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後一次學習中國,不是在明朝,而是在晚清,卻反映清朝該亡

作為東亞文明的發源地,漢字文化圈的核心,中國一直是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學習的榜樣,尤其日本曾多次學習中國,最典型的是“遣唐使”。

那麼,歷史上的日本最後一次學習中國在什麼時候呢?相信很多人認為是明朝,最典型的是明朝王陽明心學,在明朝中後期傳入日本,後來成為明治維新的奠基理論之一。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日本最後一次學習中國,不是在明朝,而是在晚清,甚至日本可謂舉國學習中國的一本書,這就是魏源的《海國圖志》!

日本最後一次學習中國,不是在明朝,而是在晚清,卻反映清朝該亡

1641年,林則徐成了鴉片戰爭的替罪羊,被道光皇帝貶謫革職,與魏源在鎮江相逢。寒暄之餘,林則徐將他編譯的《四洲志》、《澳門月報》等文獻資料交給魏源,希望他早日編輯出版,以開化民眾。

隨後一年,魏源收集大量國外資料,最終在《四洲志》的基礎之上,最終編訂成《海國圖志》一書,共50卷,計約 50 餘萬字,較為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先進科學技術,是當時國內針對西方最精詳的一部“百科全書”。在此書序言中,魏源對編書目的說的非常清楚:“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然而可惜的是,除了普通民眾麻木和識字率不高之外,《海國圖志》提倡的“向西方學習”和“改革”,也註定得不到士林和統治者的歡迎,因為向西方學習意味著一定程度上要否定孔夫子,改革就必然要動清朝統治者的奶酪。據說,《海國圖志》在國內印了3000冊,根本就無人問津,沒賣出幾冊。

日本最後一次學習中國,不是在明朝,而是在晚清,卻反映清朝該亡

然而,《海國圖志》在日本卻得到追捧。據傳,因為國內賣不出去,1852年書商就拿到日本出售,起初被德川幕府禁售,但黑船事件之後立即脫銷,以至一印再印,依然供不應求,價格一路上漲,1851年此書價格130目,1854年價格180目,1859年價格436目。

坂本龍馬,明治維新重要推手,才十來歲時,為了搶先閱讀此書,不惜與師兄決鬥。

佐久間象山,洋學接受論(用什麼方法來移植和研究西方科學文化),把這此書連續反覆閱讀數年,做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

東鄉平八郎,日本海軍之神,對馬海峽的海戰中擊敗俄國海軍,少年時對該書仰慕已久,冒著大雨排了長隊搶購,書買到了,人卻成了落湯雞。

可以說,《海國圖志》成了一本日本全民閱讀的書籍,開啟了日本人的民智,讓日本舉國“睜眼看世界”,為10多年之後的明治維新打下了群眾基礎。

日本最後一次學習中國,不是在明朝,而是在晚清,卻反映清朝該亡

《海國圖志》為何受到日本人的追捧?除了魏源此書太有趣了,淺顯易懂、圖文並茂、內容廣博等之外,還有兩個深刻的歷史原因。

一,鴉片戰爭中,清朝被英國打敗,出乎日本意料,催生了日本的危機意識。當時,日本普遍認為“清國無論如何乃以重要之大國,夷狄不敢輕易問津”,但事實卻是清朝被打敗。於是,不少日本學者反思指出清英戰爭“雖屬外國之事,亦即我國之鑑”,以及“唯有全心全意致力武備耳”等。當時,日本社會精英已經憂慮列強入侵日本的問題了,但日本閉關鎖國,卻沒有相關資料瞭解世界。

二,黑船事件爆發,讓日本直接面臨亡國危機,更是急需瞭解西方“夷形夷情”。《日美親善條約》簽訂之後,西方列強陸續到來,想要將日本變為殖民地,這讓日本面臨亡國之危,不希望亡國的日本,迫切需要了解西方知識,而此時《海國圖志》恰好出現了。正因如此,當時日本很多學堂甚至都將《海國圖志》選作課本進行教學。

日本最後一次學習中國,不是在明朝,而是在晚清,卻反映清朝該亡

儘管不能將日本明治維新和近代崛起,全部歸功於一本《海國圖志》,但這本書對日本近代崛起的確起著無以倫比的重要作用,有日本學者評價《海國圖志》是“幕府末年決定日本前進道路的指南針”。但令人遺憾的是,魏源這部開啟民智的鉅著,在日本開花卻在中國遇冷,反應出清朝該亡的命運。一個沉浸在天朝美夢之中,不願正視現實、不願做出改變的清朝,有何救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