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这场婚外情的背后,是伦理与人欲的对立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追求过炙热的人生,尤其是浓烈的爱情,不知什么时候,当遇到那个确定的爱情时,我宁可选择遗憾的错过,也不愿意去冒着风险去跟他。

是爱情变了,还是我变了?

按照普世的价值观,《廊桥遗梦》是一部“三观不正”的电影,它讲述的是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和摄影师金凯在四天之内的爱情故事,从伦理和法律的角度来说,两个人之间产生的感情是属于“婚外情”,但是整部影片没有一个令人讨厌的角色,观众们甚至会为了男女主最终的分开而感到痛心。

《廊桥遗梦》:这场婚外情的背后,是伦理与人欲的对立

是观众看待婚姻的态度变了吗?

不是吧,或许是因为观众看到了在这些法律之外,道德之内的情感背后,也是人性所在之处。

爱情,是从别人身上填补自己的空缺

女主弗朗西斯卡是一名家庭主妇,干不完的家务,忠厚老实却没有情趣的丈夫,正值青春却和自己渐行渐远的儿女成为了她生活的全部,对她而言,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每一天都重复在柴米油盐中。

在成为家庭主妇之前,弗朗西斯卡也曾有过自己的梦想,在和金凯吃饭的时候,她说自己来美国之前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出优秀的学生,但是最后,她还是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廊桥遗梦》:这场婚外情的背后,是伦理与人欲的对立

虽然弗朗西斯卡每天和一家人住在一起,但是在影片中,从丈夫儿子不经意关门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女儿随便切换她喜欢的频道等这些场景来看,弗朗西斯卡在日常当中,是无法得到家人的关怀和体贴,她反倒是需要为家人,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因为从来没有人问过她,她想要什么。

正如弗朗西斯卡自己所说:“当一个女人做出选择去结婚,这意味着,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在另一方面,却又停止了。”

弗朗西斯卡在成为妻子和母亲的那一刻,自己就只剩下现实的人生,而曾经的理想,炙热的感情都只能压在心里。

反观罗伯特·金凯,作为《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他的工作就是去世界各地取景拍照,他虽然独来独往,在情感上却很少有孤寂的时刻,他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可以随时随地地和人交朋友,谈恋爱。

《廊桥遗梦》:这场婚外情的背后,是伦理与人欲的对立

罗伯特的出现让她看到了自己少女时期的情感期待,这个男人身上有她想要的自由和新奇,她可以被罗伯特尴尬的拍摄经历笑到忘形;可以和他自由自在地交换两人的过去;可以在他面前释放自己对这段关系的困惑和不安全感。

爱情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当我们内在世界的某个部分残缺了,就会习惯在爱情中找到自己残缺的那部分。

就像从小缺少父亲陪伴的女孩,容易爱上比自己大很多的男性;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爱情中更需要安全感;家教森严的孩子,青春期可能喜欢看起来“坏坏”的异性……

所以某种程度上,弗朗西斯卡爱上的是罗比特让自己重新感受到浪漫爱情的满足感。

错过,是自我意识让步社会的伦理意识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段段的社会关系中,人的身上被贴上不同的标签,而在贴标签的同时,社会同时也给了人当时的伦理观念。

对于罗伯特来说,离开小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不需要对小镇的任何人负责,但是弗朗西斯特却无法一走了之,她的身份是母亲是妻子,社会给她的家庭观念,让她很难不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家庭带来的困扰和伤害。

《廊桥遗梦》:这场婚外情的背后,是伦理与人欲的对立

只要人生活在社会中,几乎一辈子都要被社会伦理意识影响,当我们个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的伦理冲突时,我们对抗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判断。

人的自我意识教告诉自己“我想要什么”,而伦理教会我们的是“我应该去做什么”。

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离开,看起来是弗朗西斯卡自己的选择,但这也可以说是社会“给”她的选择,因为在她遇到罗伯特之前,她就已经被周遭的环境灌输进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有时候,听从社会的价值观就意味着放弃自我,可如果选择自我意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对抗时,个体为了承担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要是弗朗西斯卡真的离开,也许在她的后半生都将受到良心上的谴责,对自己的孩子和丈夫都会处在深深的愧疚之中。

《廊桥遗梦》:这场婚外情的背后,是伦理与人欲的对立

当然,我本人也倾向于让弗朗西斯卡错过爱情,回到家庭的结局,倘若她真的和弗朗西斯卡一走了之,那就真变成了令人唾弃的婚外情了,错过反而让这份爱情添加了几分美感。

伦理制约人欲,人欲改编伦理

在我心中,《廊桥遗梦》算得上一部了不起的电影,它用一段不怎么体面的情感关系教人正视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欲望。

当个人的行为在法律之外,道德之内时,保守的社会通常是从“伦理”的角度去定义行为的“好坏”,在弗朗西斯卡的行为上,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她应该回归家庭,但如果换成其他事情呢?

假如在我的恋爱不被父母认可,我应该听从自己的内心?假如我是一个不婚主义的女性,但是社会却把我这样的人归为异类,我应该顺从社会吗?再或者我是一个同性恋,我这样的“边缘人”是不正常吗?

也许现在开放的社会会对这种事情给予一定的包容,如果这样的问题放在30年前,社会对于此的态度恐怕就没有这么开放了。

恩格斯曾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廊桥遗梦》:这场婚外情的背后,是伦理与人欲的对立

就比如中国古代讲究“落叶归根”的情怀,古人认为“客死他乡”是一件坏事,《红楼梦》里也写到贾探春的悲局是远嫁,为什么古人会有这么重的“故乡情怀”?这是因为在小农经济的社会,人们的生存依赖于自家那一口三分的土地,频繁的迁徙就无法种植粮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人就会看重自己居所的固定性。

但是在今天,和父母分居两地的年轻人并不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会选择大城市发展,这是因为交通科技和社会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农耕社会的地域限制,满足了人类来去自由的权利。

《廊桥遗梦》:这场婚外情的背后,是伦理与人欲的对立

一般来说,人类社会只要一直不断发展,就会越来越重视“人欲”的存在,并给予尊重。

这是因为人类的科技发展让生产力变强,当贫瘠的社会变为物质丰裕的社会时,那么人类就会更加看重自己的内在精神。

伦理制约着人欲恶性的发展,但是人欲却也可以改编当下的伦理,也许当下我们认为对的伦理在未来是被否定的。

最后

在此声明,写下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宣扬婚外情。

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是我因为看到《廊桥遗梦》有个片段:小镇上,出轨的露西来到一家餐厅吃饭,就连外来的罗伯特都看得出全镇人对她这样的女性是不待见的。

但是在2019年的美剧《致命女人》中,三位女主之一就有位是开放式婚姻的倡导者,可见伦理并不是一成不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