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軌十大建設重點

智慧城軌十大建設重點

注:本圖僅為智慧列車運行方面的示意


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最新消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軌發展綱要》於2020年3月12日,正式發佈實施。綱要列舉了十大建設重點,以下為詳情:


智慧城軌建設·技術路徑


在“自主創新、安全可控”技術路線指導下,一是以應用科學研究奠定自主創新發展基礎,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應用科學技術的探索,突破生產實踐中的基礎共性技術的瓶頸,努力取得重大原創性的突破;二是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成功經驗為基礎,全力突破核心技術的創新,把握自主創新主動權,把握髮展主動權;三是以民族品牌創建增強自主創新競爭力,創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真正形成自主創新的競爭力;四是以中國標準佔領自主創新的高地,用好自主創新重大成果,及時形成標準,主導國內市場並引導國際市場接納和使用中國標準,提升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五是以基礎產品創優打牢自主創新的基石,注重已有應用體系創優和創新體系的融合再創新,培育獨角獸公司和整個產業的創新創優,在國際競爭中增強創新發展的韌性和實力。環環緊扣、相互融合、不斷深化、逐步積累,在自主創新中實現城軌交通的智能化、智慧化。


智慧城軌建設·工作路徑


聚焦智慧城軌的建設目標,大力推進城軌行業關鍵核心業務體系的智能智慧化建設。一是創建智慧乘客服務體系,提高乘客服務的便捷化、舒適化、智能化水平;二是構建網絡化智能運輸組織體系和技術平臺,提升網絡運輸互聯互通、運能運量精準匹配、乘客出行便捷可達的網絡化運輸組織水平;三是研發智能綠色能源綜合技術應用,使我國城軌能源系統管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四是研發適用於互聯互通全自動運行系統;五是研究標準化城軌車輛及適應不同運量的多種軌道交通制式車輛,研製智能化列車全自動車載控制系統;六是搭建基礎設施狀態智能化及運維管理平臺;七是建立智能運維安全保障體系,穩步提升運維安全水平;八是打造智慧網絡管理體系,覆蓋建設管理、運維管理、資源應用等全部業務,顯著提升企業管理及網絡化管理水平;九是建設一個自主可控、功能強大、技術領先的城軌雲與大數據平臺;十是圍繞智慧城軌的建設目標,建立中國智慧城軌技術標準體系


(一)智慧乘客服務


創建智慧乘客服務體系,提高乘客服務的便捷化、舒適化、智能化水平。一是提升票務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引導推進基於實名制、個人信用體系的跨平臺、跨場景乘車票務服務,利用生物識別、無感支付等多制式,提高售檢票、乘車智能化水平。擴大基於可信乘車憑證互聯互通範圍,提高城市間乘車便捷度,豐富智慧城軌移動APP應用功能,提供多種出行、信息及生活服務;二是提供智慧出行諮詢,聚合多平臺出行服務內容,按乘客出行需求訂製化提供多種出行解決方案。同時重點在交通樞紐、出行熱點提供更細緻服務。實時顯示本站、鄰站和換乘站客流動態、列車運行時刻,為乘客提供出行路徑諮詢及建議;三是研發智慧客流管理系統,對日常峰谷、節假日、重大活動預測及動態監測,及時發佈疏導信息,為智慧運輸提供可知、可調、可控的大數據管理應急處置解決方案;四是建立智能安檢(防)系統。研究與城軌交通客流相適應的智慧安檢探索票檢、安檢合一的新模式,採用視頻監視、生物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人”、“票”、“物”以及異常行為四合一核驗,提高效率、安全和服務品質;五是研發智慧車站系統。實時提供車站全場景動態信息服務、顯示列車到發時刻、乘客誘導、車廂擁擠度、前方換乘站客流等動態信息。提供車站出入口、服務設施位置,及地面建築物等信息。實現車站的全息感知、自動運行、全景監控、自主服務及其與周邊商業、公共服務設施的一體化信息共享及聯動的應用。建立車站智能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管控體系,完善公共突發事件(含衛生安全等)應急預案,在線網應急指揮中心的組織協調下妥善應急處置;六是智能環境動態調控,根據季節、溫溼度、客流等變化自動調節溫溼度,為乘客提供舒適環境;七是提升列車智能服務水平,實時顯示列車運行區間、前方站到發時刻,基於乘客用戶畫像,為乘客提供可感知、有溫度、個性化、推送式服務。


