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割韭菜可能是种幻觉

自认为投资能力不错的人,往往觉得自己能赚韭菜的钱。

但真相是,韭菜其实并不好割。先从韩寒2018年的一篇网络红文《我也曾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中的两个故事说起。

第一个关于足球,自称“金山区齐达内”的韩寒和“二中菲戈”,“附中克林斯曼”,“静安巴乔”等一帮球友多年前参加了一场慈善球赛,对手是上海一支职业球队的儿童预备队,结果上半场就被小朋友灌了20个球。

第二个关于台球,韩寒自称台球技术了得,被称为“赛车场丁俊晖”和“松江新城区奥沙利文”,打遍作家圈无敌手。一次和九球世界冠军潘晓婷打球,结果那天晚上,他基本上只干了一件事情——开球。

在投资中也存在类似的经历。自认为投资能力不错的人,往往觉得自己能赚韭菜的钱。

等自己真正亲身实践了,我才开始怀疑这句话;而随着投资实践进一步积累,我意识到这根本就是一句万能的废话。后来我才知道,有一种心理学效应可以解释这句话,也就是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描述就是一种认知偏差,说的是人们往往在缺乏足够积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表现出过度自信、过于高估自己的水平的现象。对应下图,就是从愚昧之山,绝望之谷,和开悟之坡。


投资中的割韭菜可能是种幻觉

韩寒讲述民间高手和职业选手的问题,就是一种达克效应。我们总是喜欢速成的故事,因而总是在刚入门,或者只懂得理论的时候,表现的过于自信、或过于高估自身的水平。

回到投资上,我们在谈论赚韭菜的钱,其实讨论的是投资策略收益来源,讨论的是赚的到底是什么钱。很多人认为中国散户多,他们非理性决策导致“十户九亏”,所以我们都在赚韭菜的钱。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但作为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我们,不能依靠如此感性的归因,想要长期为持有人创造价值,需要更严谨更科学的方式去思考,做投资到底赚的是什么钱

对这个问题,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以及投资实践,我的思考如下:

投资的收益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收益来源是资产本身,另一类是策略因子。

每一类资产本身都有其自带的属性,概括为资产属性,交易属性和隐藏属性。每种属性都对应一种收益来源。

比如,股票的资产属性代表经营权、分红权,所以我们持有股票赚的是企业经营的钱。股票的交易属性是股票作为交易工具,是博弈的工具和预期的载体,我们可以赚交易的钱。股票的隐藏属性,可以是特许融资、重组期权,比如我们的打新收益就是股票隐藏属性带来的。

再比如,债券的资产属性是其代表的债务关系,也就是我们可以获得利息收入,这是债券最根本的属性。当然,债券也可以做交易,我们通过其交易属性赚取利率变动的资本利得。

因此,很多人拿股债做分散化配置是有充分的依据的,因为股票和债券本质是不同的,我们从两种资产的本质上就可以得出股票和债券长期不相关的结论。

至于策略因子的收益来源,其实也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赚市场短期无效或者过度情绪而导致错误定价的钱,这是我们常说的套利策略和价值策略的收益来源;另外一类是承担某种风险因子获得的风险溢价,比如我们说的动量策略,卖期权策略。

将两类收益来源不同的策略组装起来,效果才更好,比如价值策略和动量策略就是黄金搭档。价值策略都是逆着市场情绪在做的,它赚取的是过度市场情绪导致错误定价的钱;动量策略是顺着市场情绪做的,动量策略只看价格,情绪和价格正相关,所以情绪亢奋的地方动量持有多头,情绪低迷的地方动量持有空头。

更难得的是这两个长期有效且不相关的策略可以形成相互保护。当宏观或者外部冲击导致市场情绪恐慌,价值类策略一般左侧入场,会遭遇较大损失,而动量策略却可以盈利,形成有效保护;当恐慌过后,市场反转,动量策略发生回撤,价值策略又开始赚钱,有效保护了动量策略。

我们一直强调配置和风险管理,这两点都建立在对资产或策略背后的收益来源有清晰的认知的基础上:

你只有知道策略的收益来源,才能知道策略什么时候会亏钱,什么时候会赚钱,亏钱的时候是背后收益来源发生了根本变化还是只是暂时的失效,只有充分认知我们才不会丢掉仓位;

你只有知道策略的收益来源,才会知道某类策略失效的环境恰恰是另一类策略有效的环境,那我们把这两类策略组合到一起就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你只有知道策略的收益来源,才知道哪些策略是适合客户的;

投资是个看似门槛很低的事情,总是有人是幸运的,他不需要太多认知实践也可以赚到钱,就像李诞说的:“人生在世,你只要知道两件事。一,这世上绝对存在不需要读书也很聪明,不需要努力也过得很好,甚至不需要钱就能快乐的人。二,那个人绝对不是你。”;

投资实际上又是相当专业的事情,人类天生的先验知识在投资面前大都是有害的,我们需要足够的后验的经验,但就算持续不断的学习实践,仍然感到如履薄冰,所以我们需要做配置、需要风险管理,而这些都建立在“收益来源”的理解上,有“根”才能长出“树干和枝叶”,才能最终结出“鲜艳的果实”。



本文 2019年8月15日首发于中泰证券资管公众号,作者张学明,中泰资管对冲基金部副总经理。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工程硕士,6年量化投资及风险管理的相关经验。擅长组合配置和量化投资,尤其在CTA策略和风险管理方面有独特的认知和丰富的经验,中泰资管风险月报主撰写者之一。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