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本质和实现——再读《爱的艺术》

爱的本质和实现——再读《爱的艺术》


最近因为各种原因,重新读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想想为什么当初要买这本书,以及为什么今天要拿出来再说这么书,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做育儿,不管学了多少招式,如果并不从本质上清楚什么是爱,则可能越用力反而走的越远,即所谓“道”和“术”的关系。


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爱,不管对孩子,还是伴侣,还是自己,都有讨论和不断学习反思的需要。



弗洛姆

爱的本质和实现——再读《爱的艺术》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其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内容概述

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的勇敢的真诚的,和有纪律的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相爱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爱的本质和实现——再读《爱的艺术》

书摘语录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以下原则:我爱你,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够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我自己。

爱的本质和实现——再读《爱的艺术》

爱的本质和实现

人生而面对不确定的生存和确定的死亡,在生存本能下,从生物进化理论来看,人具有天然的亲社会性,需要和外界的联结抵御这种令人崩溃的原始恐惧。


联结的第一个方式是纵欲,通过激情和身体的极度刺激,证明自己的存在或体验与他人强有力的关系,然而这种方式是短暂而不稳定的。


第二种联结的方式是同一化,工业化以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我们每个个人都作为流水线上的一员参与无差别的社会运作,享受着大同小异的生活和娱乐方式。然而这种同一性是否认个人和异化个人的假统一,不能实现健全人格下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结合。


这种方式是当今西方社会主要运作方式,人和人通过很多交换关系而发生关系,体现出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机器而不是人的“交换价值”。因而弗洛姆坚持这不是一个能够产生爱的健全的制度:“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进而弗洛姆着力于呼吁社会制度的变革,因为只有人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才会产生具有内在创造力的爱,满足每个人本质最深的需求。


第三种联结方式,正如大家知道的,“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这种爱是两个成熟人格之间创造性的积极投入,是给而不是得,需要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不是求人爱而是去爱人,不是爱自己想象中的人,爱是爱这个人本身,不是控制的爱,而是相互尊重的爱。


在这种成熟的爱之上,进而爱自己和全世界。成熟的爱情,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


爱不是简单的激情之爱,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可以通过找到一个爱自己的对象与之坠入情网这么简单。爱是一种能力,爱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和投入足够的耐心,自律、谦恭、勇敢、真诚地去学习、去努力。


学习和实践爱的艺术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克服自恋,用客观和理智去看待自己,去理解他人。


这点特别重要,尤其是80后90后的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很多人的人格早期更多是被母亲无条件的爱所包容,规则和纪律等无条件的父爱相对示弱(父母之爱的区别后面会谈到),我们没能成功地从婴儿时期的偏执分裂位顺利过渡到可以整合好的和坏的、综合自己需求和他人现实的抑郁位,因而我们是盲目自恋的,也是不客观不理智、容易情绪化的。


自恋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内心活动,是他们自己的胆怯和恐惧,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本身是不现实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自恋,对外部世界有一个被我们自恋倾向所歪曲的非客观图像。


越是自恋的人越是死亡恐惧的人,因为婴儿的分离焦虑就来自于原始的死亡恐惧。


一个早期没有得到及时、敏感照顾的孩子有可能把这种无助的恐惧保留在一生的无意识中。在寻求生存的意义和紧抓住他人以维持生命的时候,越是恐惧不能容忍关系失控的人,往往越活在自我感觉中。他们不能顺利地发展跟人的亲密关系,不是抓的太紧,让人喘不上气,就是控制的指挥的,以自己为中心,忽略对方真实存在的。而现实中每个人都有因为原始恐惧而寻求情感依恋的需要。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无法获得被看见的了解,也无法获得可以缓解生存焦虑的现实依恋。


学习爱的艺术还需要有对自己、他人和人类不断发展的可能性保有信仰。


这个信仰给了我们修复自己早年情感依恋模式的希望,人格可以重塑,两个独立个体的可以合二为一,爱人而自爱成为可能。


另外一种与实践爱的艺术不可分割的态度是积极的活动。我们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全力以赴,保持清醒警觉和开放的状态,也通过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创造性和积极的态度去获得这种爱的能力。


爱的本质和实现——再读《爱的艺术》


关于孩子重要的两点

No.1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母亲的爱是情感永远的依托和挫折无条件的包容,它让我们形成“我爱,因为我被人爱”的体验,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宠爱,无需努力,不用证明。无条件的母爱是每个人最深的渴求。


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爱,它给予我们规则和管教,让我们符合社会的要求,满足成长中“社会化”的需要。它给我们活动的范围,让我们在树立的这个框架中有凭借的自由,教我们变得优秀,也给了我们在不确定环境中确定位置和行为的安全感。


这点给我们启示是,不同于我们经常批判的不作为的父亲、乱作为的父亲,对孩子而言,“无条件的爱”并不是唯一需要的爱,也不是唯一正确的爱。每个人都需要无条件的爱的抱持和有条件的规则保护,父爱母爱缺一不可。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父爱和母爱的综合:我们因自爱、被人爱而感受到自己主观的价值,同时,也因爱人,为了更好的爱他人,而去实现自己更高更客观的价值。这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也是实现爱的人格要求。

爱的本质和实现——再读《爱的艺术》

No.2

母爱的两种成分:乳汁和蜂蜜


母爱对儿童生命的肯定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必须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富有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则超出了维护生命的范围,那就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是多么好!做自己是多么好!在这个世界是多么好!


乳汁象征着母爱的第一个方面: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蜂蜜则象征着生活的甘美,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


大多数母亲有能力给予“乳汁”,只有少数母亲除乳汁外还能给予“蜂蜜”。母亲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未来能给予“蜂蜜”,她不仅应该是一个好母亲,同时也应该是个幸福的人。


想想这个目标吧,同时给予“乳汁”和“蜂蜜”让自己幸福,也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甘美并最终获得人生幸福的能力,难道不是我们每个母亲梦寐以求的理想吗?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为过,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与焦虑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现实中,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我们确实可以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在成人身上看到:哪些人只得到“乳汁”,而哪些人既得到“乳汁”,又得到“蜂蜜”。

爱的本质和实现——再读《爱的艺术》

结语

这本书教给我们什么是爱和如何实现这种爱的本质,对我们每一个寻求爱和被爱的人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在给孩子、伴侣所谓的爱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知道什么是爱,否则亲子之爱、婚恋之爱就容易沦为自己一厢情愿的控制和虚幻。


爱是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结合,既要了解相互不同的差别、理解接纳各自不同的想法、保证双方个人意志和内在本质不受侵犯,也要看到人类共同的生存和情感需求。


我们寻求独立,也渴望联结,既坚持自己也看见他人,在人格独立和情感依恋间寻求一种真诚而动态的平衡,最终借由人和人的结合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