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洛迪諾式轉變:沒有彈性思維,“自我教育”只能等死或被殺死?

前言:《彈性》的作者列納德·蒙洛迪諾的經歷可以被正常人所複製嗎?

起初吸引我讀《彈性》這本書的原因,並不是書籍本身有多大的吸引力,而是該書的作者列納德·蒙洛迪諾豐富的人生。

一位優秀的物理學家,曾經是霍金的同事,並和霍金合著了兩本全球的暢銷書籍《時間簡史》和《大設計》,但30多歲的他毅然決然轉行去好萊塢做編劇,參與創作了《星際迷航》等優秀的科幻電影。

如此巨大的職業跨越,從物理學家到編劇,而且他都能在兩個不同的領域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有人問列納德·蒙洛迪諾,你的成功究竟靠的是什麼?他回答說,他把答案都已經寫到了《彈性》這本書裡。

蒙洛迪諾式轉變:沒有彈性思維,“自我教育”只能等死或被殺死?

《彈性》封面及其作者列納德·蒙洛迪諾

作者把自己成功的秘訣歸納總結為“彈性思維”,這種思維看似是一種常見的處世原則,但其內在實質則是一種教育理念,么么君將“彈性思維”具體理解為一種“自我教育”的思維。

《彈性》裡提到的“彈性思維”常被讀者所誤解

一、將“彈性思維”和“分析思維”對立起來

“彈性思維”“分析思維”是人類兩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接受多年應試教育的我們,更擅長使用“分析思維”去應對生活工作中的問題,而忽視了“彈性思維”的重要作用。

  • “彈性思維”重點在“關聯”
    :整理已經存在的信息,在信息整理過程中,相互發散,相互激勵,同時相互發展。
  • “分析思維”重點在“重構”:將已經存在的信息重新組織,用全新的思維框架去整理信息。
蒙洛迪諾式轉變:沒有彈性思維,“自我教育”只能等死或被殺死?

分析思維應該是彈性思維的前奏,而非對立!

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哪一種思維,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只是我們面對問題時的需求和目的不同,導致我們對於思維方式的選擇有所側重。

將“分析思維”與“彈性思維”對立起來的後果,就是即無法對事物深度分析,也無法做出突破性的決策,總體發展就會平平淡淡。

人們接受教育,包括自我教育的過程中更重視“分析思維”,這與多年的教育以及學習習慣有關,面對事物發展,人們往往認為“分析思維”就完全代表了理性,可實際並非如此!

二、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的發展,被“謹慎地”看作為“自以為是”

有讀者抨擊該書作者,認為一個科學家跨界做編劇是一種不務正業,甚至是一種自以為是。這種想法其實不無道理,畢竟我們身邊看到的太多的案例印證了這一點。

我們熟知的“錘子科技”創始人,從一名新東方培訓講師跨行去做手機,雖然造出了有一大批鐵粉的“錘子”手機,但最終也無法阻擋“錘子科技”運營的各路危機;樂視集團最初以視頻內容為主業,之後大肆擴張業務到智能終端、汽車等行業,甚至提出要打造智能汽車,可現實終究殘酷,樂視的資金財務遇到巨大挑戰,樂視創始人最終攜百億債務逃到國外成為老賴;更有甚者,某相聲演員投資七百萬註冊科技公司,計劃打造所謂名人定製手機,可還沒入行就已經被行業所淘汰。

蒙洛迪諾式轉變:沒有彈性思維,“自我教育”只能等死或被殺死?

去不擅長的領域發展,風險猶如懸崖裂縫,雖跳過去就能成功,但要看個人的“彈性係數”!

血淋淋的現實將多數打算跨行發展的有志青年逼退,但那些逆流而上的人就應該被他人所嘲笑,被時代所拋棄嗎?

所謂的跨行其實是一種自我改變,之所以我們會死板地認為自我改變是高風險的,原因就是大家沒有想到

人的發展其實是有彈性的!只是不同的個人因為個人素質、生活環境等內外條件的不同導致個人“彈性係數”存在差異,彈性係數低的人生,允許其做出的改變範圍小,彈性係數高的人生,自然可做的選擇更多一些。

蒙洛迪諾式轉變:沒有彈性思維,“自我教育”只能等死或被殺死?

彈性係數決定跨行發展的成功率!

三、把“彈性思維”和“創造思維”混為一談

“彈性思維”和“創造思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實質內容目的重點是不同的,“創造思維”重點在“無中生有”,“彈性思維”則是要做到“亂中有序”和“有的放矢”

但混為一談不代表對立相反,創造思維雖不能完全作為一種方法論運用到“彈性思維”中,但其中的一些方法細節對“彈性思維”處理難題時還是很有幫助的。

德國的化學家凱庫勒曾通過一個夢發現了“苯環”,苯的分子式為C6H6,從碳氫比來看,苯應該顯示高度的不飽和性,但實際情況下,苯並不具備不飽和烴的特有性質,這個疑惑難住了當時的所有化學家。一次偶然,凱庫勒在夢中發現碳鏈像蛇一樣盤繞著,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變成為了一個環狀的結構。他恍惚間便意識到了,為什麼只有六個碳原子和六個氫原子的苯環會具有如此穩定結構的原因,“苯環”理論就此誕生。

凱庫勒確實創新了,但他最終只是實現了“彈性思維”,因為他並不是用創造思維去製造“苯環”,而是用“彈性思維”發現了世界上原本就有的“苯環”。

蒙洛迪諾式轉變:沒有彈性思維,“自我教育”只能等死或被殺死?

