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尖兵”刘晓耘:只想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

“截至3月12日,ICU隔离病区还有重症病人4名,病情均有好转。近两天,又有4名病人转入普通病房。”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ICU隔离病区主任刘晓耘介绍。随着病情趋于平稳,笼罩在火线“尖兵”刘晓耘心头的阴霾,终于渐渐散去。

火线“尖兵”刘晓耘:只想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
火线“尖兵”刘晓耘:只想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

53天他没有回家

疫情就是命令。1月18日晚上9点多,西区接诊一名从武汉回来的发热疑似患者,作为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的刘晓耘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西区会诊。

“这天出来,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刘晓耘说,1月19日,在他和呼吸内科副主任陈俊文的建议下,市一医院率先在西区成立发热病区。1月20日,刘晓耘作为襄阳市新冠肺炎诊治专家组成员和市一医院专家组副组长,全力投入到诊断和治疗工作中。

1月21日,市一医院发热门诊设立后,每天就诊的病人近300人,并一直保持高位运行。刘晓耘一边保证医院重症医学科正常运转,一边在院内专家组群里随时会诊病人、讨论病情、提出治疗方案,有需要还要奔赴各县市区参加会诊。手机里十个新冠肺炎会诊、诊治和交流群的信息,他都只能利用深夜时间来回复、处理。

截至2月14日,市一医院已陆续开设26个隔离病区,刘晓耘负责对医护人员进行诊疗教学。由于抽调的医护人员不是呼吸专业,为保证效果,他一边啃透国家发布的诊疗指南,一边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利用晚上和同事一起编写出院内诊疗规范,经三次修定后定稿。这些诊疗规范对规范全院诊断起到积极作用。

刘晓耘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后发现,确诊患者的病情在发病10至12天会发生变化,大部分明显好转,一部分患者病情会急剧恶化。如果这些患者分布在各个病区,不仅不能得到科学治疗,紧缺的医疗资源也造成浪费。他向院领导建议,设立新冠肺炎ICU隔离病区。

在领导的支持下,刘晓耘一边组织将原ICU病人转移到东区,一边组织设备,集结人员。2月4日当晚病区投入使用,首批4名危重病人转入。经过三天的努力,病区扩大到32张床位。

几乎24小时满负荷工作

“除了会诊,就是抢救病人。从这个病区跑到另一个病区。”2月7日12点,忙完会诊,刘晓耘穿上防护服进入ICU隔离病区,给病人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和CRRT治疗……下午6点,一名病人病情突然恶化,急需血液透析,他马上建立管道通路,守在病人床边调节参数,这一忙就到了晚上11点。当刘晓耘走出病房时,累得已经站不住了,感觉快要虚脱,他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又继续工作。

“我时刻盯着病人,一心想着如何让他们转危为安。”为了防止近视眼镜起雾,他用胶布将口罩上沿与鼻子粘紧,每当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由于胶布的粘连,刘晓耘疼得直掉眼泪。

2月10日,有一家三口同时感染后发展成重症,后转入ICU隔离病区。母亲经抢救不幸离世,70多岁的李大爷,因患有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和心衰,病情危重。40多岁的李女士一度出现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只有70%,呼吸机一刻不能停,说话、吃饭都很困难。

刘晓耘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绝不能再让这个家庭继续破碎。他每天查房时就鼓励这对父女:“一定要多吃饭,把饭当作药来吃,只有吃得进东西,才有力气抵抗病魔。”十天后,两人病情都渐渐好转。3月3日,李女士开始自主呼吸。3月10日,开始下床活动,将于近日转到缓冲病房,进行肺部康复治疗。

当李女士再次见到刘晓耘时,她感激地说:“谢谢你的鼓励,让我把饭当药吃,我就吸一口氧、吃一口饭,才活了下来。

2月底,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计部署,将各县市区危重症患者统一集中收治,其中7名危重症患者转入市一医院西院区ICU隔离病区。3月6日凌晨1点,一名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正准备休息的刘晓耘收到信息后,立即远程指挥抢救,并联系市新冠肺炎专家组的其他专家,一起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待病人病情稳定已是凌晨4点。

“24小时的工作,总算有所回报。”刘晓耘欣慰地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ICU隔离病区先后共收治40多名危重症病人,其中有20多人已经康复或转入普通病房,这为他们注入了强心针,“有好转就有希望,我们的治疗还是有成效的。”

刘晓耘的妻子也在医院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只有把上初中的女儿一个人留在家里。从1月18日开始,他再也没有回过家。“我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一家人坐一起吃顿饭。”

湖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刘孝军 通讯员刘晓东

火线“尖兵”刘晓耘:只想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