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太極圖祕訣”說堪比易學家周敦頤太極圖說,體現在哪?


黃賓虹與傅雷為知己。傅雷先生有位表姐顧飛,1924年就拜在黃賓虹門下學畫。1942年,黃賓虹給她畫了一張《畫法簡言隅舉三反》課稿,因在中心位置繪有太極圖,並在太極圖中寫明“太極圖是書畫秘訣”,歷年來備受海內外同道關注,影響頗為深遠。

黃賓虹在世時,對“太極圖是書畫秘訣”之說有當面求教的,有海外來信求教的,也有在著述中提問的。1980年2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9期《美術叢刊》刊發了黃賓虹學生王伯敏先生撰寫的《黃賓虹的山水畫法》,文中配有30幅插圖、課稿與作品,其中就有《畫法簡言隅舉三反》課稿。

1985年,一位荷蘭留學生豐泉又就此問題求教了王伯敏先生,王伯敏先生將解答發表在1987年4月22日香港《大公報》。同年5月18日,王伯敏在安徽歙縣參加“黃賓虹研究會第二次年會”,又談及此問題並引起與會專家重視。會後,王伯敏先生將發言進行了整理與補充,撰寫了《類萬類之情—釋黃賓虹論太極圖及山水畫法》,1988年8月,此文發表在《學術月刊》。


黃賓虹“太極圖秘訣”說堪比易學家周敦頤太極圖說,體現在哪?

北宋周敦頤太極圖


一、經學立身

黃賓虹有著深厚的經學修養,他的“太極圖秘訣”說在美術界的影響,堪比易學家周敦頤“太極圖說”在經學界的影響。黃賓虹父親黃定華是清代太學生,也是位儒商,黃賓虹從小就接受了正規的讀經科舉教育。根據《自撰年譜稿片段》《洪孺夫人行狀略述》《九十雜述》《黃賓虹年譜》等記載,黃賓虹出生於1865年1月27日,農曆是正月初一。5歲(1870)開始正式聘請蒙學老師,7歲(1872)開始學習四書五經,10歲(1875)四書五經學習畢業,11歲(1876)參加童子試成績優異,12歲(1877)參加院試位列高等,15歲(1880)參加院試中生員(秀才),21歲(1886)經學政官考取為廩貢生,每月可以領取廩餼(生活津貼)。黃賓虹完整的讀經生涯為他的“太極圖秘訣”奠定了堅實的易學基礎。他的經學老師汪仲伊就是清末進士、國學名士,著有《周易學統》《儀禮大義》《樂譜》等,並給《周易參同契》《黃帝內經》《黃庭經》等作註釋。19世紀60年代,上海誕生了西式的聖約翰大學。19世紀90年代,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北洋大學堂、南洋公學、京師大學堂等官辦西式大學逐漸興起,黃賓虹做出了“及年三十棄舉業”的決定。

黃賓虹“太極圖秘訣”說堪比易學家周敦頤太極圖說,體現在哪?


經學的核心是《易經》,黃賓虹畫論處處流露著易學的色彩。其《精神重於物質說》開篇即言:“《易》曰:道成而上,藝成而下。”其實,這句話並非源於《易經》,而是《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與《禮記·樂記》“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兩句互參共化的結果,也表現了黃賓虹深厚的經學修養。其《與曾香亭書》言:“鄙見以為中邦民俗,人與天近,法常變而道不變,天道好生萬物惟人最靈。”這與周敦頤《太極圖說》“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一句如出一轍。其《古畫微·自序》言“物質有窮,精神無窮;《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直接引用了《繫辭下》原句。其《殘稿一束》言“人物有定形而無定理,山水有定理而無定形;形以神似,判其優拙;《易》言變易、言不易、言簡易,三者盡矣”,引用了《易經》三大原則。其《畫學通論·立法》引用了《易經·繫辭》原典:“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黃賓虹“太極圖秘訣”說堪比易學家周敦頤太極圖說,體現在哪?

由於黃賓虹經學立身,有著深厚的易學底蘊,因此《畫法簡言隅舉三反》課稿的“太極圖秘訣”就順理成章了。在此摘錄宋儒周敦頤《太極圖說》,或可相映生輝。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黃賓虹“太極圖秘訣”說堪比易學家周敦頤太極圖說,體現在哪?

