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燦爛若光,溫潤如玉,看馬特·達蒙的學院派審美


《心靈捕手》:燦爛若光,溫潤如玉,看馬特·達蒙的學院派審美

20世紀90年代,因為人本主義和自由主義精神理念的盛行,美國電影迎來了一個經典輩出的時代,各具特色的電影人貢獻了其頗具個人風格的代表作。而這其中,絕對不可錯過的一部作品就是由格斯·範·桑特執導的《心靈捕手》。

《心靈捕手》的故事總體來說就是一部叛逆少年成長記。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威爾,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的天賦,但卻是個喝酒打架、不求上進的問題少年。在教授藍勃、心理學家尚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敢於面對兒時的痛苦經歷,把心靈打開,消除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

《心靈捕手》有著令人羨慕的累累勳章:曾經拿下過第70屆奧斯卡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劇本創作,第55屆金球獎最佳編劇、劇情類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電影因為主要講述了一個心靈治療的故事,因而被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部關於心理學的電影。但是,如此多的厚重獎項在時刻提醒著我們,《心靈捕手》雖然是一部心理治癒系電影,但它的價值絕不僅於此。

深度挖掘這部電影,你會發現它更像是作為編劇和主演的馬特·達蒙的孩子。

無論是樸實無華的鏡頭語言、精妙卓絕的臺詞對白,還是整個影片的富有質感的色調和嚴謹工整的結構,都散發著特屬於馬特·達蒙的簡樸、優雅、嚴謹的學院派氣息。今天,我將從創作背景、敘事節奏、人物邏輯等幾個方面,來深度解讀這樣一部有著獨特的學院派審美的作品。

《心靈捕手》:燦爛若光,溫潤如玉,看馬特·達蒙的學院派審美

油畫般的電影畫面


01 創作背景:來自象牙塔裡的陽光氣息

《心靈捕手》是電影在內地的影片名,而在香港則被翻譯成《驕陽似我》。《心靈捕手》這個名稱的確更貼近電影內容,但我個人覺得《驕陽似我》更符合馬特·達蒙的創作意圖,兩者之間有著精神意象上的一脈相承,燦爛美好,意氣青春。

馬特·達蒙曾經就讀於哈佛,在麻省理工學院附近長大,他曾經在MIT的畢業典禮上深情地表示:自己是在MIT光環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

這種氛圍裡成長起來的馬特·達蒙有著天然的書卷氣和濃郁的自我意識,他的審美是簡潔而博大的,他對學院裡獨有的學術氛圍和青春氣息有著非常敏感的理解。馬特·達蒙常常回憶自己小時候在MIT的走廊上,看到兩邊牆壁上佈滿了黑板,而這裡的學子們隨時都能停下來進行演算和記錄。

《心靈捕手》:燦爛若光,溫潤如玉,看馬特·達蒙的學院派審美

威爾解答走廊黑板上的數學題

馬特·達蒙不可避免地將他的這種記憶鑲嵌到了電影之中。電影開頭不久,就是天才少年威爾站在麻省理工的走廊上,在黑板上陶醉地演算著數學題,安靜地沉醉於自己的世界。頭頂上是並不十分明亮的燈光,走廊深邃而且安靜,一眼望不到頭,威爾的天性在這裡得到了最大的釋放。

即使常常跟人打架、說髒話,即使故意把給他做心裡輔導的心理專家氣走……有著這麼多荒唐行為的威爾,在這樣一個場景下,在這樣的短暫時刻裡,仍然讓觀眾感受到了他的內心的純淨。威爾腳踩泥濘,但阻止不了他內心深處渴望著星辰大海,不然他也不會被尚恩一針見血地指出:你到哪裡都能做工友,為何挑中一流的科技學府,偷偷地解算世上只有兩個人會的方程式?我看不到其中的榮耀。

