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很多人吹上天的中國十大軍團的關寧鐵騎,根本不存在


被很多人吹上天的中國十大軍團的關寧鐵騎,根本不存在


阿元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大明帝國的關寧鐵騎,是一支實力極為強橫的部隊。

對關寧鐵騎最牛掰的說法是,它和古代中國戰國時期的李牧兵團、秦國的王翦兵團、西漢韓信軍團、漢武帝時的霍去病軍團、南朝時期梁武帝手下的陳慶七千白袍軍、南宋岳家軍、成吉思汗怯薛軍、明朝常遇春兵團、大清八旗軍,並列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常勝軍團。

但您知道嗎?這麼牛掰的軍隊,是用嘴吹出來的,真實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說關寧鐵騎不存在,最重要的證據,是正統的史書中,沒有一丁點兒關寧鐵騎的記載。

所謂關寧鐵騎,“關”是指山海關,“寧”指寧遠;關寧鐵騎,是指從山海關到寧遠一線上的大明騎兵。

關寧防線最早是遼東經略孫承宗一手規劃並打造的,所以很多人覺得關寧鐵騎是孫承宗整出來的。

但根據熹宗實錄,天啟六年袁崇煥所說的遼鎮軍編制中,沿用了孫承宗所制定的編制,並沒有關寧鐵騎。

因為袁崇煥是孫承宗的繼任者,人們又轉而以為他是關寧鐵騎的締造者。

但這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在明清史料上,查不到袁崇煥對關寧軍進行修改編制的記載。如果有修改編制的話,那是必須要上報朝廷的,否則就沒有軍餉發放。

這就說明關寧鐵騎的出現與袁崇煥無關。

能證明關寧鐵騎根本不存在的,還有明清兩軍之間的戰爭結果。

如果大明真的有一支可以媲美岳家軍的,實力比戚繼光的戚家軍還要強大的關寧鐵騎,那麼在和農民起義軍、我大清的戰爭中,明帝國就不可能屢戰屢敗,最後把內褲都輸沒了。

那麼“關寧鐵騎”的說法是咋來的呢?

關寧鐵騎一詞最早出現,是崇禎九年的《合兵理嚴馭將疏》,裡頭是這麼說的:“關寧鐵騎素為敵憚,祖大壽新任提督命成師而出。而所部夷漢丁副將守備如桑昂、那木氣七慶及恰臺吉等又皆夷種,以夷攻夷無堅不摧。”

寫《合兵理嚴馭將疏》的人是王家彥,明天啟年間進士。

王家彥乾的最有名的事情,是李自成打破北京後,選擇了自殺,是大明王朝的殉難文臣之一。

和袁崇煥差不多,王家彥雖然也是讀書人出生,但也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對於軍事問題經常發表看法。

他說的“關寧鐵騎”“無堅不摧”,基本上屬於在家裡意淫的想法,比袁崇煥的紅衣大炮糜爛數十里,更加的不靠譜。

因為王家彥所推崇的,所謂“關寧鐵騎”的統帥祖大壽,你說他能守城,會逃跑可以,但說他帶領軍隊無堅不摧,純屬扯淡。

終祖大壽的一生,他通過進攻所取得的勝利,都是投降大清之後的事情。投降大清之前,祖大壽的成績都是防守中取得的。

那麼為啥王家彥會幫祖大壽吹牛呢?道聽途說加幻想。給皇帝提有關軍事方面的合理化建議,總得有點內容吧,文官的做法就是吹牛皮。王家彥運氣好,袁崇煥吹的五年平遼,直接把自己吹死了。

出來王家彥為祖大壽吹的牛皮之外,在明代幾乎再也沒有關寧鐵騎的記錄。

關寧鐵騎的再一次出現,是吳偉業在順治九年寫的《綏寇紀略》。他是這麼說的:崇禎八年,李自成進攻河南,兵部科臣常自裕建議:“先是兵部以科臣常自裕告中州急也,議調西兵二萬五千,北兵一萬八千,南兵二萬一千,又關寧鐵騎二千。”

《綏寇紀略》接著記載:“兩家所部皆緣邊鐵騎,又養曳落河為摧鋒,虓闞而狠戾,二將常倚以立功。”

緣邊,是指駐守邊境的騎兵;曳落河為胡語,指代蒙古夷人;也就是說這是一支夾雜有蒙古人的騎兵部隊。

其後,《明季北略》也有祖大壽收降夷為家丁、組成一支善戰的部隊的記載。

《明季北略》還提到,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手下有“三千彝丁鐵騎”,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對於這支隊伍,談遷的《國槯》也稱之為“關遼鐵騎”,同樣標識其是由夷漢人組成。