黃賓虹《畫法簡言隅舉三反》課稿


二、天地筆法

朱熹在評論周敦頤太極圖時說:“聖人謂之太極者,所以指夫天地萬物之根也。”黃賓虹“太極圖秘訣”在《畫法簡言隅舉三反》課稿已經露出端倪,太極圖右上註明“筆法圖”,並寫有“向左行者為勒,向右行者為鉤”。黃賓虹認為,“太極圖是天地圖像的概括;概括的不只是一些表象,還包括天地的動靜及其生化”。黃賓虹山水畫教學時還指出:“一勾為天,一勒為地;一勾一勒可以成方圓,然後千變其狀。”黃賓虹這種“勾天勒地”的筆法,被稱為“天地筆法”。黃賓虹談山水畫曾聯繫到八卦,他在1929年為上海昌明藝專編寫的《畫學講義》指出:“六十四卦的變化,大夫可用於醫理,武林中人可用於武術,吾人書畫,亦可取用以為法。”#書法交流圈# #書法 草書——狂草# #書畫欣賞##詩詞美文# #草書#@榮寶齋在線 @一點書畫

《易經》八卦每卦由三爻構成,上中下三爻分別代表天、人、地,也就是三才之道。《易經》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構成,上兩爻、中兩爻、下兩爻,分別代表天道、人道、地道。三才之道正如《說卦》第二章所言: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黃賓虹的用筆,筆筆含天地。《畫法簡言隅舉三反》課稿太極圖中寫有兩句關捩之言,一是“太極圖是書畫秘訣”,另一句是“一小點,有鋒,有腰,有筆根”。鋒、腰、根,對應天、人、地,即用筆須合三才之道。黃賓虹在緊靠太極圖之處正寫道:“起筆須鋒,鋒有八面。無鋒謂之樁,最惡習,即是筆病;收筆謂之蠶尾,俗稱筆根。”點的起筆須見筆鋒,筆鋒須有明確的方向性。“鋒有八面方向,書家謂為起乾終巽,以八卦方位代之。”按照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來說,乾為天居上居南、坤為地居下居北,離為日為火居東,坎為月為水居西,艮為山居西北,兌為澤居東南,震為雷居東北,巽為風居西南。點有方向,在畫中就有了陰陽向背,此為點的天道。如果點無鋒,就沒有了方向性,就像栽了個木樁一樣呆滯,此為筆病,亦為畫之大忌。筆根狀如蠶尾,“蠶尾,六朝畫工都用此法,尾有三叉,三叉宜與他物相接”。因此,點的起筆要合乎天道,既有八方之變化,又有天行健的輕盈迅疾之像;點的收筆要合乎地道,既見筆根之重拙,又有地勢坤的厚德載物之像。

黃賓虹在太極圖正上方寫道:“一波三折,隸體是名。畫筆之中,腰須肥而圓,要轉而有力。”周敦頤主張“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黃賓虹主張“天道好生萬物惟人最靈”。如果說點的起筆收筆可見天地之理,那麼點畫的中部則是人道的顯現。一波三折,波處肥而圓,折處轉而力;一波三折,既是人生,又是點畫,既是陰陽,又是剛柔。黃賓虹講“點”,講的是道與藝;前人講“點”,講的是器與象。例如石濤所言:點有雨雪風晴,四時得宜點,有反正陰陽襯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含苞藻絲纓絡連牽點,有空空洞洞乾燥沒味點,有有墨無墨飛白如煙點,有焦似漆邋遢透明點,更有兩點,未肯向學人道破,有沒天沒地當頭劈面點,有 千巖萬壑明淨無一點 ,噫!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

黃賓虹對“一波三折”情有獨鍾,似有未發之言。1947年《與朱硯英書》強調:“用筆之法全在書訣中,有 ‘一波三折’一語,最是金丹。”1952年,對王伯敏先生說:“勾勒用筆,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態,折是筆的方向變化。”《畫法簡言隅舉三反》課稿僅僅一頁,卻多次提到“一波三折”。“筆法圖,一波三折,隸體是名”,此為第一處;“筆貴遒練,屋漏痕法,枯藤、墜石諸法,皆見於古人之論,書畫無不一波三折”,此為第二處;“畫樹之筆法亦要筆筆變,須多中鋒。惲南田、華新羅樹法無一筆不圓潤;文徵明山水皴及點苔,皆三折,如褚河南書法”,此為第三處。還有兩處較隱晦,一處是談用筆之轉折:“房屋用中鋒,舟車亦然,中間轉折不可令其軟弱無力”;一處是談畫道之周折:“閻立本在唐朝以畫拜相,且不能識魏張僧繇畫壁,必待三至而後徘徊其下,不忍捨去,因悟其法之妙也”。“一波三折”有“否極泰來”的意象。“否卦”由“乾、坤”二卦構成,上卦是乾、是天,下卦是坤、是地。“泰卦”也由“乾、坤”二卦構成,上卦是坤、是地,下卦是乾、是天。泰卦的天地易位,代表“天地交而萬物通”。“一波三折”之“波”,代表曲線,代表圓,有寰轉的乾卦意象;“一波”代表從一個高潮到一個低潮或一個低潮到一個高潮的轉化過程。“折”,代表直線,代表方,有“直方大”的坤卦意象;“三折”,代表三次力向的轉變,也代表力量方向轉變時產生的雄強感、能量感、遞進感、厚重感、挫折感等等。千筆萬筆易,一點一畫難。一波一折,一開一合,一戈一牽,一縱一橫,一起一收⋯⋯皆含天地精神。迴旋往復的“一波三折”,象徵乾坤兩卦的不斷翻轉,也象徵“否極泰來”的“天地筆法”。

