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3月3日,2020年國際最高榮譽的建築獎項——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愛爾蘭格拉夫頓建築事務所(Grafton Architects )的兩位女合夥人——伊馮·法雷爾(Yvonne Farrell)和謝莉·麥克納馬拉(Shelley McNamara)榮獲此大獎,這是愛爾蘭建築師首次獲得普利茲克獎。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作為建築界的最高獎項,普利茲克建築獎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築師及學者組成評審團評出,以表彰其在建築設計中的傑出貢獻,一起來回顧近年來獲得該獎項的傑出建築師及其在中國的作品。


2005年獲獎者:湯姆·梅恩


湯姆·梅恩,美國建築大師,2005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湯姆·梅恩的建築設計一直致力於超越傳統形式與材質的界限,開拓超越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邊界。湯姆·梅恩的建築作品遍佈世界,在中國他也留下了傑出的作品——巨人網絡總部園區。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巨人園區位於上海市松江區中凱路988號,園區佔地約700畝,相當於65個足球場,擁有1.5萬平方米國內最大的屋頂綠化,中國最別緻的空中花海等,被譽為"中國最具硅谷氣質的研發園區",吸引了《飛馳人生》、《致青春》等電影劇組前來取景拍攝。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世界十大建築設計事務所之一的墨菲西斯事務所工程師曾評價,巨人家園是湯姆·梅恩歷年探索各種藝術表現方式的集大成者。園區主建築追求"建築從地上長出來,與天空融為一體"的和諧感,一期大樓屋頂1.5萬平方米內栽種著月見草、八寶景天、棉毛水蘇、闊葉冬麥等十幾種綠植,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種類的鮮花綻放,尤其以5月集中綻放的月見草最為繁茂,成為滬西網紅打卡地。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園區主建築內部充滿科技感,一樓設置了接待處、咖啡吧、圖書館、視聽室等功能區,並多處以"孵化"為概念設計,在湯姆·梅恩的設計理念中,這種形狀能激發人的想象力、創造力,寓意巨人對精品的"孵化"。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2008年獲獎者:讓•努維爾


讓·努維爾,法國當代著名建築師之一,被譽為是建築行業的電影導演,他把建築作為一種媒介,除了表達地域文化與特點之外,每一個作品都有一些小驚喜。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讓·努維爾設計的中國國家藝術博物館即將竣工,這個21世紀藝術書法博物館將會成為奧林匹克公園的新文化節點,毗鄰北京歷史中軸線,並象徵性連接著紫禁城。該美術館自稱為"世界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將陳列明朝時期以來的藝術品。該項目設置了永久展廳、臨時展廳、一個研究教育中心、禮堂、大型室內花園和一系列公共空間。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2012年獲獎者:王澍


2012年,建築師王澍獲得了2012屆普利茲克建築獎,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一個中國人。王澍為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建築學學科帶頭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寧波博物館是王澍的作品之一,也是寧波城市文化的核心與窗口。它是以展示人文歷史、藝術類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整個設計以創新的理念,將寧波地域文化特徵、傳統建築元素與現代建築形式和工藝融為一體,使之造型簡約而富有靈動,外觀嚴謹而頗具創意,同時,充分體現 "獨特性、藝術性、經濟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2019年獲獎者:磯崎新


日本建築師磯崎新是自2014年以來,獲得普利茲克獎的第8位日本人。磯崎新的作品兼取東西方文化,擁有超前的未來主義思想。在同時代的建築師中,他擁有驚人的產量與影響力。普利茲克獎評委在獲獎評語中表示:"磯崎新的作品被描述為異質的,符合從一般建築到高科技建築的描述…顯而易見的是,他並沒有追隨潮流,而是走自己的路。"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磯崎新的作品總在保持著變化,他曾經這麼評價自己的作品:"我的建築概念是它看不見,它是無形的,但我相信通過五種感官可以感受到它。"磯崎新在世界各地有100多個作品,可以說是相當高產,在中國的作品也有很多,上海證大喜瑪拉雅中心是其中之一。


2020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打卡歷屆在中國的大師作品


這座建築坐落於上海浦東新區。巨大的體量包含了眾多功能:兩家五星級酒店,一個大型購物中心,一個藝術劇院,辦公空間和喜瑪拉雅美術館。建築的概念源自森林,森林裡不規則多孔的自然狀態,呈現在建築內部,形成了一種洞穴般的氛圍,供遊人漫步、進入和通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