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原子彈的唯一女性:隱姓埋名30年 換來國家富強昌盛

30年的隱姓埋名,大半生的清貧孤寂,換來的是國家的繁榮和昌盛。王承書擔得起“英雄”二字。

提到中國的原子彈研發,幾乎所有人想到的都是錢學森、鄧稼先等學術泰斗的赫赫大名。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在當年的原子彈研發中,曾有一位女科學家。她是504廠唯一的女性。在這個女科學家身上,我們能看到太多的“不可思議”。

中國研究原子彈的唯一女性:隱姓埋名30年  換來國家富強昌盛


動盪年代裡堅持自我的獨立女性

王承書出生在1912年動盪的上海,她的家庭是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清朝的進士,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與其她女孩子不同,王承書從小就表現出對理科的熱愛,尤其熱愛數學、物理學。

1930年成績優異的王承書考上燕京大學物理系,並於6年之後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她留校任教。1941年前往美國密歇根大學求學,她勤學好學的品質讓她在異國他鄉綻放出燦爛的光芒。

中國研究原子彈的唯一女性:隱姓埋名30年  換來國家富強昌盛


在密歇根大學,她師從國際物理學權威烏倫貝克教授。她和教授一起進行氣體研究,並在1951年提出了一個足以影響整個物理學界的觀點,這個在日後被稱作“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的觀點一經發表便轟動世界,被沿用至今。

1952年,她又第一個證實了索南多項式,而不管是理論還是實際,這個成果都給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提供了重大幫助,再一次,王承書轟動世界。

而當大家知道這個偉大的研究成果是來自一名中國的年輕女孩時,所有人都在直呼“不可思議”,甚至連國際權威都評價她為不可多得的人才。

報效祖國比拿諾貝爾獎更重要

這樣優秀的人才,留在美國,肯定會有一個無限美好的未來,但“一身報國志,學成錦衣還”的思想戰勝了高薪玉食,回到自己的祖國,為祖國做貢獻才是她畢生的願望。

於是,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王承書表示要親自參加到創造科研條件的行列中。

但當時美國政府有一條禁令:凡是在美國從事理工、農學、醫學的中國科學家都不允許出境。

她一次次申請回國,卻一次次失敗,甚至有很多教授這樣勸她—— “以你的能力,拿諾貝爾獎是遲早的事,為什麼非要回科研水平差勁的中國呢?” 可是,如果不能把學到的知識回報給祖國,就算拿了諾貝爾獎又有什麼用?

她在美國的朋友也都不理解她的選擇。在美國有車有房,為什麼要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

然而,王承書想的卻是,正是因為祖國如此貧弱,所以才需要自己回國報效。

正如多年以後她告訴學生的:“我就是要為國家做貢獻,我不能等人家把中國建設好了再來!”

中國研究原子彈的唯一女性:隱姓埋名30年  換來國家富強昌盛


後來,經過中國政府在日內瓦會議上的努力,美國解除了對中國科學家的禁令。為避免美國政府的檢查,她在回國前就將自己收藏的書刊和筆記資料先後分成300個包裹寄回國內。1956年,王承書與丈夫張文裕(兩人是我國著名的院士夫婦)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

從此,世界上少了一位諾貝爾獎潛在競爭者,而中國,卻多了一個為祖國強大奉獻一生的勇士。

為了中國原子彈有口糧,隱姓埋名三十年

1961年3月的一天,錢三強找到王承書:國家正在研究原子彈,現在想將分離鈾同位素的秘密任務交給你。如果你接受了,那麼就要忘記以前獲得的所有成就,此後一切公開會議都不能出席,你願意接受嗎?願意為此隱姓埋名嗎?放棄此前在國際上的一切榮譽,轉而投身另一項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說實話,對任何人來說,這份工作都難以接受。

