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的割韭菜可能是種幻覺

自認為投資能力不錯的人,往往覺得自己能賺韭菜的錢。

但真相是,韭菜其實並不好割。先從韓寒2018年的一篇網絡紅文《我也曾對這種力量一無所知》中的兩個故事說起。

第一個關於足球,自稱“金山區齊達內”的韓寒和“二中菲戈”,“附中克林斯曼”,“靜安巴喬”等一幫球友多年前參加了一場慈善球賽,對手是上海一支職業球隊的兒童預備隊,結果上半場就被小朋友灌了20個球。

第二個關於檯球,韓寒自稱檯球技術了得,被稱為“賽車場丁俊暉”和“松江新城區奧沙利文”,打遍作家圈無敵手。一次和九球世界冠軍潘曉婷打球,結果那天晚上,他基本上只幹了一件事情——開球。

在投資中也存在類似的經歷。自認為投資能力不錯的人,往往覺得自己能賺韭菜的錢。

等自己真正親身實踐了,我才開始懷疑這句話;而隨著投資實踐進一步積累,我意識到這根本就是一句萬能的廢話。後來我才知道,有一種心理學效應可以解釋這句話,也就是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描述就是一種認知偏差,說的是人們往往在缺乏足夠積累、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表現出過度自信、過於高估自己的水平的現象。對應下圖,就是從愚昧之山,絕望之谷,和開悟之坡。


投資中的割韭菜可能是種幻覺

韓寒講述民間高手和職業選手的問題,就是一種達克效應。我們總是喜歡速成的故事,因而總是在剛入門,或者只懂得理論的時候,表現的過於自信、或過於高估自身的水平。

回到投資上,我們在談論賺韭菜的錢,其實討論的是投資策略收益來源,討論的是賺的到底是什麼錢。很多人認為中國散戶多,他們非理性決策導致“十戶九虧”,所以我們都在賺韭菜的錢。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

但作為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的我們,不能依靠如此感性的歸因,想要長期為持有人創造價值,需要更嚴謹更科學的方式去思考,做投資到底賺的是什麼錢

對這個問題,結合所學理論知識以及投資實踐,我的思考如下:

投資的收益來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收益來源是資產本身,另一類是策略因子。

每一類資產本身都有其自帶的屬性,概括為資產屬性,交易屬性和隱藏屬性。每種屬性都對應一種收益來源。

比如,股票的資產屬性代表經營權、分紅權,所以我們持有股票賺的是企業經營的錢。股票的交易屬性是股票作為交易工具,是博弈的工具和預期的載體,我們可以賺交易的錢。股票的隱藏屬性,可以是特許融資、重組期權,比如我們的打新收益就是股票隱藏屬性帶來的。

再比如,債券的資產屬性是其代表的債務關係,也就是我們可以獲得利息收入,這是債券最根本的屬性。當然,債券也可以做交易,我們通過其交易屬性賺取利率變動的資本利得。

因此,很多人拿股債做分散化配置是有充分的依據的,因為股票和債券本質是不同的,我們從兩種資產的本質上就可以得出股票和債券長期不相關的結論。

至於策略因子的收益來源,其實也可以細分為兩類,一類是賺市場短期無效或者過度情緒而導致錯誤定價的錢,這是我們常說的套利策略和價值策略的收益來源;另外一類是承擔某種風險因子獲得的風險溢價,比如我們說的動量策略,賣期權策略。

將兩類收益來源不同的策略組裝起來,效果才更好,比如價值策略和動量策略就是黃金搭檔。價值策略都是逆著市場情緒在做的,它賺取的是過度市場情緒導致錯誤定價的錢;動量策略是順著市場情緒做的,動量策略只看價格,情緒和價格正相關,所以情緒亢奮的地方動量持有多頭,情緒低迷的地方動量持有空頭。

更難得的是這兩個長期有效且不相關的策略可以形成相互保護。當宏觀或者外部衝擊導致市場情緒恐慌,價值類策略一般左側入場,會遭遇較大損失,而動量策略卻可以盈利,形成有效保護;當恐慌過後,市場反轉,動量策略發生回撤,價值策略又開始賺錢,有效保護了動量策略。

我們一直強調配置和風險管理,這兩點都建立在對資產或策略背後的收益來源有清晰的認知的基礎上:

你只有知道策略的收益來源,才能知道策略什麼時候會虧錢,什麼時候會賺錢,虧錢的時候是背後收益來源發生了根本變化還是隻是暫時的失效,只有充分認知我們才不會丟掉倉位;

你只有知道策略的收益來源,才會知道某類策略失效的環境恰恰是另一類策略有效的環境,那我們把這兩類策略組合到一起就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你只有知道策略的收益來源,才知道哪些策略是適合客戶的;

投資是個看似門檻很低的事情,總是有人是幸運的,他不需要太多認知實踐也可以賺到錢,就像李誕說的:“人生在世,你只要知道兩件事。一,這世上絕對存在不需要讀書也很聰明,不需要努力也過得很好,甚至不需要錢就能快樂的人。二,那個人絕對不是你。”;

投資實際上又是相當專業的事情,人類天生的先驗知識在投資面前大都是有害的,我們需要足夠的後驗的經驗,但就算持續不斷的學習實踐,仍然感到如履薄冰,所以我們需要做配置、需要風險管理,而這些都建立在“收益來源”的理解上,有“根”才能長出“樹幹和枝葉”,才能最終結出“鮮豔的果實”。



本文 2019年8月15日首發於中泰證券資管公眾號,作者張學明,中泰資管對沖基金部副總經理。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工程碩士,6年量化投資及風險管理的相關經驗。擅長組合配置和量化投資,尤其在CTA策略和風險管理方面有獨特的認知和豐富的經驗,中泰資管風險月報主撰寫者之一。

本材料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本材料僅供具備相應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資者閱讀,不得視為要約,不得向不特定對象進行復制、轉發或其它擴散行為,管理人對未經許可的擴散行為不承擔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