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哪些思想屬於儒家哪些屬於道家?

HAOZHILI3255


日常生活中: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你會聽到做到,給老弱病殘孕讓坐的宣傳和看見這種行為,這就是儒家學說的體現。還有日常我們在學校所要遵守的紀律、懂得的要:遵師重教,關愛他人,這些都體現了儒家的思想與學說。

日常還有:兄弟友善,阾裡和睦,遵重他人,禮貌待人等等,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具體表現。與我們日常生活是分不開的,還有很多。

道家思想的體現也很多:

如你每天所經歷的白晝與黑夜(日與月之分)這就是道家學說中的陰陽之分。我們經歷的一年四季的變化(春種秋收,風雨雲雪),都蘊含著道家“順其自然”的變化。人們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也是一種自然。

道家講“道法自然”,講哲理無神論。講清心寡慾,少些物質追求。講“以不變而應萬變”,也就是說:事物盡力而為,不要刻意去做,順其自然就好。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儒、道思想還很多,但也因人而宜。有人喜用儒家思想,也有人喜歡道家思維。還有一些用亂其八糟思想理論的人,社會就是這麼組成的。


眸子8552


我記得初高中的時候課本上有論語、孟子、道德經和莊子的逍遙遊。那個時候就是背誦背誦背誦。雖然知道它說的是什麼,但是卻一直無法領會那些文言文背後是什麼樣哲學。

後來上大學了,我在學校的圖書館看到小說《藏地密碼》。藏地密碼通過藏獒和帕巴拉神廟的傳說講述了很多藏傳佛教的文化和西藏文化。通過小說了解了藏傳佛教、和中原的佛教學說。然後又回顧了老子、莊子和孔孟的一些書籍和故事。

在把儒家、道家和佛教聯繫在一起去讀老莊和孔孟哲學的時候會有很多不同以往的收穫。比如我發現儒家文化注重修身,我們常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以前讀書人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社會對儒生的期待。千百年過去了,這一點我們傳承了下來,成為我們獨特的文化。

道家對君子的要求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道家一直講求的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要求君子應該像大自然一樣包容萬物。所以老子說“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主張無為而治,一切交給大自然,靠天地間的法則的治理一些,要求人順應天地法則。莊子悟道,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在現代的社會里,每到大氣汙染、水汙染、洪水、地震等天災人禍的時候我們總說是大自然的報復,說是人類破壞了自然。在這類說法背後支撐的不就是道家的主張嗎?在生活中總能聽見這麼兩句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和“佛魔一體”。道家和佛家的淵源也頗深。

經過上千年的文化融合、儒家、道家和佛道的一些經典道義和主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們今天的傳統文化和獨特的東方哲學,我覺得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區分哪些部分儒家,哪部分是道家。


兩棲青年阿行


時光悠悠,歷史的星輝斑斕閃爍,往事越千年,儒、道思想在蔓延。

日常學習生活中儒家思想

一、道德價值

(一)“”:現今各種道德規範,道德價值。

(二)“”:孝是仁德的開始和基礎。

(三)“”:捨生取義。

二、社會價值

(一)“和諧”:天人合一;中庸。

(二)“人本”:人本意識。

三、政治價值

“仁和”和“和”。

四、經濟價值

“利”與“”的問題,是“見利忘義

”還是“見利思義”。

日常學習生活中道家思想

(一)“”和“

一陰一陽的矛盾對立和變化統一就是事物發展的“道”,即規律性,繼承這個“道”的是美善,而成就這個“道”的則是事物內在的固有本質。有仁愛之心的人從這個“道”中發現的只是“仁愛”,有智慧的人從這個“道”中發現的只有“智慧”,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運用此“道”卻茫然不知,所以通達兼容的君子之“道”就更少為人所知了。陰陽之道往往顯示在成就萬物的仁愛之心中,隱藏在日常運用之中,“道”能鼓動化育萬物,但是因為它是純然客觀的自然體,故不像聖人一樣有憂慮,由此可以看出,陰陽之“道”的盛美德行和宏大功業是多麼崇高而又博大。富有萬事萬物就可以稱作是大事業,每日都能使事物有新的面貌,這就是“道”育萬物的盛大美德。生生不滅就是陰陽相互轉化產生的“變易”,能呈現天象就稱作“乾”,能效法地勢就稱作“坤”,能窮極蓍策之數預知未來之事就稱作“占筮”,能通曉陰陽變化然後採取行動就稱作“做事”;陰陽變化莫測、微妙難識就稱作“神”。

(二)“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五) “自知之明

(六)“善始善終

(七)“幹裡之行,始於足下”。



師者風雨


儒家、道家、佛教,基本算是三大哲學思想。儒家哲學的最高理想是成為聖賢,儒家一方面強調要積極修煉主體人格,挺立道德,另一方面要求奉獻社會。道家追求的是無慾無求、順應天性,鄙視一切功名利祿。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既要修身養性還要順應天性,才能道法自然。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二者不完全獨立窮盡,並且還是相互交融的。

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儒家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

