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20世纪90年代,因为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精神理念的盛行,美国电影迎来了一个经典辈出的时代,各具特色的电影人贡献了其颇具个人风格的代表作。而这其中,绝对不可错过的一部作品就是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的《心灵捕手》。

《心灵捕手》的故事总体来说就是一部叛逆少年成长记。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但却是个喝酒打架、不求上进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尚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敢于面对儿时的痛苦经历,把心灵打开,消除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

《心灵捕手》有着令人羡慕的累累勋章:曾经拿下过第7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剧本创作,第55届金球奖最佳编剧、剧情类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电影因为主要讲述了一个心灵治疗的故事,因而被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心理学的电影。但是,如此多的厚重奖项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心灵捕手》虽然是一部心理治愈系电影,但它的价值绝不仅于此。

深度挖掘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作为编剧和主演的马特·达蒙的孩子。

无论是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精妙卓绝的台词对白,还是整个影片的富有质感的色调和严谨工整的结构,都散发着特属于马特·达蒙的简朴、优雅、严谨的学院派气息。今天,我将从创作背景、叙事节奏、人物逻辑等几个方面,来深度解读这样一部有着独特的学院派审美的作品。

《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油画般的电影画面


01 创作背景:来自象牙塔里的阳光气息

《心灵捕手》是电影在内地的影片名,而在香港则被翻译成《骄阳似我》。《心灵捕手》这个名称的确更贴近电影内容,但我个人觉得《骄阳似我》更符合马特·达蒙的创作意图,两者之间有着精神意象上的一脉相承,灿烂美好,意气青春。

马特·达蒙曾经就读于哈佛,在麻省理工学院附近长大,他曾经在MIT的毕业典礼上深情地表示:自己是在MIT光环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

这种氛围里成长起来的马特·达蒙有着天然的书卷气和浓郁的自我意识,他的审美是简洁而博大的,他对学院里独有的学术氛围和青春气息有着非常敏感的理解。马特·达蒙常常回忆自己小时候在MIT的走廊上,看到两边墙壁上布满了黑板,而这里的学子们随时都能停下来进行演算和记录。

《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威尔解答走廊黑板上的数学题

马特·达蒙不可避免地将他的这种记忆镶嵌到了电影之中。电影开头不久,就是天才少年威尔站在麻省理工的走廊上,在黑板上陶醉地演算着数学题,安静地沉醉于自己的世界。头顶上是并不十分明亮的灯光,走廊深邃而且安静,一眼望不到头,威尔的天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释放。

即使常常跟人打架、说脏话,即使故意把给他做心里辅导的心理专家气走……有着这么多荒唐行为的威尔,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在这样的短暂时刻里,仍然让观众感受到了他的内心的纯净。威尔脚踩泥泞,但阻止不了他内心深处渴望着星辰大海,不然他也不会被尚恩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到哪里都能做工友,为何挑中一流的科技学府,偷偷地解算世上只有两个人会的方程式?我看不到其中的荣耀。

马特·达蒙则把对自己成长期有着深刻影响的象牙塔情怀赋予了威尔,赋予了波士顿,也赋予了整部电影。他让威尔骨子里充斥着对“更进一步”的向往和散发着夺目光芒,能够照亮他人的青春气息;他让波士顿在影片里面深情而美好,电影中很多绿树成荫、夕阳铺洒的镜头都被马特·达蒙誉为“属于我和波士顿的私人时间”;他用这种情怀让影片充满着年轻一代的成长力量,也饱含着尚恩和蓝勃那一代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探寻。

《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尚恩和威尔的经典谈话


02 叙事节奏:教科书般的工整严谨

那个时代的美国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剧情上的精雕细琢,它们都在致力于“讲好一个故事”,而讲好一个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剧情。作为奥斯卡最佳编剧、剧情类最佳影片的《心灵捕手》更是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叫教科书般的叙事节奏。

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情绪的铺陈、矛盾的核心、舒缓的收尾。

首先是情绪的铺陈。影片用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对这个故事进行开篇,甚至刚开始我还以为蓝勃教授会是威尔的“摆渡人”,却原来他只是个“引渡人”。开篇的节奏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并不湍急,也绝不拖沓。在这个时间段里展示了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心理动因和矛盾的诱因,甚至还能见缝插针地对威尔的生活状态进行非常生活化地刻画,给整部影片定下了基调。

《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蓝勃教授想找到解答题目的人

其次是矛盾的核心。心理专家尚恩和威尔的心理治疗的过程是影片的核心所在,这个核心是通过尚恩和威尔的8次谈话来实现的。在这8次谈话当中,又有属于这个核心结构的节奏。前面两次是触动。在第一次见面时候,威尔因为一如既往地玩世不恭,被尚恩狠狠地卡住脖子,以及第二次在公园里,尚恩说出那段经典的促膝会谈: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政治抱负、他和教皇,对吗?但你不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你从没站在那儿观赏过美丽的天花板,而我看过……”

