊,都可以聽從太子的調遣。東征高麗時,讓太子監國曆練。

可以說,能得到太宗皇帝這樣開創大唐盛世和貞觀之治的偉大、開明的君主親自培養,並言傳身教,李治的治國能力再怎麼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他年紀輕輕就登基為帝,沒有前期的苦心栽培,又怎麼能鎮得住局面?

三、登基為帝,守成有方。

公元649年5月26日,唐太宗駕崩於終南山翠微宮,李治於6月1日即位,時年22歲。

作為一個帝國的管理者,李治在任期內,實施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整個唐王帝國,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開創了具有貞觀遺風的“永徴之治”。

他的治國方略,主要以下幾方面:

1、勤勞政事,發展經濟,還利於民。

李治登基之初,就下令將唐太宗時執行了很多年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不辭辛苦,終日勤勉。

他在京師成立了“常平署”,功用是利用國家的力量來控制物價。政府週期性的從國家儲備庫裡將糧食拿出來,在物價高低起伏時入市,使物價保持在一個可守控的範圍內(很有超前意識哦)。這一措施,推廣到唐王朝治下的各州,安定了社會民心,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

他嚴禁大興土木,減輕徭役,還田於民。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

2、正綱法典,重用能臣,興利科舉

在他治下,公元652,編成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水平最高一部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議》。該法典高度概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精華和要義、成為中華法律體系的代表性法典,對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開言納諫,大量重用太宗時期的舊臣,他沿續了貞觀之治時期的路線治理國家,頗有貞觀遺風。

為了利於人才的選撥,他重新建立科舉考試製度,擴大了人才的選擇面。讓更多非特權和門閥的優秀人才和子弟,能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為國家服務。他在位時期的多位宰相,都有科舉考試的背景,都是身有功名的人。

3、平定漠北,攻克高麗,穩定西域。

他對周邊地區,採取了安撫和用兵共存的措施,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公元651年,派高侃擒車鼻可汗,平定漠北。

公元662年。在薛仁貴大敗鐵勒諸部的基礎上,安撫鐵勒九部,使他們歸順唐朝。

公元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在西突厥故地,設置濛池、昆陵二都護。

公元663年,派蘇定方,劉仁出兵,打敗百濟及倭兵,平定百濟。

......

唐王朝時期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達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4、果斷出擊,鎮壓內亂,絕不手軟。

後世之人,多有評說李治懦弱無能,這其實是很不公平的。李治表面上的溫良,並不代表他一味軟弱忍讓。

公元652年,太宗皇帝那不可一世的高陽公主,與附馬房遺愛(房玄齡之子),夥同巴陵公主與附馬、高祖女兒丹陽公主與附馬,高祖六子荊王元景等人,聯合起來發動政變。事情敗露。高宗果斷下令,將房遺愛等斬首,命高陽公主等自盡,受牽連的一干人等,該充軍的充軍,該發配的發配。在涉及到皇權和王朝穩定的大問題上,高宗一點都不手軟。

四、易立皇后,一意孤行。

高宗的強硬,還表現在易立皇后時,一意孤行,絕不動搖。

高宗第一位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大族,其祖母是同安長公主。王氏由晉王妃到太子妃再到皇后,一直很順利,也無大的過錯和失德的地方,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子嗣。

太宗皇帝晚年病重,李治經常在旁侍奉湯藥。公元646年3月,太宗再次病重,李治在父親的宮室旁的側院長住侍奉,與同在一起侍候的武才人(武媚娘)有了私情。太宗死了以後,武媚娘到感業寺出家。

蕭淑妃受寵,王皇后為了排擠和討好李治,答應讓武媚娘進宮,武媚娘進宮後,被封為武昭儀,得到李治專寵,王皇后反而更受冷落,轉而同蕭淑妃一起,將矛頭共同指向了武昭儀。

能做天下之主的女人,是好惹的嗎?過程大家都知道,無外乎內聯外攻、互相攻擊、互挖陷井、互相設套、捨不得孩子套不了狼等等套路。幾個回合下來,武昭儀完勝,王皇后和蕭淑妃完敗。再加上武昭儀連生幾個兒子,李治動了廢后念頭,欲立武昭儀為後。