儒家、墨家稱之為顯學,跟道家有所不同。何為顯學?顧名思義,顯學就是指能給別人意見或者建議的思想,儒家思想在生活與工作中給了我們很多建議,並且優秀的人就是按照這個建議執行的。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句話告訴我們第一要帶著興趣讀書,第二要學以致用,這樣才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我們現在的學習中,不就是這樣嘛。

例如學習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學完之後懂得了時間管理的重要性,那就要學以致用,每天早上把當天要做的事情全部寫到紙上,按照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分類,把重要緊急的事情先處理,在處理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有條理有順序,就能從忙碌的工作中擺脫出來。

當擺脫出來以後就知道學習這本書是非常快樂的,因為自己受益了,之後會更加認真的讀這本書,這也就驗證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

如果你想把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還要學會“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其實這句話在工作中幾乎每天都在運用,例如月度總結會、早會、晚會、週會等等,這不就是在吾日三省吾身嘛,再例如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對本職工作有沒有認真負責,如果不反省這個,可能永遠無法升職加薪。

其實,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自己對自己照鏡子的過程,也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夠真正的成長,如果短處不被發現,永遠都會止步不前。

3、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其實,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和長輩,尊重比自己年長的人,對工作嚴謹對待還要誠實守信,要學會換位思考關愛他人,還有學習如何待人接物要有親和力,在工作之餘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這樣才能用你的為人吸引人,相反,只會遭到嫌棄。

【小結】

在《論語》中,談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可見孔子對“仁”的重視與教育。“仁”不僅僅是一種內在的一種品質,更是君子們處世之道。孔子“仁”的思想,基本含義就是“愛人”.“仁”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關懷和愛護.從消極面來說,“仁”要求我們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道家思想帶給我們思想上的昇華

道家的哲學思想源遠流長,老子充滿智慧的辯證法思想和無為都為後世留下了毛貴的財富,其中“物極必反,月盈則虧”“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辯證詞彙,不僅反映早期哲學思想所閃爍的光輝,更看到道家哲學的深邃。

1、萬物皆有陰陽,皆有相生相剋之法

例如,我們生活中遇到絆腳石,也就是所說的小人,你會為之而氣餒?還是會為之而堅強?道家思想告訴我們不管他如何阻擋我們,如何影響我們,只不過是我們人生髮展中的一顆棋子,一陣波瀾,並且這是在無形中督促著你的成長,不是人生的絆腳石,而是發展路上的墊腳石。巧用道家思想能讓你在遇到小人時乘風破浪。

2、上善若水,大智若愚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這句話告訴我們,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如果沒有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那你可能當不好一個成功的老闆,很多人都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職位越高的人,反而脾氣越好。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正是上善若水的境界。不能說看破紅塵,只能說站得高,看得遠。

【總結】

首先。道家代表人物有伏羲、廣成子、黃帝、炎帝 、姜子牙、老子、莊子、鬼谷子、張良、諸葛亮、劉伯溫、顏真卿、王羲之等等英雄人物。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期。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其次,魏晉以來,在玄學思潮中曾自覺爭論過“儒道異同”問題,而大體歸宿於“儒嘎產綜”或“將無同”,力圖論證“自然”和“名教”的統一,從整體學派的形式上實現孺、道綜家兼容式的互補。以後,三教融合而形成宋明道學新思潮,無論是周、鄒、程、朱一系,或陸、王一系,從理論思維的內容上實現了深層次的儒道互補。

還是那句話,生活中道家與儒家思想都沒有哪一家是最完美的,需要取諸子百家思想之所長,熟練運用,才能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十二十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數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因為他只要宣揚的是入世觀念,具體的表現就是,以孔子和孟子的孔孟之道,代表作有《論語》等,以及王陽明的心學等理論為作人標準和處世之道。例如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要宣揚入世觀念,人必須有為,為名,為利等等,現在常接觸大致有,各種各樣考試,職位的晉升,各種孝道,尊老愛幼,尊長幼卑等。

道家文化主要是出世,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等,代表作《道德經》,表現得淋漓盡致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觀念。鄙棄公利,主張絕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反對權威和社會等級秩序,放棄社會責任,淡漠參與意識,比如現在終南山上各種隱士,就是道家思想的受害者。由於才疏學淺,就答這些吧。








暗香香


大家好我,是郭法平談生活,專注於生活領域的創作,這很高興在這裡和大家探討這個問題。

儒家和道家自古以來就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呢很多人區分不開他們,我給大概總結了一下,我們可以從以下四點區分它們:

第一,他們的代表人物不同。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莊,儒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孔孟。

第二,思想和觀點不同。道家的觀點主要講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各因其性,率性而為。儒家思想主要講天生萬物,天性相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家主要講的出世,也就是說世界最根本的本源,萬物的起源,以及到最後的發展。儒家講的是入世,也就是說仁政,王道,禮制,大一統。他們的出發點是完全不一樣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史書上對老莊的記載很少,對孔孟的記載反而很多。

第三,著作不同。道家主要的著作就是《道德經》,儒家的主要著作有《論語》,《四書五經》等。

第四,主張不同。到家主要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而儒家主要注重自身修養,主張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正是因為道家和儒家的主張不同,所以道家在煉丹術,武術,兵學,醫學等方面有很大的發展,而儒家大多苦讀寒書,步入仕途。

綜上所述,儒家和道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儒家經常會這樣說:你竟然不守禮法?而道家卻經常這樣說:世界太危險,需無為而治!當然資只是兩句玩笑話,希望我的分析對大家會有所幫助,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希望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關注我,我是大家的生活顧問郭法平愛生活!