馬特·達蒙則把對自己成長期有著深刻影響的象牙塔情懷賦予了威爾,賦予了波士頓,也賦予了整部電影。他讓威爾骨子裡充斥著對“更進一步”的嚮往和散發著奪目光芒,能夠照亮他人的青春氣息;他讓波士頓在影片裡面深情而美好,電影中很多綠樹成蔭、夕陽鋪灑的鏡頭都被馬特·達蒙譽為“屬於我和波士頓的私人時間”;他用這種情懷讓影片充滿著年輕一代的成長力量,也飽含著尚恩和藍勃那一代人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探尋。

《心靈捕手》:燦爛若光,溫潤如玉,看馬特·達蒙的學院派審美

尚恩和威爾的經典談話


02 敘事節奏:教科書般的工整嚴謹

那個時代的美國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劇情上的精雕細琢,它們都在致力於“講好一個故事”,而講好一個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劇情。作為奧斯卡最佳編劇、劇情類最佳影片的《心靈捕手》更是向我們展現了什麼叫教科書般的敘事節奏。

影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情緒的鋪陳、矛盾的核心、舒緩的收尾。

首先是情緒的鋪陳。影片用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對這個故事進行開篇,甚至剛開始我還以為藍勃教授會是威爾的“擺渡人”,卻原來他只是個“引渡人”。開篇的節奏像一條緩緩流淌的河流,並不湍急,也絕不拖沓。在這個時間段裡展示了每個人的生活狀態、心理動因和矛盾的誘因,甚至還能見縫插針地對威爾的生活狀態進行非常生活化地刻畫,給整部影片定下了基調。

《心靈捕手》:燦爛若光,溫潤如玉,看馬特·達蒙的學院派審美

藍勃教授想找到解答題目的人

其次是矛盾的核心。心理專家尚恩和威爾的心理治療的過程是影片的核心所在,這個核心是通過尚恩和威爾的8次談話來實現的。在這8次談話當中,又有屬於這個核心結構的節奏。前面兩次是觸動。在第一次見面時候,威爾因為一如既往地玩世不恭,被尚恩狠狠地卡住脖子,以及第二次在公園裡,尚恩說出那段經典的促膝會談:

“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麼。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政治抱負、他和教皇,對嗎?但你不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你從沒站在那兒觀賞過美麗的天花板,而我看過……”

這兩次談話敲響了威爾的內心世界,讓他開始有了對自己進行反思的初步意願。

在接下來的第三到第六次會談,尚恩逐步跟威爾之間建立了信任,威爾開始把自己的世界跟尚恩分享,尚恩也平等地把自己的內心袒露在威爾面前,通過爭執、憤怒、牴觸,威爾和尚恩徹底建立起了亦師亦友亦父亦兄的關係,這是為後面的爆發做好延展。

《心靈捕手》:燦爛若光,溫潤如玉,看馬特·達蒙的學院派審美

威爾和尚恩的8次談話是電影的核心

第七次和第八次談話,則是影片的最重要的爆發點,也是最富戲劇張力的部分。在尚恩的幫助下,威爾暴露了自己的脆弱,跟曾經的自己和解,也由此徹底擺脫了過去,迎來新的人生。

最後是舒緩的收尾。在將觀眾的情緒推向定點之後,影片節奏開始舒緩,將觀眾從激烈帶向溫情。好友查克的激勵,給予了威爾重新啟程的動力,他最終伴隨著悠揚的音樂,馳騁在了追尋自己嶄新人生的道路上。

說《心靈捕手》有著教科書般的敘事結節奏,並不是指影片在節奏上有多麼富有創意。恰恰相反,它結構簡單,既沒有什麼倒敘、插敘,也沒有其他什麼特別奇妙之處,但是影片卻能將這種簡單運用得恰如其分,張弛有度。每一步都恰到好處地把握著者觀眾的情緒,沒有浮於表面的濫情,也沒有故作高深的乏味,像一部能撥動人心絃的樂器,讓觀眾沉浸於其中樸素而細膩的美好情感。

《心靈捕手》:燦爛若光,溫潤如玉,看馬特·達蒙的學院派審美

威爾最終卸下防備


03 人物邏輯:交織而生的人物關係網

電影要講好一個故事,就一定要有好的情節構架;而完整的情結構架,則離不開合理的人物邏輯關係。正是因為人物之間的關係互為因果,互相推動,互相成就,才構成了電影嚴密的劇情發展。