但廢立皇后,關係到國家大體,皇家清譽。高宗與輔政大臣們商議後,都不同意,但高宗決心已定,與大臣們形成對決。至此,廢不廢后,已不光是他的家務事了,是他這個皇帝說話,還算不算數的問題,如果廢后成功,一來可以彰顯自己的力量,二來也可以威攝那些輕看他的臣下。於是便在群臣朝見時,突然宣佈封武昭儀為宸妃,以示特寵和廢后的決心。

總會有那麼些佞臣會投皇帝所好,外調的中書舍人李義府,公開表示要求廢后,立宸妃為後。高宗很滿意,立即召見了他,並厚賞,將他升為中書侍郎兼知政事,朝中許多人,從李義府的榮升中,窺見了機會和利益,風頭調轉,見風使舵,紛紛上書支持廢后。高宗將許多不支待廢后的老臣或貶謫,或罷免、或流放,廢后一事,已成定局。

高宗於公元655年,正式下召廢王皇后、蕭淑妃為庶人,立武則天為後,唐王朝從此進入了一個特殊時期。

高宗在廢后這件事上,一意孤行,力排眾議,獨斷專橫。看不出任何心慈手軟和懦弱。他要藉此事,來擺脫那些顧命大臣的羈絆,做一個真正當家做主的皇帝。

五、讓權帝后,二聖共治。

但是,高宗的強勢,在他執意親立的皇后武則天面前,怎麼都強硬不起來。這或許就是天命,或是一物降一物吧。

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之後,一手遮天,權傾後宮,但她並不滿足於,僅僅只做一位隱在皇帝身後的女人。

高宗體弱多病,身體一天比一天差,這給武則天參政,創造了機會。公元600年,高宗因患“風疾”,也就是眼病,不能視物,太子年幼,朝延大事暫時交由武則天處理,

武則天早年在太宗御書房侍候過,學到了不少為政的本領,加上本身就有著超高的政治敏銳度和天份,所以在高宗患病期間,不僅把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還藉機剷除了不少對手和異已,等到高宗病體康復,亦欲重掌權柄時,武則天已大權再握,早已不是高宗皇帝可以把控的了。

高宗非常驚恐,密謀廢后,但此時,武則天的關係網和利益網,早已盤根錯結,不是想廢就能廢掉的。李治廢后不成,反而累得廢太子李忠和上官儀被處理死,家屬沒籍。此後,再也無人敢提廢后二字。

廢后行動失敗,高宗實際上,已無力改變局面,心灰意冷,讓權於後。至此,高宗臨朝於前,武則天垂簾於後,正式參與到所有政事中來,公元674年,朝臣上尊號時,尊高宗為“天皇”,武則天為“天后”,形成了二聖共治的政治格局,再加上高宗長年生病,經常目眩,不能視物,需要休養,不能臨朝。武則天實際上,已經形同皇帝了。

六、功過是非,任人評說。

高宗曾經三立太子,終因武則天的野心、慾望和冷血,他的兒子們,或被殺死、或被毒死、或被廢黜、或被幽禁。恐怖籠照著大唐王朝。

不管後世怎樣高評武則天在位期間的文治武功,說她如何巾幗不讓鬚眉,如何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如何穩定內政,如何平定外亂。但對於李治來說,一切都只能是一場災難,他經受不住這一連串的打擊,終於於公元683年12月,病死在洛陽的貞觀殿。公元684年,高宗靈柩運回長安,葬於乾陵。

高宗病死後七年,即公元690年,67歲的武則天,建立大周王朝,改元天授,登上帝位,自稱“聖神皇帝”。


縱觀高宗一生,既沒有他父親李世民那樣殺伐決斷的勇氣,又沒有武則天的鐵血手腕。他前半生,深受父親李世民治國方略的影響,皇帝當得有聲有色,後半生陷入武則天的政治包圍,無力掙脫。他親手將這個女人推到了歷史的前臺,卻又無力將她抹去,形成二聖共治局面。他被這個女人光芒四射的光亮襯得暗淡無光。但,當我們將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把他從他偉大的父親和聲名顯赫的老婆之間剝離出來單獨審視時,就他在位三十四年的功績來說,他依然稱得上是一個守成有方的,稱職的天子。

至於他縱容武則天參政,及由此引發的後果,功過是非,任人評說。




俚說


唐高宗李治生於628年,死於68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三子,當太子的時候就與父親的才人武媚娘私通,後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藉此打擊大臣以獨斷朝綱。人品一般,文治武功還不錯,但是他一手導致武周的建立,是個受爭議的皇帝。


糟糕的衛道士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