郭法平談生活


日常生活中至於哪些思想屬於儒家哪些思想屬於到家我們首先要對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一個概念的認識!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儒家思想,眾所周知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思想也是當今我們國家推行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影響範圍可不止我們國家,可以說它是全世界目前影響最廣泛的思想之一!儒家思想的精髓在於:仁,義,禮,信,智!經過幾千的發展儒家思想越來越科學的應用於各個領域!儒家思想一直以仁義道德為核心,提倡以德治國,民貴君輕!而生活中主要體現在一個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格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體現,而我們國家的外交政策提倡與各國和平共處也是儒家思想的體現!

道家思想是比儒家思想出戰更早的思想,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道家思想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共處!道家思想主要體現在哲理方面!他對我們人類的發展起著總要的指引作用!而在生活中人們運行自然法則的思想就是道家思想的體現,而當今人們提出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道家思想的具體體現!


永不磨滅的1號


儒與道的劃分嚴格地講是錯誤的。道是宇宙萬物的總稱,從學科上看可分為自然科學(老子稱常道)和哲學社會科學(老子稱非常道)。道德經的內容含概了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規律的總和,因而任何一門學科其實都是道的分支或者說是對道的分解、細化。儒同諸子百家中的工農商學兵一樣,是道學關於非常道中的一個門浱。也就是說它們是總分關係:道是大樹,儒是樹中一枝。二者不是並列關係。與人相關的日常學習生活包括工作,一舉一動,一呼一吸、一顰一笑都受道的驅動、獎懲!是真正的天網恢恢 ,疏而不漏!這個道理需要認真學習慢慢領悟!



音形世界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已經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難分難解,現列舉一些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的例子說明一下:

一,上班時,我們是一個儒家,認真工作,努力完成任務,積極進取,努力奮鬥,爭取立功,立德,立言。下班回家之後,我們又是一個道家,放下工作壓力,自由自在,唱歌跳舞,儘量不把工作中的煩惱帶到家裡。

二,上班時,我們要儘量穿正裝,尊重領導,遵守單位紀律,說話辦事,依紀依規,講場面上的話,哪怕是假話也必須這麼做。下班後,我們迴歸到生活模式,穿自己喜歡的衣服,講真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到處是溜達,只要不做違法的事就行。

三,年輕時,我們都是儒家,努力學習,爭取有為有位,想為國家做事,為社會做貢獻,自己爭得功名利祿,光宗耀祖。中老年之後,我們又變成了道家,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已盡力而為,得到多少是多少,採取的人生態度是知足常樂,順其自然,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東西。

四,我們的思想和思維方式,常常出現很多矛盾,為什麼?受先秦諸子的思想影響,最主要是就是儒釋道思想。因為他們的觀點和主張是不同的,我們只能根據當時的條件,選擇其中之一,去執行。比如:

01、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可俗話又說:近水樓臺先得月。

02、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可俗話又說:有仇不報非君子。

03、俗話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話又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04、俗話說:男子漢大丈夫,寧死不屈;可俗話又說: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

05、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可俗話又說:殺雞給猴看。

06、俗話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可俗話又說:交淺勿言深,沉默是金。

07、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話又說:不撞南牆不回頭。

08、俗話說:禮輕情誼重;可俗話又說:禮多人不怪。

09、俗話說:人多力量大;可俗話又說:人多嘴雜。

10、俗話說:買賣不成仁義在;可俗話又說:親兄弟,明算帳。

11、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可俗話又說:靠人不如靠己。


飛飛貓說話


今天主要講講儒家與道家區別:

一、儒家思想主張:

1-仁

2-義

3-禮

4-智

5-信

6-忠

7-怒

8-孝順

9-悌

儒家都是教我們如何在社會上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的。因此,儒家思想是入世的,也是貼近現實的,是教人努力奮鬥,為社會做貢獻的。要是真的無法成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怎辦?

孟子給我們提出了一條明確的路徑,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困頓的時候,治理好自己的身心,在通達、成功的時候,我們應該以天下為己任,這就是儒家的胸懷和理想。

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到了戰國時代是莊子。道家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流派。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和無神論的因素。他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道家思想價值主張:

1-柔貴

2-辯證法

事物是由矛盾的運動組成的,組成天地的是陰陽之道,在一定的條件下,矛盾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充分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其實這句話裡面包含著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很簡單,禍福相依,矛盾對立轉化的哲理,第二層意思,是對人生的深刻的認識,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3-清靜無為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個是慈愛,一個是簡樸,第三個就是不敢為天下先,不去爭,淡然地面對社會,面對人生,面對未來。

4-萬物同一

這個主要是莊子的觀點。莊子認為世界萬事萬物說到底都是一樣的,生與死也都是一樣的。所以,莊子的夫人去世了,他不僅不悲傷,還很高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