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本質和實現——再讀《愛的藝術》

愛的本質和實現——再讀《愛的藝術》


最近因為各種原因,重新讀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想想為什麼當初要買這本書,以及為什麼今天要拿出來再說這麼書,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們做育兒,不管學了多少招式,如果並不從本質上清楚什麼是愛,則可能越用力反而走的越遠,即所謂“道”和“術”的關係。


關於什麼是真正的愛,不管對孩子,還是伴侶,還是自己,都有討論和不斷學習反思的需要。



弗洛姆

愛的本質和實現——再讀《愛的藝術》


艾裡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其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


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們潛意識下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繫。


內容概述

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的勇敢的真誠的,和有紀律的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要求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


在這裡,愛不僅僅是相愛的男女愛情,也並非通過磨練,增進技巧即可獲得。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


愛的本質和實現——再讀《愛的藝術》

書摘語錄

愛是一門藝術嗎?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


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的情緒。一般來說,可以用另一個說法來表達: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以下原則:我愛你,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如果我確實愛一個人。那麼我也愛其他的人,我就會愛世界,愛生活。如果我能夠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我也應該可以說,我在你身上愛,所有的人,愛世界,愛我自己。

愛的本質和實現——再讀《愛的藝術》

愛的本質和實現

人生而面對不確定的生存和確定的死亡,在生存本能下,從生物進化理論來看,人具有天然的親社會性,需要和外界的聯結抵禦這種令人崩潰的原始恐懼。


聯結的第一個方式是縱慾,通過激情和身體的極度刺激,證明自己的存在或體驗與他人強有力的關係,然而這種方式是短暫而不穩定的。


第二種聯結的方式是同一化,工業化以來,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我們每個個人都作為流水線上的一員參與無差別的社會運作,享受著大同小異的生活和娛樂方式。然而這種同一性是否認個人和異化個人的假統一,不能實現健全人格下人與人之間的真正結合。


這種方式是當今西方社會主要運作方式,人和人通過很多交換關係而發生關係,體現出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機器而不是人的“交換價值”。因而弗洛姆堅持這不是一個能夠產生愛的健全的制度:“正如馬克思所說,‘當個人的全面的發展成為所有人全面發展的條件時,愛情才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態度’”,進而弗洛姆著力於呼籲社會制度的變革,因為只有人得到全面發展的社會,才會產生具有內在創造力的愛,滿足每個人本質最深的需求。


第三種聯結方式,正如大家知道的,“對人類存在問題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愛中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統一。”


這種愛是兩個成熟人格之間創造性的積極投入,是給而不是得,需要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不是求人愛而是去愛人,不是愛自己想象中的人,愛是愛這個人本身,不是控制的愛,而是相互尊重的愛。


在這種成熟的愛之上,進而愛自己和全世界。成熟的愛情,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


愛不是簡單的激情之愛,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可以通過找到一個愛自己的對象與之墜入情網這麼簡單。愛是一種能力,愛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集中精力和投入足夠的耐心,自律、謙恭、勇敢、真誠地去學習、去努力。


學習和實踐愛的藝術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克服自戀,用客觀和理智去看待自己,去理解他人。


這點特別重要,尤其是80後90後的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很多人的人格早期更多是被母親無條件的愛所包容,規則和紀律等無條件的父愛相對示弱(父母之愛的區別後面會談到),我們沒能成功地從嬰兒時期的偏執分裂位順利過渡到可以整合好的和壞的、綜合自己需求和他人現實的抑鬱位,因而我們是盲目自戀的,也是不客觀不理智、容易情緒化的。


自戀的人體驗到的現實只是內心活動,是他們自己的膽怯和恐懼,對他們來說,外部世界本身是不現實的,只有對他們有利或威脅他們的事物才有意義。我們每個人都不同程度的自戀,對外部世界有一個被我們自戀傾向所歪曲的非客觀圖像。