由此可見,這個所謂的關寧鐵騎,是祖大壽、吳三桂的家丁。

大明王朝將領的家丁有兩個概念,一個是朝廷正式承認軍隊;另一個是將領的私軍。

因為衛所軍軍的崩壞,明軍將領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當然也是為了撈戰功,用貪腐的軍餉,招收家丁。這些家丁戰力強悍,逐漸成為明軍的主力。大明王朝為了能控制這些家丁,乾脆把家丁編入正式軍隊,承擔起支付家丁餉俸的責任。一般來說,家丁具吃雙糧,比如當普通士兵的月餉為二錢五分時,家丁可以“食雙糧五錢”。萬曆十五年,普通士兵的月餉增至四錢,家丁的月餉就升至九錢。等到了萬曆中後期,家丁的月餉又增加到了一兩一錢五分,待遇不可謂不厚。

在古代中國絕對權力帶來絕對腐敗的情況下,啥事只要政府插手,肯定完犢子。

在家丁發展的中前期,由於屬於非正式編制,家丁的餉俸幾乎全由將領自己負擔,將領沒有吃空餉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家丁的選拔極其嚴格,畢竟沒有將領願意自己坑自己。所以此時的家丁,戰鬥力強,勝率高。等到了中後期,朝廷正式承認家丁的國家編制,各種吃空餉的事就層出不窮。當時經過調查,發現“各處家丁原稱精銳,今則童稚廝役盡冒雙糧矣”,而且將領“多以家人寄名侵餉”。萬曆三十七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總兵董一元等以廢弁而冒多餉,各家丁所冒七千七百七十餘名”。

接近萬人的家丁,都是不合格的,可見此時的家丁質量早已大不如前。到崇禎年間,熊廷弼經過調查,得出一個悲觀的結論,“全遼八萬餘軍,堪戰親丁不滿八千”,可知明朝理論上擁有的數萬家丁的水分有多大。

但大明的將領也不是傻子,自己的安全總要保證的,戰功也是剛需。於是在原來的家丁被沒落之後,明朝的武將還是繼續用自己的私房錢,招收自己可以依靠的家丁。這些家丁,本質是那些將領的個人軍隊。

比如明朝名將梁震則依靠戰利品補貼家丁,“在邊專練家丁,時時出塞劫虜營,得虜營馬盡與諸出塞者”;李成梁則是靠借貸激勵,“當其窮時則貸之,或責以零剿劫帳,或責以御虜先登,計級受賞,即除前貸”。另外還有操縱邊境貿易等非法手段。

這些家丁,可以被稱為親家丁。

為使這些親家丁能“出死力以報之”,各級武將大都會對他們“結以恩義,飽以嗜慾”。這就使得武將家丁擁有了三個特點:家丁隸屬於向他們供給糧餉的武將;武將給予家丁的待遇遠超一般衛所士卒,甚至出現了“過額兵十倍”的情況;由於家丁“身之父母妻子全生仰望(武將),故肯出死力而不他顧”,所以武將家丁戰鬥力極強,能夠“以一當十,摧鋒陷陣”。

得益於這些特點,升級版的親家丁成為了武將克敵制勝的主要依靠力量,甚至“將帥樹奇勳多藉家蓄之丁”。

關寧鐵騎其實就是某些文人,從祖大壽、吳三桂等人的私人家丁,在某些局部戰疫中的,零星的出色表現中,意淫出來的。

1629年(崇禎二年)皇太極率一萬四千人從薊門方向攻入長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煥帶著祖大壽入關勤王,祖大壽帶領的軍隊的主力,就是自己的私軍性質的親家丁。所以這支軍隊根本不把崇禎皇帝放在眼裡,在袁崇煥進了監獄之後,扭頭就跑。

這也是祖大壽在廣寧之戰、吳三桂在松錦之戰中,決戰還沒有開始,直接逃跑的真正因為。人家帶領的是自己的私軍,當然要以保存實力為主。

還有一個證據證明,吳三桂手裡除了了家丁之外,不可能有成建制的騎兵。

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遼東巡撫黎玉田題本稱,“全寧僅馬步四萬餘,瘦弱馬匹數千餘”,“堪戰馬兵僅三千”,且“分守於新舊十二城”,其餘將士不過寥若晨星,面對“鑄火造藥百倍於我”,且虎視眈眈的清兵,如果不增派兵力,加強防守,後果不堪設想。

根據遼東巡撫黎玉田的說法,整個關寧防線只有“堪戰馬兵僅三千”。請注意,人家說的是,堪戰馬兵,也就是說是能打一下的,不是精銳。所以,起碼吳三桂手下,是沒有關寧鐵騎的。

但為啥這麼一支不存在的,幽靈軍隊,從明末開始,一直飄蕩在人們的印象中呢?