《心靈捕手》裡的人物關係,嚴格地做到了這一點。這部電影是馬特·達蒙和本·阿弗萊克共同創作的,而他倆本身又是演員,因此劇本完全是從演員的本位主義出發,以演員的情緒發展為軸心來推動劇情的發展。

藍勃教授給威爾介紹尚恩這裡,有一個隱藏的細節:既然藍勃教授瞭解尚恩的能力,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請他?而是要在多次請別的心裡專家無果之後,才不甘心地決定去找尚恩?從這個細節,其實就是給後面做了鋪墊:因為藍勃和威爾的價值觀分歧很大,他從一開始就擔憂尚恩在價值觀上對威爾的影響,這是構成藍勃和尚恩的矛盾核心之所在。

《心靈捕手》:燦爛若光,溫潤如玉,看馬特·達蒙的學院派審美

藍勃和尚恩存在不同的價值觀

尚恩和威爾之間,可以說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與其說是尚恩在給威爾做心理治療,倒不如說是兩個人之間的心靈碰撞。一方面,威爾在尚恩的幫助下漸漸消除內心的隔閡,面對真實的自我;另一方面,尚恩也在與威爾的交往中,意識到了一直以來自己內心的封閉,他也在威爾的觸動下,決定主動走出去,尋找自己的春天。

而另一條威爾與女友史凱蘭的感情線,又與威爾與尚恩這條線緊密相連。可以這麼說,威爾與尚恩的每一次談話,都推動著威爾與史凱蘭的感情發展,威爾把在尚恩那裡得到的感悟和啟示,轉身在史凱蘭這裡進行實踐。

就這樣,看似毫不搭界的三組人物關係就這樣被緊密地交織在了一起,通過這些人物之間產生的普遍適應的價值觀,一步步激發觀眾的傷感、喜悅、沉默、豁達,引發了廣泛的共鳴。

《心靈捕手》:燦爛若光,溫潤如玉,看馬特·達蒙的學院派審美

緊密交織的人物關係網

而所有的這一切,同樣離不開馬特·達蒙的審美要求。據說,馬特·達蒙的這個劇本修改了5、6年,他是典型地以戲劇衝突創造劇本。他會首先去實地尋找一些場景,去現場感受、排戲,再將這些實地感受融合到劇本創作當中去。可以說,馬特·達蒙對戲劇的要求是工整而細緻的,他崇尚這種強大的邏輯感,一如電影裡天才威爾演算的數學題,層層推進,嚴絲合縫。

04 結語

《心靈捕手》能收穫這麼多獎項,除了影片觸動了大眾的內心深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影片迎合了美國當時的主流價值觀。90年代的美國強調個人英雄主義,講求奮鬥、拼搏,追求個人價值得到最大化的實現。生長於社會底層的威爾不甘平凡、在眾人的鼓勵下實現更高階的人生價值,正是這種價值觀的完美體現。

《心靈捕手》:燦爛若光,溫潤如玉,看馬特·達蒙的學院派審美

一如驕陽,追逐我心

馬特·達蒙這個出身於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對於這種價值觀也有著深刻的感受和推崇,是美國主流社會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也極大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正如導演格斯·範·桑所說:“我從來沒有拍過如此正統的電影。”是的,這就是符合馬特·達蒙的學院派審美的作品,不是天馬行空、驚天鬼才,也沒有什麼逆勢而為、價值挑戰,而是正統、嚴謹、精緻。但是,要知道,能將一個正統的故事講得讓人毫不厭煩,才是真正功力所在,是最恰到好處“燦爛若光,溫潤如玉”。

不過,影片的最後,威爾並沒有一如藍勃教授所期待的那樣,過上人人羨慕的精英生活,而是義無反顧地獨自開車馳騁在高速公路上,去追逐他內心真正向往的東西,“一如驕陽,追逐我心”,或許,這也是“好學生”馬特·達蒙最後的叛逆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