黃賓虹《畫學篇》“不齊之齊三角觚”理論,也與天地意象相關。《易經·說卦傳》“乾為天,為圜”,《坤卦·象傳》“直以方也”。中國自古有天圓地方之說,我們應從“天道圓融、地道方正”的哲學層面理解,而非宇宙地球的物理層面去追究。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外形進行約簡後,只剩下“圓、方、三角”這三種圖形,分別可以對應“天、地、人”三才關係。其中圓方又為天地之形,須藉助規矩而得,因此,人類藝術創作的核心就是研究三角形,即“不齊之齊三角觚”。

1948年,黃賓虹在杭州講《國畫之民學》時談了一件事,說一位歐美人訪問他時,他問歐美人什麼東西最美,歐美人說“不齊弧三角”最美。方圓不僅僅代表天地意象,也代表理念之形,可以通過規矩器械而得,但沒有什麼變化,也談不上美,真正的美都是由很多不齊弧三角構成的。對於歐美人“不齊弧三角”之見,黃賓虹當時所感是“《易》雲:可觀莫若木”。

這句話引自《說文解字》,原句為“《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今本《周易》書中並無此句,有學者認為此句源於西漢孟喜易緯之書《易家候陰陽災變書》。黃賓虹對“可觀莫若木”做了說明:“樹木的花葉枝幹,正合以上所說的標準(不齊弧三角),所以可觀”黃賓虹從認同歐美人“不齊弧三角”,到“可觀莫若木”的主觀反映,再到“不齊之齊三角觚”,經歷了西學中用的複雜心理變化。觚,一種商周青銅器,用於飲酒,也作禮器。上圓下方,有天地意象;敞口喇叭狀,器身瘦長分三段,以示三才意象。

《論語·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認為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最美的,後代將“觚”的形制都改了,有禮崩樂壞之感,因此發出“觚不觚”的感慨。因此,黃賓虹“不齊之齊”是談的書畫技法語言,而“三角觚”是談天地大道,“三角觚”是對歐美人“弧三角”的本土化改造與精神昇華,是真正的內美。1954年,他在自己的山水畫題寫“齊而不齊,是為內美”,“三角不齊美,天地自方圓”。

天地思想、天地精神、天地筆法,是黃賓虹的基本畫理。他在《寫作大綱》指出:結繩用圓,畫卦用方。方圓零畸,象形圖畫。甲、畫理。《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圓顱方趾,萬物之性,人為最靈。古文“大”字,以象人形。故言天大地大人亦大。順天應人,不易之理。

黃賓虹“太極圖秘訣”說堪比易學家周敦頤太極圖說,體現在哪?

黃賓虹 水繪園軸 27.5cm×48cm 紙本墨筆 1953年


三、對立易源

對立統一規律是哲學的根本規律,是宇宙的根本法則。太極圖是中華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最早的表達對立統一規律的辯證法圖像。黃賓虹《畫法簡言隅舉三反》課稿,以“太極圖秘訣”為中心,建構了在中國書畫領域的本體語言。他由太極圖的圓形輪廓,創造了代表天地的一勾一勒;他由太極圖中部的“S”,創造了山水畫的“S”皴法,他晚年的山水皴法,幾乎都是太極圖感悟出的“S”皴法。太極圖的兩個點,黃賓虹也有重要的感悟,一是根據太極圖黑魚中的白眼,想到處理畫中之虛,要善於留活眼,“作畫如下棋,需善於做活眼,活眼多即取勝;所謂活眼,即畫中之虛也”。二是根據太極圖白魚中的黑點,想到書畫“有鋒,有腰,有筆根”之“一點”。

黃賓虹常用八卦來談山水畫,尤其喜歡聯繫“乾、坤、艮、坎、離”五卦。乾卦坤卦象徵天地,我們在上文“天地筆法”已經談過,不再贅述;艮卦象徵山,坎卦象徵水,講山水畫必然離不開艮坎兩卦,《易經》六十四卦中有二十八卦是含艮卦或坎卦之卦。

其中,上卦為坎卦的有:水天需卦、水澤節卦、水火既濟卦、水雷屯卦、水風井卦、水水坎卦、水山蹇卦、水地比卦;上卦為艮卦的有:山天大畜卦、山澤損卦、山火賁卦、山雷頤卦、山風蠱卦、山水蒙卦、山山艮卦、山地剝卦;下卦為坎卦的有:天水訟卦、澤水困卦、火水未濟卦、雷水解卦、風水渙卦、水水坎卦、山水蒙卦、地水師卦;下卦為艮卦的有:天山遁卦、澤山鹹卦、火山旅卦、雷山小過卦、風山漸卦、水山蹇卦、山山艮卦、地山謙卦。離卦象徵火,黃賓虹用來象徵點,《中國繪畫的點和線》說:“點從何處來呢?人類生活史上,火的發明很早,因此就以火為比喻。