不要小看這些“無意識”的大腦思考!

這種看似“無意識”的鏈接雖然有著天馬行空的創新意識,但最終效果並非“創造思維”的效果,因為這樣的創新最終的落腳點是對事實的聯想和重構,而非“造新”,

聯想和重構內在的邏輯實際上是大腦當中“自下而上”的思考過程。自下而上的鏈接指的便是在眾多的大腦腦區中,一些本沒有聯繫的神經網絡之間通過刻意地鏈接,相互激發出新的腦區構成的新的神經網絡,便促使人們的腦海中迸發出了一個個即創新,但同時又基於現實實際的“彈性”想法

“彈性思維”是基於創新意識,但遵循實際發展,對現實的“適應性”改變,而“創造思維”則是一種更傾向於對現實“無中生有”的改造。

“彈性思維”:自我教育是為了“知道”,更是為了“做到”!

一、當個新手,主動接受不同的見解!

問題出現了,不懂裝懂只會限制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只有把自己當做一個新手,才能準確地找到問題的實質,找準想要處理問題的目標。

自我教育過程中,自己的高姿態會讓我們產生錯覺,非理性地判斷我們所處的環境,甚至礙於面子,不承認自己的“不能”,這就阻礙了自我教育的進度。

蒙洛迪諾式轉變:沒有彈性思維,“自我教育”只能等死或被殺死?

“白紙”式的自己可能性最大!

自我教育過程中,面對實際問題時做個新手,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有效地放鬆神經,做到正念冥想,從而更高效的使用“彈性思維”。“彈性”思維其實是一種

思考路徑追求最高效率的過程,找準問題本質之後,通過洞察力、判斷力、創新力等綜合能力對問題進行超前的分析,之後就要進行足夠量的學習自我認知,目的是為了認知真理,掌握真理,這樣我們就有可能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二、容忍拖延,就是要經常放空一下大腦,任由自己胡思亂想!

教育學習過程中,人們最討厭的就是“拖延症”,然而,適度的拖延其實也能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原因在於,拖延讓人在某種程度上對事情有控制感,同時也給了人們擠出更多的準備時間。

當你遇到問題時,別人會建議你去跑步、游泳,或者睡一覺,不管哪種建議,都是為了讓我們的頭腦可以休息下來,啟動默認模式,這樣看來,有時候把事情扔到一邊,也完全不是什麼壞事。

蒙洛迪諾式轉變:沒有彈性思維,“自我教育”只能等死或被殺死?

亂七八糟的想法裡指不定就有你想要的呢!

拖延和創新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因為推遲解決問題做決策之後,我們就能騰出足夠的時間留給彈性思維,讓大腦做一些可能“沒有意義”的思考。有時候,你的大腦可能需要休息一下,讓亂七八糟的想法漫無目的地在腦海裡閒逛一會兒,指不定那些怎麼也解決不了的問題,瞬間就想到解決辦法了!

三、放縱瘋狂,就是放鬆對思維的禁錮,任由不靠譜的奇思妙想產生,但要用彈性限制瘋狂,製造“有效瘋狂”!

20世紀60年代,遺傳學家研究了一些精神分裂患者的孩子,他發現這些孩子裡有一半同時表現出異常的天賦和古怪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翰·納什是一個數學天才,但同時他也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這類瘋狂天才的故事,你肯定聽過不少了。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很多天才看起來真的像是個瘋子,難道這種古怪現象真的和彈性思維有著某種關係嗎?

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這一類“天才”,發現像納什那樣行為古怪,但卻擁有各種奇思妙想的人,他們大腦中側前額葉皮層和其他過濾性組織的活動都比較衰弱,科學家推測,這應該就是他們擁有更好的彈性思維的原因吧。

自我教育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一點,“瘋狂”不等於“創建”。實現“有效瘋狂”後,通過分析思維把“彈性思維”產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轉化的

“創建”。物理學家牛頓曾試圖通過數學理論對《聖經》進行分析,去尋找關於世界末日的提示編碼。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多麼瘋狂的舉動,這些富有彈性思維的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們依然要採用理性思維來控制自己,而不是無意識地放縱那些“瘋狂”的想法。

蒙洛迪諾式轉變:沒有彈性思維,“自我教育”只能等死或被殺死?

限制和梳理,瘋狂後才能輸出有效的結果!

所以說,“

彈性思維”的背後是科學道理“有效瘋狂”的背後是理性控制。自我教育過程也是如此,實現“自發產生原創思想”“用理性去審視自己”的兩種思維方式之間的自由切換,我們就牢牢把握了“彈性思維”這種思考方式的內涵,當我們面對問題時,眼前將不是困難,而只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結語

“彈性思維”簡單的說就是在我們大腦的默認模式下,重新整合已有的信息,整合過程包括兩個步驟:關聯和重建

“彈性思維”是我們的現代文明人類的本能,只是我們之前過於重視“分析思維”和“創新思維”,忽略了“彈性思維”的存在。所以說,將我們的自己“彈性思維”喚醒,並重新結合我們個人的實際情況,總結為一套適合自己的新的方法論是相當有必要的,並且對於我們的自我教育有積極正面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