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吃大米,哪些文化因素造成日本流行飯糰子,中國並不流行?

靳源春


要論烹飪的複雜程度和獲取食材的複雜來源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媲美中國。單論烹飪技法炒、爆、熘、炸、烹、煎、溻 、貼、瓤、燒、燜、煨、焗、扒、燴、烤、鹽焗、燻、泥烤、汆、燉、熬、煮、蒸、拔絲、蜜汁、糖水、涮……等等,拋開八大菜系我們還有瓊菜,東北菜,蒙菜,京菜,本幫菜,清真菜等等,至於食材寫一本書也綽綽有餘,守著這麼大一個寶庫,你讓我端一碗白米飯撒點鹽卷個海苔當一頓飯吃嗎?

日本這個國家,資源匱乏,吃的食材也相對比較單一,所以日本人把什麼東西都做得精緻,儀式感變得很重要。中國人呢?喜歡胡吃海喝,什麼都喜歡,大,大,大,大,要的是排場。因為自然資源匱乏日本的生活物資相比較還是非常昂貴的。所以攜帶方便,容易保存,有隨時可以吃飽的,飯糰就成了他們的學習和工作工作主流。


含燁


我小時候家裡也喜歡做飯糰吃的。那時候住在農村,用的大鐵鍋燒飯,底層總免不了會有一層鍋巴。我母親就會用那層鍋巴做成飯糰,給我們帶到學校當乾糧。鍋巴做成飯糰之前,一般都會用鍋鏟擂碎擂軟,擂的過程中加點鹽加點香油。吃起來可香了。


天平座的天真


您好,更多美食問題胃小保幫您解答。首先,大米作為亞洲地區比較普及的主食,它的做法本就多種多樣。其次,日本從古至今都較喜歡生冷的食物,例如生魚片等。

飯糰基本上也是等到冷卻後再去食用。其次跟大米的品種也有關,日本粘結度高,較適合做飯糰,中國地區除東北大米外,其他地區大米都沒有那麼強的黏性。還有一個我之前在某乎上看到的冷知識,以前日本是沒有冷庫的,把米飯放涼加醋比較容易保存,加梅子也是一樣的道理。這裡面還有一些歷史遺留原因

大家知道,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只是一個又窮又沒資源和土地的國家,天天都在中國後面混吃,靠著中國過日子。而到了明治維新初期,日本社會階層分為士、農、工、商。而武士是最高的,即使是成了武士,也只能分到大米吃,家裡種一點菜,基本上是吃大米。

而肉只能是魚肉,稍微高級一點的武士一兩個月也就只能吃幾次魚。一般的平民,都是吃醃菜、米飯、味增湯。後來武士上戰場時,帶的大米,為了方便攜帶,就將飯糰捏成團,然後在海邊用海苔包住。這便是日本飯糰的起源了,其實為什麼日本都是崇尚極簡主義呢?是因為長期的貧窮,像西方國家和中國,都不會催生出這樣的觀點。而中國物質非常豐富,而且從古至今,人們都非常的勤勞,典型的農業大國,大部分的人都是農民,他們並不缺少糧食,而且中國人都是喜歡吃熱飯熱菜的,即使是落後的古代,自從出現了火源,便再也沒有吃過冷飯了。

原本作為古代日本士兵行軍打仗時的乾糧,既沒有壽司的講究,也沒有粽子的繁瑣。卻因為小巧精緻的獨特和食屬性,成為了新晉主食代表。

日本飯糰最常見的就是「三角形」,外層以海苔包裹,裡面的餡料通常是醃漬酸梅或烤魚等。

“ 傳說出門遠行的人會將飯糰做成山的形狀,以此來乞求獲得紙神(kami)的保護。更實際的考慮在於,做成三角形更能充分利用空間,方便外出的人隨身攜帶。捏三角的手法流傳較廣,普通人最容易掌握,也更易於食用。”

除此之外,還有日本東北地區常見的「圓盤形」、關西地區的「俵型(圓筒狀)」、 九州地區的「丸形」。除了以上這幾種傳統形狀,也有大開腦洞形態各異的飯糰

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我們應該給與尊重。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關住。謝謝大家。


胃小保


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飲食喜好,就像南米北面一樣。南方人愛吃米飯,而北方人則吃麵食居多。

在中國,都是用碗盛著吃,除了江南地區流行的粢飯等,飯糰這樣的食物並沒有在中國流行起來。

日本呢,作為一個被大海環抱的國家,比起農業,漁業更加發達。古代日本人出海捕魚,一去就是好幾天,在船上沒有新鮮的蔬菜糧食,臨時生活做飯也不方便。而帶上現成的米飯就成了一個常見的方法。而把米飯做成飯糰,吃的時候直接用手,也省掉了碗筷這些累贅。