(二)智能運輸組織


構建網絡化智能運輸組織體系和線網運營調度(應急)指揮中心,實現運能運量精準匹配、適應線網運輸互聯互通、乘客出行快捷便利、網絡化運輸組織高效的要求。一是建造集調度指揮和應急響應為一體的線網運營調度(應急)指揮中心(NOCC),構建基於雲架構的路網數據中心,在數據層面進行信息共享,研究編制滿足網絡互聯互通運營的技術規範,並研發相應的智能化系統;二是研發基於軌道交通網絡多源客流數據融合的精準化計算、智能化分析、網絡化運營的列車運行計劃編制系統,實現網絡客流的監測預警、網絡運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運能運量的精準匹配和全自動列車運行的行車組織;三是研究重要交通樞紐的客流態勢演變、客流協同管控以及綜合交通協同調度,提高運輸效率、保障行車安全;四是深化研究市區城軌、市域快軌、城際鐵路“三網”運輸功能定位及與鐵路、民航、公交等多種運輸方式之間的協調銜接,實現在城市主管部門協調組織下的公共交通資源的信息共享和協同運用。


在線網運營調度(應急)指揮中心,部署智能城軌線網運輸組織輔助決策系統。一是在共享數據平臺基礎上與各專業系統數據共享,進一步完善實時監測、信息採集,實現多源數據的融合處理、各專業系統的數據共享以及數據挖掘分析;二是研究城軌線網智能運輸組織優化應急響應以及智敏調整的模型、方法和技術體系;三是研究網絡突發事件的產生及演變規律、智能應急處置方案的智能生成及觸發、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協同處置,實現突發事件下的大客流快速、安全疏散,提高運輸指揮和應急反應能力;四是構建基於多專業協同聯動控制的線路智能綜合調度應用;五是建立智能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管控體系,完善社會公共突發事件(含衛生安全等)應急預案,以智能化手段組織指揮全線網實施應急處置。


構建面向乘客管理、設備聯動、運行組織的智慧車站管控體系。研發線網大客流預警分析與監控系統、輔助決策系統、應急協調聯動、高效能耗管理、環境質量管理及人員績效管理等系統,實現車站行車及環境設備的自動/半自動運行、泛在感知和安全便捷的乘客服務,進而實現區域站點集中值守和遠郊車站無人值守的管理模式。


在實現車輛、供電、信號和軌道橋隧智能運維的前提下,開展正線停車,取消或減少列車專用停車場,大幅降低土地佔用。


(三)智能能源系統


研發智能綠色城軌能源綜合應用體系,使我國城軌能耗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一是構建交流中壓環網與推廣直流牽引網的雙向變流技術,加快直流保護、直流配電開關關鍵部件的國產化開發應用進度,車站綜合節能、可再生能源系統技術裝備廣泛應用;二是研究能耗-客流的耦合關係,建立能源系統動態模型。研究探索直接使用市電系統供電的方案,實現線網級能源調度,優化行車組織和節能運營圖的應用技術規範,建立運營綜合場景的能耗關聯指標體系,實現智能化能源管理;三是積極推廣永磁牽引技術,形成產業鏈;四是優化城軌能源系統設計理論方法,充分利用客流、車輛、信號、環境控制等綜合信息建成性能先進的智能能源系統,通過示範工程引領,逐步在全行業應用推廣,使我國城軌交通總體節能率大幅提高。


(四)智能列車運行


一是研發適用於互聯互通的全自動運行系統。深化共線、跨線、越行等互聯互通的全自動運行典型運行場景設計,研發互聯互通全自動運行列車控制技術、多專業協同控制及應急聯動技術。研究編制自主化互聯互通全自動運行接口標準;二是實現不同制式的軌道交通信號系統互聯互通、車輛匹配,實現市區城軌、市域快軌、城際鐵路的“三網融合”;三是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列車智能水平、優化列車駕駛性能和適應性,從效率、節能、舒適性等目標綜合優化,實現列車的最佳化運行控制;四是採用新一代車地通信及環境感知系統,加強列車對於行車空間及車上空間的信息感知能力,增強列車自主控制能力,提高軌旁設備利用率,減少軌旁設備,提升列車控制效率;五是採用靈活編組和協同編隊技術,實現列車協同最優控制,提升運行效率和運營靈活度。六是推廣列車運行設備健康管理技術。突破分級預警、快速重投、遠程控制等關鍵技術,提高列車在異常事件發生時的快速自我癒合能力;七是完善、優化、 推廣列車全自動運行系統,建立中國標準的智能全自動列車運行體系。