第一個原因是古代中國人寫歷史,是按小說,還是志怪小說的標準來的。

把歷史整成志怪小說的起點,是司馬遷。

看一個非著名的歷史典故——斬蛇起義,看看有沒有志怪小說的感覺。

說劉邦當上沛縣某鄉某村的一個村級幹部(亭長)之後,負責押送徒役去酈山修秦始皇陵。結果在押運道上,徒役跑了一大堆。據說秦的法律非常苛刻,發生被押運犯人逃跑事件,帶隊的官員肯定是要殺頭的。劉邦一看犯人們跑了那麼多,估計等到了酈山也就會都逃光了,乾脆破罐子破摔。走到豐西大澤的時候不走了,停下來喝酒。喝完了,趁著夜晚把剩下的犯人都放了,自己去當土匪。在劉邦押送的犯人中,很有一些不怕死的,成了劉邦的部下,這也是劉邦擁有的第一批武裝力量。

劉邦趁著酒勁把押運的犯人都放了以後,帶著想跟他闖黑道的小弟連夜跑路。在路上,前邊探路的馬仔發現有條白色的大蛇,正好擋在路上,過不去了。就和劉邦彙報說,大哥,前邊有蛇,咱們是不是繞道走啊?

劉邦酒還沒醒呢,別說蛇了,可能這時候秦始皇在前邊擋著他也不怕。左手一揮,把探路的小弟撥拉一邊;右手一探就把佩劍撥出來了。嘴巴里叨咕著,大老爺們走道,啥也不怕。說著寶劍一揮,白蛇斷成了兩截,道路被打通了。

道路通了,劉邦他們也累了,再加上喝的迷迷瞪瞪的,於是在道邊找個地方都睡著了。這時,又有人從他們的後邊,也走到劉邦斬蛇那個地方,沒有發現蛇的屍體,只看到一個老太太在那哭呢。那人問你哭啥啊。老太太說了,我兒子是白帝,剛剛被紅帝(赤帝)給宰了。說完老太太就化成一股煙,消失了。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能想到《西遊記》,咋感覺著跟看神話小說似的呢?

但這段千真萬確是《史記》裡的內容,語見《高祖本紀》。

(《史記高祖本紀》: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

這段內容就是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的來歷。

說劉邦斬白蛇這段是志怪小說,原因是這個世界根本不可能有什麼白帝子,劉邦當然更不可能是赤帝的兒子。再有,一個老太太能突然的消失,也只能是神話故事或者說是《哈利波特》中的橋段。

史學界宗師級,具有老祖宗地位的司馬遷,都把歷史寫成志怪小說了,作為後來者又有啥不好意思的呢?

於是想咋吹咋吹,願意咋整就咋整。

第二個原因前邊說過,意淫。明王朝叫李自成、張獻忠加上我大清,給欺負的太慘了,咋整?阿Q的精神勝利大法隆重登場,於是胡編亂造的關寧鐵騎橫空出世。

用關寧鐵騎來進行精神勝利的,今天依然存在。

看看《9000大勝10萬女真,大明勁旅“關寧鐵騎”究竟有多神奇》的文章:

如果問大家明朝末年明朝最強的軍隊,大家會想到哪支軍隊?相信大家都會選擇一支軍隊,它就是關寧鐵騎。毋庸置疑,關寧鐵騎是明末最精銳的軍隊,能與崛起的後金八旗軍正面交鋒的軍隊,同時這支軍隊也是明朝抵禦後金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線。

至於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如何,這篇文章的作者認為可以說從下面兩次重大戰役來說說明:戰役一、寧遠大捷。1628年初,在明朝關外孤城寧願,袁崇煥以一萬關寧鐵騎對戰八萬金軍,結果打的努爾哈赤大敗。“帝自25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這場戰役之後努爾哈赤鬱憤而亡,可謂至死也想不到怎麼就敗了。

這兒插一句,不知道作者是用哪隻眼睛看到的,袁崇煥守寧遠的時候,有一萬關寧鐵騎的。

查了好多資料,寧遠大捷好像袁崇煥有四萬人,而且是憑堅城、用大炮,死死守在城裡一動不動,硬把努爾哈赤靠走的,有關寧鐵騎啥事呢?覺華島上軍民被殺光,糧草被搶光,也沒有看袁崇煥派出一個關寧鐵騎。