為了讓米飯能夠保存得更久,日本人就會在飯裡面加入醋和梅乾等酸性食物。比如壽司,飯糰等。而中國以農耕為主,農民們可以回家吃飯,或者由家裡人在飯點的時候把飯菜送到田裡去,坐在田埂上吃的,還是新鮮飯菜。

所有的飲食習慣都是由當地的生活習慣,作息習慣,自然演變,決定的。





廚房藝術家wlliu


米飯和西方多數國家不同,中國和日本都是愛吃大米的國家。雖然都是以大米為主食,但是在吃的習慣是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像日本人雖然也用碗來盛煮熟的米飯,但是他們還流行把米飯做成飯糰和壽司這樣可以直接拿著吃的方式。不過在傳統的中國,除了用糯米捏成的小糰子,一般很少見到把米飯捏成飯糰的。




Aq美食小助手


冷食和熱食的用餐習慣

中國人習慣吃熱乎乎的東西,認為冷冰冰的食物傷胃傷身體,吃冷飯被比喻為處境艱難。而日本人並沒有必須食用熱食的傳統,壽司,飯糰,刺身都是他們的最愛

筷子的使用

中國使用筷子早在商周之前就有了,所以直接吃熱食也不怕燙

而日本早期的時候並沒有筷子的使用,但是日本也是盛產水稻的國家,所以日本人會把米飯放涼捲成小球或者矩形,方便大家分食,也方便取用,筷子被認為是在聖德太子時期傳入日本,此時日本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

日本國土狹小,米飯可以作為路上乾糧,在乾糧壞之前即可到達目的地,米飯做成飯糰方便攜帶


廚房裡的光合君


你好!我是侑菜侑飯,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希望能夠幫到你。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和喜好。例如,我們在中國南部主要吃大米,而北部主要是吃麵。不同的環境文化一直影響著飲食習慣。大米可以做成許多種食物。吃飯的方法也有很多,我們通常用大米做白米。用筷子和碗盛飯進餐。

飯糰在日本首次流行。日本和中國屬於同一亞洲國家,彼此相距很近。飲食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國都將大米用作主食。日本的許多文化都屬於中國。日本人的影響使唐朝進入唐朝,並帶走了當時的許多知識和有用的技能。但是,與中國不同,日本人以飯糰的形式吃米飯。直接在湯圓中煮飯。這種方法在中國很少見。為什麼這種方法在日本如此流行?在中國是不可能的。

其實有很多文化因素!它可以追溯到很長的歷史。當時,日本沒有使用筷子。當時,大米被滾成一團。您可以直接用手進食,然後球變成矩形。這個飯糰比較容易放在桌子上。吃起來很容易。當時,日本還是水稻大國。這是大米食品。在沒有筷子的情況下,以湯圓的形式食用是合乎邏輯的。如果不使用湯圓或筷子,則不要用手。

然後是一個古老的戰爭因素:古代人民必須為戰鬥準備自己的乾糧,而當時的日本士兵則攜帶湯圓。由於飯糰簡單易運輸,因此可以添加多種成分來增加風味,但是這樣飯糰很容易打碎,但是日本是一個小島國,國土面積小,作戰裡數短,這也是日本飯糰發展至今的原因之一。





侑菜侑飯


東北大米的興起是建國以後開墾北大荒然後引進日本粳米的事了。

中國一直以來大米主產區都是在南方,無論是隋唐的大運河,宋代“蘇湖熟,天下足”還是明代“湖廣熟,天下足”。

而南方一直以來都是以秈米為主,秈米的粘性不足,難以捏成團,所以沒有形成大範圍吃飯糰的風氣和習慣。因為糯米的粘性大容易捏,長江流域很多地方有糯米飯糰,但是糯米這東西偶爾吃吃還行,經常吃一般人真的受不了,所以往往都是偶爾作為早點吃的。

另外補充一下,日本和東北的粳米放涼以後口感不會返生和變幹。中國南方普遍吃的秈米放涼以後就基本沒法入口了。








小芳食匯


中國自古以來在世界上屬於又富饒又發達的大國,這話不是白說的。而日本,直到明治維新以前,都只是個又窮又貧瘠的小國,近些年來日本也流行起了吃大米,大米不是我們中國的主食嗎,


鏡泊湖小葉子


主要是飯糰易於攜帶便於保存。日本是個島國,自然災害很多,飯糰這種食物更容易應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