(五)智能技術裝備


研製適應不同運量和速度的地鐵車輛及多種軌道交通制式車輛,研製智能化列車自主運行控制系統,提升線路運能,降低系統能耗。一是研製標準化A型車、B型車並形成量產,研究適應不同運量的其它智能化新型軌道交通制式的車輛。通過簡統化、標準化、系列化提高車輛可靠性、可維修性,降低車輛全生命週期成本;二是研究集約型車輛網絡基礎平臺。推進採用集約型綜合承載、開放創新的列車信息網絡,實現綜合承載非行車安全等多種信息傳輸業務;三是研究全自動運行系統虛擬連掛的多列車協同編組技術;四是突破車輛控制和信息集成的一體化平臺技術瓶頸,實現列車多專業系統深度集成,研究車輛的牽引、制動子系統與車載信號系統直接交互命令控制信息共享技術,提高列車運行控制精度和動態響應特性;五是研究基於模塊化的車地和車車無線通信的一體化平臺;六是研究客室智能調控系統,提升乘車環境的舒適度;七是研究軌行區障礙物檢測系統,輔助車輛安全運行;八是研究車輛智能運維繫統,實現車載各系統數據採集、預警、遠程監視及診斷分析,為車輛智能運維繫統提供數據,提高列車日常檢修效率,提升上線列車整體可靠性,促進修程修制變革,降低列車運維成本。


構建智能通信平臺。一是推進非行車安全信息車地通信向5G+融合演進,跟蹤5G+技術的發展方向,形成5G+城軌產業生態,推動5G+技術在城軌的應用落地;二是研究超大容量、全分佈式組網、智能流量分配的新一代有線承載網絡,有力支撐雲平臺、大數據等應用,有線無線融合發展,提供智能通信網絡;三是研究智能多媒體調度系統,建立集語音、圖像、數據等多媒體信息為一體的新型調度通信方式,賦能城軌智能調度;四是研究智能通信信息安全,確保通信業務和數據資源的機密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以行車安全為核心,綠色節能為重點,在車站級集成各弱電專業所有裝備信息綜合感知與實時控制,結合全自動運行系統(FAO)的深度融合,實現線路、路網級綜合顯示,通過共享乘客嚮導系統信息實現車地旅客嚮導信息一體化;研究基於雲架構、大數據、5G+的人臉識別、智能分析、智能視頻感知的智能視頻系統。


(六)智能基礎設施


深化BIM技術在基礎設施的設計、建設、運維等全生命週期的應用,建設基於BIM的基礎設施狀態智能化管理平臺。一是搭建基於BIM的全線基礎設施模型,覆蓋軌道、路基、高架結構、地下結構、隧道結構和管片、供電、通信、信號以及機電設備設施等各個專業;通過現場檢測傳感器及5G通信技術感知噪聲、振動、位移等信息並與車輛綜合檢測系統、大型檢測檢測設備之間實現數據的實時關聯共享,實現全線各部位、實時、不間斷的綜合感知平臺,突破現有專業界限,實現基礎設施、設施和設備的數據無障礙交換;二是建立綜合評估體系,基於實時採集的數據,實現對基礎設施模型中各部位振動及變形、各區域噪聲等狀態參數進行評估,針對傳統監測難點,對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隧道、高架結構和橋樑、車輛基地、城市軌道交通保護區以及供電和通信等獨立設施,建立區域的和立體的防護和感知空間域。運用各種類型傳感、視頻系統、周界防範系統、衛星遙感等檢測監測技術,形成完整智能監測感知體系;三是建立智能化仿真分析系統,實現對車輛、弓網、軌道、橋隧及環境多元耦合的綜合仿真分析、評價、原因分析,實現基礎設施的運維數字化和智能化。


搭建基於BIM的基礎設施運維管理平臺。一是建立以BIM模型為核心的智慧城軌基礎設施資產管理平臺,實現資產全生命週期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無紙化,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入挖掘資產數據價值,對資產進行主動式風險監管,提升資產使用效率、提高資產的使用壽命;二是深度融合BIM模型、物聯網、移動應用等技術賦能運維業務,提供基於實時數據的可視化監測與海量歷史數據的劣化預警等基礎設施健康度管理功能,形成集成化、移動化的運維業務管理,建立可視化應急預案,指導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全面提升基礎設施運維管理的效率與質量。