这两次谈话敲响了威尔的内心世界,让他开始有了对自己进行反思的初步意愿。

在接下来的第三到第六次会谈,尚恩逐步跟威尔之间建立了信任,威尔开始把自己的世界跟尚恩分享,尚恩也平等地把自己的内心袒露在威尔面前,通过争执、愤怒、抵触,威尔和尚恩彻底建立起了亦师亦友亦父亦兄的关系,这是为后面的爆发做好延展。

《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威尔和尚恩的8次谈话是电影的核心

第七次和第八次谈话,则是影片的最重要的爆发点,也是最富戏剧张力的部分。在尚恩的帮助下,威尔暴露了自己的脆弱,跟曾经的自己和解,也由此彻底摆脱了过去,迎来新的人生。

最后是舒缓的收尾。在将观众的情绪推向定点之后,影片节奏开始舒缓,将观众从激烈带向温情。好友查克的激励,给予了威尔重新启程的动力,他最终伴随着悠扬的音乐,驰骋在了追寻自己崭新人生的道路上。

说《心灵捕手》有着教科书般的叙事结节奏,并不是指影片在节奏上有多么富有创意。恰恰相反,它结构简单,既没有什么倒叙、插叙,也没有其他什么特别奇妙之处,但是影片却能将这种简单运用得恰如其分,张弛有度。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地把握着者观众的情绪,没有浮于表面的滥情,也没有故作高深的乏味,像一部能拨动人心弦的乐器,让观众沉浸于其中朴素而细腻的美好情感。

《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威尔最终卸下防备


03 人物逻辑:交织而生的人物关系网

电影要讲好一个故事,就一定要有好的情节构架;而完整的情结构架,则离不开合理的人物逻辑关系。正是因为人物之间的关系互为因果,互相推动,互相成就,才构成了电影严密的剧情发展。

《心灵捕手》里的人物关系,严格地做到了这一点。这部电影是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共同创作的,而他俩本身又是演员,因此剧本完全是从演员的本位主义出发,以演员的情绪发展为轴心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蓝勃教授给威尔介绍尚恩这里,有一个隐藏的细节:既然蓝勃教授了解尚恩的能力,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请他?而是要在多次请别的心里专家无果之后,才不甘心地决定去找尚恩?从这个细节,其实就是给后面做了铺垫:因为蓝勃和威尔的价值观分歧很大,他从一开始就担忧尚恩在价值观上对威尔的影响,这是构成蓝勃和尚恩的矛盾核心之所在。

《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蓝勃和尚恩存在不同的价值观

尚恩和威尔之间,可以说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与其说是尚恩在给威尔做心理治疗,倒不如说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碰撞。一方面,威尔在尚恩的帮助下渐渐消除内心的隔阂,面对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尚恩也在与威尔的交往中,意识到了一直以来自己内心的封闭,他也在威尔的触动下,决定主动走出去,寻找自己的春天。

而另一条威尔与女友史凯兰的感情线,又与威尔与尚恩这条线紧密相连。可以这么说,威尔与尚恩的每一次谈话,都推动着威尔与史凯兰的感情发展,威尔把在尚恩那里得到的感悟和启示,转身在史凯兰这里进行实践。

就这样,看似毫不搭界的三组人物关系就这样被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通过这些人物之间产生的普遍适应的价值观,一步步激发观众的伤感、喜悦、沉默、豁达,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紧密交织的人物关系网

而所有的这一切,同样离不开马特·达蒙的审美要求。据说,马特·达蒙的这个剧本修改了5、6年,他是典型地以戏剧冲突创造剧本。他会首先去实地寻找一些场景,去现场感受、排戏,再将这些实地感受融合到剧本创作当中去。可以说,马特·达蒙对戏剧的要求是工整而细致的,他崇尚这种强大的逻辑感,一如电影里天才威尔演算的数学题,层层推进,严丝合缝。

04 结语

《心灵捕手》能收获这么多奖项,除了影片触动了大众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影片迎合了美国当时的主流价值观。90年代的美国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讲求奋斗、拼搏,追求个人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生长于社会底层的威尔不甘平凡、在众人的鼓励下实现更高阶的人生价值,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完美体现。

《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一如骄阳,追逐我心

马特·达蒙这个出身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对于这种价值观也有着深刻的感受和推崇,是美国主流社会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也极大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正如导演格斯·范·桑所说:“我从来没有拍过如此正统的电影。”是的,这就是符合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的作品,不是天马行空、惊天鬼才,也没有什么逆势而为、价值挑战,而是正统、严谨、精致。但是,要知道,能将一个正统的故事讲得让人毫不厌烦,才是真正功力所在,是最恰到好处“灿烂若光,温润如玉”。

不过,影片的最后,威尔并没有一如蓝勃教授所期待的那样,过上人人羡慕的精英生活,而是义无反顾地独自开车驰骋在高速公路上,去追逐他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一如骄阳,追逐我心”,或许,这也是“好学生”马特·达蒙最后的叛逆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