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線“尖兵”劉曉耘:只想一家人在一起吃頓飯

“截至3月12日,ICU隔離病區還有重症病人4名,病情均有好轉。近兩天,又有4名病人轉入普通病房。”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西區ICU隔離病區主任劉曉耘介紹。隨著病情趨於平穩,籠罩在火線“尖兵”劉曉耘心頭的陰霾,終於漸漸散去。

火线“尖兵”刘晓耘:只想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
火线“尖兵”刘晓耘:只想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

53天他沒有回家

疫情就是命令。1月18日晚上9點多,西區接診一名從武漢回來的發熱疑似患者,作為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的劉曉耘接到電話後,立即趕到西區會診。

“這天出來,就再也沒有回過家。”劉曉耘說,1月19日,在他和呼吸內科副主任陳俊文的建議下,市一醫院率先在西區成立發熱病區。1月20日,劉曉耘作為襄陽市新冠肺炎診治專家組成員和市一醫院專家組副組長,全力投入到診斷和治療工作中。

1月21日,市一醫院發熱門診設立後,每天就診的病人近300人,並一直保持高位運行。劉曉耘一邊保證醫院重症醫學科正常運轉,一邊在院內專家組群裡隨時會診病人、討論病情、提出治療方案,有需要還要奔赴各縣市區參加會診。手機裡十個新冠肺炎會診、診治和交流群的信息,他都只能利用深夜時間來回復、處理。

截至2月14日,市一醫院已陸續開設26個隔離病區,劉曉耘負責對醫護人員進行診療教學。由於抽調的醫護人員不是呼吸專業,為保證效果,他一邊啃透國家發佈的診療指南,一邊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利用晚上和同事一起編寫出院內診療規範,經三次修定後定稿。這些診療規範對規範全院診斷起到積極作用。

劉曉耘通過仔細觀察和分析後發現,確診患者的病情在發病10至12天會發生變化,大部分明顯好轉,一部分患者病情會急劇惡化。如果這些患者分佈在各個病區,不僅不能得到科學治療,緊缺的醫療資源也造成浪費。他向院領導建議,設立新冠肺炎ICU隔離病區。

在領導的支持下,劉曉耘一邊組織將原ICU病人轉移到東區,一邊組織設備,集結人員。2月4日當晚病區投入使用,首批4名危重病人轉入。經過三天的努力,病區擴大到32張床位。

幾乎24小時滿負荷工作

“除了會診,就是搶救病人。從這個病區跑到另一個病區。”2月7日12點,忙完會診,劉曉耘穿上防護服進入ICU隔離病區,給病人氣管插管、上呼吸機、氣管鏡檢查、肺泡灌洗和CRRT治療……下午6點,一名病人病情突然惡化,急需血液透析,他馬上建立管道通路,守在病人床邊調節參數,這一忙就到了晚上11點。當劉曉耘走出病房時,累得已經站不住了,感覺快要虛脫,他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又繼續工作。

“我時刻盯著病人,一心想著如何讓他們轉危為安。”為了防止近視眼鏡起霧,他用膠布將口罩上沿與鼻子粘緊,每當脫下防護服的那一刻,由於膠布的粘連,劉曉耘疼得直掉眼淚。

2月10日,有一家三口同時感染後發展成重症,後轉入ICU隔離病區。母親經搶救不幸離世,70多歲的李大爺,因患有腎功能不全、嚴重感染和心衰,病情危重。40多歲的李女士一度出現呼吸衰竭,血氧飽和度只有70%,呼吸機一刻不能停,說話、吃飯都很困難。

劉曉耘在心裡暗暗下決心,絕不能再讓這個家庭繼續破碎。他每天查房時就鼓勵這對父女:“一定要多吃飯,把飯當作藥來吃,只有吃得進東西,才有力氣抵抗病魔。”十天後,兩人病情都漸漸好轉。3月3日,李女士開始自主呼吸。3月10日,開始下床活動,將於近日轉到緩衝病房,進行肺部康復治療。

當李女士再次見到劉曉耘時,她感激地說:“謝謝你的鼓勵,讓我把飯當藥吃,我就吸一口氧、吃一口飯,才活了下來。

2月底,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的統計部署,將各縣市區危重症患者統一集中收治,其中7名危重症患者轉入市一醫院西院區ICU隔離病區。3月6日凌晨1點,一名患者病情突然惡化,正準備休息的劉曉耘收到信息後,立即遠程指揮搶救,並聯系市新冠肺炎專家組的其他專家,一起會診,制定治療方案,待病人病情穩定已是凌晨4點。

“24小時的工作,總算有所回報。”劉曉耘欣慰地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ICU隔離病區先後共收治40多名危重症病人,其中有20多人已經康復或轉入普通病房,這為他們注入了強心針,“有好轉就有希望,我們的治療還是有成效的。”

劉曉耘的妻子也在醫院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只有把上初中的女兒一個人留在家裡。從1月18日開始,他再也沒有回過家。“我希望疫情早點結束,一家人坐一起吃頓飯。”

湖北日報客戶端記者劉孝軍 通訊員劉曉東

火线“尖兵”刘晓耘:只想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