(七)智能運維安全


建立智能運維和安全保障體系,穩步提升運維智能化和安全運行水平。一是建設車輛、能源、通信、信號智能運維繫統並在全行業推廣:完成上海地鐵車輛智能運維繫統行業示範;建立結合全自動運行系統的信號系統的智能運維體系;建立供配電系統、通信系統、AFC系統、車站機電等系統的智能運維體系。提升城軌裝備維護智能化程度、提升運維效率,減少維護人工的作業強度,形成城軌裝備智能化運維生產組織模式;二是建設與智能調度體系協調聯動的運營保障系統,實現對線路、場站、車輛、供電、通信、信號、人員、備品備件、維修工具等運輸資源的動態監測、優化配置、精準調度和協同運轉,提高城軌交通的運營效率和安全管控水平;三是研發互聯互通的智能運維分析決策系統,結合設備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實現設備全生命週期管理,提升安全運營能力;四是構建城軌運營設備大數據監測安全評估系統,推進安全生產監管的智能化建設,提升基礎設施的隱患治理、風險管控能力;五是完善智能化巡檢系統,補齊單體設備+巡邏安檢系統存在的短板,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逐步降低人工巡檢勞動強度;六是優化線網級的綜合協調與應急指揮系統,打造設備日常監測、預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為一體的城軌交通運維安全綜合保障體系。七是建立基於BIM的綜合運維監管系統,可直觀、快速、全面的獲取設備運行狀態數據,進行設備的健康管理和壽命預測,結合設備定期維護計劃和流程,使設備得到適當的維修保養。


(八)智慧網絡管理


打造智慧網絡管理體系。一是構建智能網絡生產體系,實現協同運行的網絡生產管理,保障網絡生產業務的精準執行。建立網絡建設管理系統,包含利用圖像識別和地理信息技術建設的施工質量遠程控制、利用基於BIM技術的建設項目全生命週期管理;建立網絡運營調度與應急指揮、網絡客運服務管理、維護保障管理系統、資源經營管理等系統。二是以城軌雲和大數據應用構建企業共享信息平臺,為智慧企業網絡化管理提供全面支撐。全面提升城軌企業目標計劃能力、過程管理能力、資金控制能力、成本管控能力、執行監督能力、安全質量監控能力和管理決策能力和網絡化管理能力。全面建設企業網絡化資源管理體系,建立財務管理、資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資金項目合同全過程監管、知識管理、培訓資源、技術研發、乘客信息管理、信用管理等系統;三是構建完備的網絡基礎保障體系,實現靈活共享的基礎通信與信息支撐,保障企業網絡化業務平臺運行的安全高效。


(九)城軌雲與大數據平臺


建設一個自主可控、功能完備、技術領先、安全可靠、可持續發展的城軌雲與大數據平臺。一是實現對城軌業務應用的統一部署承載,資源動態分配,統一開發運營部署運行環境,為城市軌道交通各類信息系統應用提供服務,助力城軌智能化、智慧化發展;二是建設大數據共享平臺。在城軌雲上構建數據共享平臺,加大數據平臺技術架構的自主化研究,突破數據共享的壁壘,重點解決共享數據的採集、傳輸、加工、存儲、安全、分析、管理和服務等難題,為大數據應用奠定堅實基礎;三是建設城軌雲綜合運維管理平臺,統一管理城軌信息系統的雲服務、計算、網絡、存儲、安全等資源和IT服務;四是加強網絡安全體系建設。遵循“系統自保、平臺統保、邊界防護、等保達標、安全確保”的策略,系統地採用可信安全與智能協同等技術,與城軌雲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網絡安全縱深防護體系,保障城軌雲網及其承載應用持續穩定運行;五是擴大智能創新應用建設。助推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城軌交通的智能優質服務、智能運營指揮和智能運維管理等領域的深化應用。


(十)中國智慧城軌技術標準體系


圍繞智慧城軌的建設目標,研究制定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體系。一是以需求為導向,加強政策研究,實行頂層設計,構建技術規範體系,形成系統全面、協調一致、經濟合理、開放融合的標準體系,全面支撐和引領智慧城軌建設;二是著力研究編制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標準,針對共享關鍵領域,形成從頂層管理、監督評估、運行應用、平臺建設、數據融合到底層感知的系列化標準,指導智慧城軌建設項目的有序高質量開展;三是指導智慧城軌各個專業的信息化應用系統的研究、完善、迭代發展;四是主動對接國家主管部門和國際化標準組織,參與國際性標準制定,逐步實現智慧城軌技術標準的國際化;五是構建科學、合理、全面的智慧城軌等級劃分與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智慧城軌的特點,制定一套評估模型與方法,不斷迭代與推進智慧城軌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