但王承書卻當即答應,從此,她的身影,徹底從世界物理學界消失了……

1962年,她告別了家人和自己年幼的孩子,獨自一人悄悄來到504廠進行科研項目。這一去,就是30年的隱姓埋名。就連她最深愛的丈夫,也不知道她究竟去了哪裡。

504廠位於甘肅蘭州,是中國第一座濃縮鈾生產工廠,老一輩創業者形象地把504廠比喻為中國濃縮鈾事業的“老母雞”。504廠先後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第一座核電站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被稱為“中國濃縮鈾工業的搖籃”。

中國研究原子彈的唯一女性:隱姓埋名30年  換來國家富強昌盛

含有鈾的金屬餅

而放眼整個504廠,她是唯一一名女性科學家。 但這個出身於富裕人家、曾留學美國的女子,身上沒有一點嬌矜之氣,做起工作來比男人還要拼命。她依靠自己深厚的物理學基礎,迅速掌握了關於濃縮鈾的科研知識,晝夜不休地進行研究。

王承書的工作主要是研究鈾同位素分離。就是從鈾-235含量較低的鈾同位素混合物,獲得鈾-235含量較高的鈾同位素混合物。鈾-235含量大於天然含量的鈾就是大家熟悉的“濃縮鈾”,是製造原子彈的基本材料。

王承書負責的是最為核心的淨化級聯理論研究,這需要大量複雜的計算。她沒日沒夜地計算、推導,運算的數據裝滿了三隻抽屜,運轉方案終於確定下來。1964年1月14日,氣體擴散廠生產出合格的高濃縮鈾,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誕生提供了至為珍貴的“口糧”。同年10月16日,“蘑菇雲”在神州大地騰空而起!

這一爆,炸響了中國在世界格局上的強者地位。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成功研製原子彈的國家。

而背後的一眾功臣也終於迎來親手創造的成果展示。此時,美國等國家才知道原來我國研製的不是鈈彈,而是難度更大的鈾彈。

中國研究原子彈的唯一女性:隱姓埋名30年  換來國家富強昌盛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後來,錢三強來到蘭州,在504廠又找到王承書,並進行過這樣一次感人肺腑的對話:

——“你在這裡工作有什麼困難?”

——“沒有!”

——“那生活有什麼困難?”

——“沒有!”

——“有什麼話讓我捎給文裕嗎?”

——“沒有!”

——“如果讓你繼續選擇核事業,繼續在504廠發揮作用,你願意嗎?”

——“我願意!”

三個“沒有”,一個“我願意”,充分體現了我國鈾濃縮分離理論研究第一人的家國情懷!

中國研究原子彈的唯一女性:隱姓埋名30年  換來國家富強昌盛

這項偉大的功績雖然已經實現,她的使命卻還遠遠沒有結束。

中國有太多的機密性科研任務,這注定了王承書只能繼續當無名英雄。

她陸續參與了多項重大科研,卻並不能出席任何國際會議,無法獲得任何學術界的讚譽。

中國研究原子彈的唯一女性:隱姓埋名30年  換來國家富強昌盛

1992年11月5日,積勞成疾的張文裕去世後,她先將丈夫一生的積蓄十餘萬元,捐給“希望工程”,又在西藏日喀則的薩迦縣,捐建起一座“文裕小學”。

同年底,同樣積勞成疾的她,收到病危通知,她馬上留下遺囑,又將自己畢生微薄積蓄的幾萬元,一分不剩的全部捐給“希望工程”,這筆錢是當時“希望工程”收到的國內最大一筆個人捐款。

她說:“一個國家教育上不去,人才培養不出來。”

無論是在她生前還是逝世後,都顯得那樣的沉默與寂靜。她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了一輩子,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鮮花和掌聲。

雖然王承書的名字雖沒能留存在許多人心裡。但她在我國理論物理事業上的偉大功績卻是不可磨滅的。

書香門第出英才,

泣血報國鑄忠魂,

隱姓埋名為中華,

一生淡泊守清貧!

王承書先生,一個足以功垂青史的大寫的中國人!她值得我們今天所有中國人的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