接著看這篇文章:

戰役二、寧錦大捷。1627年五月,皇太極率八萬大軍進攻趙率教駐守的錦州,不克;不久又進攻袁崇煥和祖大壽、滿桂駐守的寧遠,又不克;後金軍轉而又回攻錦州,依然戰敗,結果皇太極只得率軍撤退。

接著分析。所謂的寧錦大捷中,明軍確實有出戰的記錄,出戰的是尤世祿、滿桂和祖大壽。但出戰的沒有明確是騎兵,而且明軍是依城而戰,在城頭的大炮掩護下,損失巨大。這可不像是縱橫天下的重裝騎兵乾的事情。

但關於關寧鐵騎的傳奇還沒有完,按作者的說法,關寧鐵騎解體後,一部分因袁崇煥的原因被冤殺;一部分戰死在關外的抗清戰場;還有一部分跟隨了吳三桂。而追隨吳三桂這部分的“關寧鐵騎”在吳三桂降清之後,成為了清軍入關的急先鋒,而且也是追擊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主要力量之一。

李自成部被消滅之後,吳三桂又率領部分“關寧鐵騎”入川進攻張獻忠等其它起義軍。當吳三桂受封雲南之後,這支“關寧鐵騎成為吳三桂的私人武裝。康熙二十年,隨著三藩之亂最終的平息,關寧鐵騎才正式走向了滅亡。

這個咱們說了,吳三桂手裡只有親家丁,沒有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之所以被明末清初的文人們臆造出來,還有一個巨大的重要作用,那就是證明崇禎皇帝的無能。有著這麼強大的關寧鐵騎還用不好,打不過後金韃子,說明他是個地地道道的昏君,大明王朝滅亡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和大明的官僚士大夫階層毫無關係。明朝滅亡後,新王朝還得用這些官僚士大夫們,接著統治天下。

而這也是封建社會,官僚士大夫階層可以肆無忌憚的貪汙腐敗,把一個個王朝往死了整的真正原因。

因為不管誰當皇帝,都要假手縉紳士大夫階層進行統治,因為這個階層是唯一一個掌握了文化資源的階層,所以皇帝最關心,江山是不是可以永固,世系是不是可以流傳,和縉紳士大夫階層卻幾乎沒有啥關係。縉紳士大夫階層關心的,是如何利用權力獲取財富和保住財富。

但問題出現了,既得利益集團難道不怕社會的動盪,損害他們的權力和財富嗎?

怕,但也不怕。

怕是就個體來說的。因為社會動盪中,既得利益集團中總會有人倒黴的,失去權力、財富甚至於生命。

不怕是就既得利益集團這個整體來說的。天下太大了,皇帝累死也管不過來,所以不管誰當了皇帝,只能是靠縉紳士大夫階層進行治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誰當皇帝,當這個首席執行官,對於縉紳士大夫階層是無所謂的,所以對於改朝換代,從整體來說,他們不怕。

關於這個問題,三國時期的魯肅有過赤裸裸的描述。

當時曹操基本統一北方之後,南下荊州,磨刀霍霍向牛羊,準備把劉備和孫權一鍋都給燉了,一統天下。

赤壁之戰前,曹操給孫權寫了封信,說負隅頑抗是沒有好下場滴,還是乖乖地投降吧。

孫權一共只有六七萬人馬,對抗曹操的幾十萬大軍心裡沒底啊,就召集大臣商量,咋辦呢?

幾乎所有的文臣,發出了共同地呼喚,投降吧,投降大家都有好日子過了,一塊堆兒建設和諧社會,多好啊。

孫權也覺得投降是個不錯的路子,這時魯肅跳出來了,說孫權說,誰都能投降,你孫權不能。

為啥呢?因為俺們投降了,曹操為了安定團結,咋也能封個官。哪怕小點,坐牛車上班,靠混日子、論資排輩,靠個七年八年的還能當大官。你不行啊。曹操能放心你嗎?讓你坐井視天都是好的,最大的可能是給你喂毒藥。雖然被自殺、被跳樓啥的挺時髦,但你也用不著提前一千多年去趕哪?所以你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頑抗到底。

孫權頑抗到底成功,三分天下;崇禎頑抗到底失敗,送了小命。

頑抗到底是看實力的。

因為沒有傳說中的關寧鐵騎,崇禎只好自掛東南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