”黃賓虹通過對“地火”的觀察,對點有深切的體會:一是離卦分天人地三爻,即“一小點,有鋒,有腰,有筆根”;二是火受風吹動外形呈“不齊之齊三角觚”;三是火受風吹動時的活動方向呈八方之勢,可用八卦對應之。另外,坎卦與離卦還構成了《易經》六十四卦的最後兩卦—既濟卦與未濟卦。水火雖不容,容之則不俗。書畫一點,亦是心火與水墨的碰撞,黃賓虹《與朱硯英書》指出:“一點之墨,墨有數種之色,方為高手。”

太極圖是宇宙萬物運化的全息模型。一條白眼睛黑魚,一條黑眼睛白魚,它們頭尾環抱,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建構一個對立統一體。中國畫學常用的形式美對立因素,不但可以用太極圖來概括畫理,並且幾乎都可以在易學原典中找到源頭。


例如:畫學講開合,易學講一闔一闢;畫學講呼應,易學講同聲相應;畫學講虛實,易學講損益盈虛;畫學講動靜,易學講靜翕動闢;畫學講順逆,易學講上逆下順;畫學講方圓,易學講圓神方知;畫學講聚散,易學講學聚風散;畫學講乾溼,易學講火燥水潤;畫學講隱顯,易學講潛龍飛龍;畫學講徐疾,易學講不疾而速;畫學講多寡,易學講辭寡辭多;畫學講俯仰,易學講仰觀俯察;畫學講奇耦,易學講奇卦耦卦⋯⋯我們再將黃賓虹常用的三組對立因素做一下重點說明。

剛與柔

剛柔是《易經》的根本。《易經》六十四卦中,五十五卦都出現了剛柔二字。《易》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乾剛坤柔⋯⋯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黃賓虹:“虛中運實,柔內含剛,此筆法也⋯⋯含剛健於婀娜,脫去作家習氣。”“⋯⋯天地之陰陽剛柔,生長萬物,均有不齊,常待人力補充之。”

虛與實

虛則無,實則有。“有無”二字乃宇宙萬物生滅的全部。虛實也是萬物生長收藏的運行過程中,陰陽二氣此消彼長的具體表現,如天地交泰、山澤通氣、水火相濟、雷風相射⋯⋯《易》曰:“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損卦彖辭)”“實受其福(既濟卦九五爻辭)”“女承筐無實(歸妹卦上六爻辭)”。

黃賓虹:“古人畫訣有‘實處易,虛處難’六字秘傳。老子言,知白守黑。虛處非先從實處極力不可,否則無由入畫門。”“⋯⋯運全身之力於筆端,以臂使指,以身使臂,是氣力;舉重若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是氣韻;人工天趣,合而為一。”

黃賓虹“太極圖秘訣”說堪比易學家周敦頤太極圖說,體現在哪?


常與變

《易經》是講變易之道的。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言:“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熊十力認為:“《易經》,古稱《變經》,以其闡明變化之道故。”

“變易”體現著宇宙萬物永恆運動的本質。《易傳》僅“變”字就出現了四十七次。《易》曰:“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歸妹·九二·象傳)⋯⋯一闔一闢謂之變⋯⋯變通莫大乎四時⋯⋯天地變化,聖人效之(繫辭·上傳)⋯⋯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繫辭·下傳》)黃賓虹:“守常,達變⋯⋯餘以作家不易變,而文人多善變;變著生,不變者淘汰,此是歷史變遷之理,非僅以優劣衡之也⋯⋯蓋不變者古人之法,惟能變者不囿於法;不囿於法者,必先深入於法之中;而惟能變者,得超於法之外。用筆貴變;變,豈可忽哉!”

黃賓虹有著經學的童子功,對易學頗有心得體會,但他講畫學畫理時,囿於當年的時代背景,常常“暗滯不合時”,很多妙義欲說還休、欲言又止,致使不少同道對他的“太極秘訣”望而卻步。黃賓虹有生之年,幾乎都生活在積弱積貧已久的舊中國。新式大學興起、科舉廢除、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都昭示著舊文化的沒落,新文化的興起。從經學底子生髮出的黃賓虹“太極秘訣”,在當年是沒有發展壯大的氣候與土壤的。藝術當隨時代,今天,在大力提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強音中,黃賓虹的“太極秘訣”也必將隨之發揚光大。


原創 周利明 中國書畫雜誌 【詳見《中國書畫》2019年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