越是自戀的人越是死亡恐懼的人,因為嬰兒的分離焦慮就來自於原始的死亡恐懼。


一個早期沒有得到及時、敏感照顧的孩子有可能把這種無助的恐懼保留在一生的無意識中。在尋求生存的意義和緊抓住他人以維持生命的時候,越是恐懼不能容忍關係失控的人,往往越活在自我感覺中。他們不能順利地發展跟人的親密關係,不是抓的太緊,讓人喘不上氣,就是控制的指揮的,以自己為中心,忽略對方真實存在的。而現實中每個人都有因為原始恐懼而尋求情感依戀的需要。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對方無法獲得被看見的瞭解,也無法獲得可以緩解生存焦慮的現實依戀。


學習愛的藝術還需要有對自己、他人和人類不斷髮展的可能性保有信仰。


這個信仰給了我們修復自己早年情感依戀模式的希望,人格可以重塑,兩個獨立個體的可以合二為一,愛人而自愛成為可能。


另外一種與實踐愛的藝術不可分割的態度是積極的活動。我們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力量,調動內在的積極性,全力以赴,保持清醒警覺和開放的狀態,也通過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創造性和積極的態度去獲得這種愛的能力。


愛的本質和實現——再讀《愛的藝術》


關於孩子重要的兩點

No.1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母親的愛是情感永遠的依託和挫折無條件的包容,它讓我們形成“我愛,因為我被人愛”的體驗,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寵愛,無需努力,不用證明。無條件的母愛是每個人最深的渴求。


父親的愛是有條件的愛,它給予我們規則和管教,讓我們符合社會的要求,滿足成長中“社會化”的需要。它給我們活動的範圍,讓我們在樹立的這個框架中有憑藉的自由,教我們變得優秀,也給了我們在不確定環境中確定位置和行為的安全感。


這點給我們啟示是,不同於我們經常批判的不作為的父親、亂作為的父親,對孩子而言,“無條件的愛”並不是唯一需要的愛,也不是唯一正確的愛。每個人都需要無條件的愛的抱持和有條件的規則保護,父愛母愛缺一不可。


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父愛和母愛的綜合:我們因自愛、被人愛而感受到自己主觀的價值,同時,也因愛人,為了更好的愛他人,而去實現自己更高更客觀的價值。這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也是實現愛的人格要求。

愛的本質和實現——再讀《愛的藝術》

No.2

母愛的兩種成分:乳汁和蜂蜜


母愛對兒童生命的肯定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必須關心幼兒並對其成長富有責任,以維護和發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則超出了維護生命的範圍,那就是要使孩子熱愛生活,要使他感到:活著是多麼好!做自己是多麼好!在這個世界是多麼好!


乳汁象徵著母愛的第一個方面:對生命的關心和肯定。蜂蜜則象徵著生活的甘美,對生活的愛和活在世上的幸福。


大多數母親有能力給予“乳汁”,只有少數母親除乳汁外還能給予“蜂蜜”。母親要賦予孩子對生活的愛,而不僅僅是活下來的願望。未來能給予“蜂蜜”,她不僅應該是一個好母親,同時也應該是個幸福的人。


想想這個目標吧,同時給予“乳汁”和“蜂蜜”讓自己幸福,也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甘美並最終獲得人生幸福的能力,難道不是我們每個母親夢寐以求的理想嗎?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無論怎樣高估都不為過,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恐懼與焦慮具有傳染性,兩者都會對孩子的全面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現實中,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我們確實可以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在成人身上看到:哪些人只得到“乳汁”,而哪些人既得到“乳汁”,又得到“蜂蜜”。

愛的本質和實現——再讀《愛的藝術》

結語

這本書教給我們什麼是愛和如何實現這種愛的本質,對我們每一個尋求愛和被愛的人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為在給孩子、伴侶所謂的愛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知道什麼是愛,否則親子之愛、婚戀之愛就容易淪為自己一廂情願的控制和虛幻。


愛是兩個獨立個體之間的結合,既要了解相互不同的差別、理解接納各自不同的想法、保證雙方個人意志和內在本質不受侵犯,也要看到人類共同的生存和情感需求。


我們尋求獨立,也渴望聯結,既堅持自己也看見他人,在人格獨立和情感依戀間尋求一種真誠而動態的平衡,最終藉由人和人的結合實現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