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文化傳入與發展:一念成佛,你念成魔

絲路悠悠,駝鈴陣陣,漫天黃土,經筒轉動。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大乘佛教經典。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佛經》經典……公元前6~5世紀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創立佛教。從印度到中國,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後,與本土儒教、道教一同貫穿中華上下幾千年歷史,影響至今。

有關於佛教,細究其實不同朝代,演變及傳播方式亦有所不同,對於當時社會的影響也不同。在不斷的演化與延續,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模樣,佛教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深遠,甚至成為不少人心中的信仰。

中國佛教文化傳入與發展:一念成佛,你念成魔

一、從佛教的傳入說起

對於佛教的傳入,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一,佛陀去世後,佛教雖劃分出不少部派,但在印度及周邊。相傳這條傳播路線分向南北向東流傳入。南線經由斯里蘭卡及東南亞等地傳入我國雲南境地,而後經海路從廣州傳入。

到南北朝時期,達摩祖師從印度來中國,將佛教從廣州登陸,然後到金陵(今江蘇南京)面見梁武帝,後一直北上至洛陽到少室山面壁。而北線則是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這便衍生出說法二。

根據史料記載,相傳東漢明帝一天夜裡夢見了一位渾身發出金光的人。醒後感到驚異,於是詢問大臣,有人說這是西方佛陀。漢明帝聽罷派遣使者到西域去求取佛像和佛經,並迎請了一位西域高僧到當時的首都洛陽(公元64—67年間),白馬寺便是有史以來第一座由官方修辦的寺院,《四十二章經》亦是在這裡翻譯的。

這個版本是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大量史料亦記載佛教是在西漢末年傳入,首引皇帝便是漢明帝。而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被劃分為是佛教傳入的初期,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則被劃為佛教傳入前期,到了隋唐時期已經是佛教傳入的後期,到了五代以後佛教已經到了傳入的末期。

中國佛教文化傳入與發展:一念成佛,你念成魔

佛教東傳路線圖

三、佛教的發展歷程

在佛教發展的四個階段中,相對應地同樣經歷了這樣四個階段,分別是:發皇期(可理解為初識、初遇)、開展期、成熟期和守成期。在這漫長的四個階段,佛教正一點點地征服這中國,並不斷地被本土化。

(1)漢代佛教

歷史上第一個信奉佛教地貴族便是楚王劉英。在漢代佛教的僧人,結尾西土人士,他們並不像後期的僧人一般吃齋守佛禮,因無統一制度,所以當時的僧人也會食酒肉,蓄妻子。史料記載,東漢桓帝劉志則是第一個信奉佛教的皇帝。因上層貴族的支持,佛教在中國得到迅速傳播。

按前期漢代政府規定,一般不允許當朝百姓出家。所以出家僧徒多為無統一姓氏者,或跟隨師姓,又或是保留俗家姓名。到了漢末靈帝時期,才有了第一位出家的中國僧人——嚴佛調。當然,在這點上也具有一點爭議,有人認為,公元3世紀也就是三國時期朱士行才是出家比丘的第一人,因此依法受戒。

中國佛教文化傳入與發展:一念成佛,你念成魔

楚王劉英

(2)南北朝佛教

佛教發展到了南北朝時期已是興盛,它與政治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衝突、排斥也日益增多,僧官制度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從人口流動方面看,入華的外族僧人和習性球閥的中國僧人交往越來越多。在南北朝時期,佛經翻譯也是最多的,並形成了多種佛教師說。這一時期的發展為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宗派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但從這一時期地域劃分去分析南北朝文化,會發現,南方和北方的統治者對於佛教的態度形式是不同的。如:南朝統治者成績的是東晉時期佛教傳統,重視佛教義學的傳統,在佛教理論上多有貢獻。相對來說,北朝偏重的是修建寺道塔及尊重神異

只是,北朝佛教道教勢力都非常強大,所以縱觀這一段歷史,會發現佛教呈現大起大落的趨勢。如:北魏文成帝在太武帝滅佛之後,為振興佛教,曾用二十五萬斤赤金打造了五座丈六的立佛像,又在都城平城(今大同)西面開鑿石窟,既著名的雲岡石窟。不管從根本還是其他都大大強化了佛教的經濟實力。

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西征到達長安,發現佛寺內藏有大量兵器、財物和婦女等。於是聽從司徒崔浩提議,詔令魏境悉坑沙門,毀滅佛經、佛像,部分僧人被戮,寺宇建築多被毀壞。在太武帝死後,文成帝繼位,下詔恢復佛法,這才使得佛教得以迅速恢復。

中國佛教文化傳入與發展:一念成佛,你念成魔

(3)隋唐佛教

隋代的統一結束了將近300年戰亂分裂局面,這一時期的佛教得到了空前繁榮的機會,也是這一時期,中國成為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之所以佛教能在這一時期能得到空前的發展,離不開隋朝兩代皇帝。

隋文帝楊堅因出生在院內,所以很早就信奉佛教。稱帝后,一度有意要復興佛教。他在位時鼓勵出家,僧尼數量大增,還曾三次下詔大量行漸舍利塔。隋文帝與隋煬帝皆是佛門弟子,還請名僧授其號“菩薩戒”。當時的隋煬帝與智覬法師關係最為密切,每逢智覬有新的著作,首先必是呈給隋煬帝閱讀。

另一方面,創立於隋代的佛教宗派分有三大派,分別是天台宗、三論宗和被視為異端的三階教。

天台宗,創始人實則是智覬法師,該宗先驅者則是被氣得禪師慧文及其弟子慧思,後來慧思來到南方,融合南北佛學雪峰,首次倡議“教禪並重”

“定慧雙開”。著名的《法華玄義》、《摩訶止觀》與《法華文句》合稱為“天台三大部”

三論宗,以鳩摩羅什和僧肇為先祖,商城印度大成中觀學說。進入隋代以後,吉藏將南北朝的三輪學整理發展成為“三論宗”。在隋平定百越後在嘉祥寺宣講三論,並被後人稱為“嘉祥大師”。吉藏弟子眾多,其弟子慧觀本是高麗僧,他將三論宗傳入日本,成為三論宗在日本的祖師。

佛教發展到了唐代,在對儒、道、釋三教關係的處理上,唐王朝態度以儒為主體,調和並利用三教的政策。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因統治者與政治所需,不同時期對三教各有側重。在唐初,佛道競爭較為激烈。武則天時又推行“舉佛抑道”,唐玄宗時則崇奉密教(密教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開元宗、秘密乘。),再到後來唐武宗滅佛。

唐朝的佛教作為真正信仰的很少,出於政治考慮,佛教只是作為正統入學之外的輔助手段加以利用。

中國佛教文化傳入與發展:一念成佛,你念成魔

鳩摩羅什劇照

三、佛教的代表人物

在佛教傳入中國到發展繁榮直至本土化的過程中,佛教出現了不少具有代表及影響性的人物,如:玄奘、鑑真,以及後來藏傳佛教形成演變中的宗喀巴等人

《西遊記》西天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唐三藏及孫悟空等四人奉大唐皇帝之命前往天竺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後取得真經。這一故事的原型便是當年著名的玄奘法師。玄奘,十三歲時隨兄長出家,因其傑出的記憶與理解能力被視為沙門俊傑。因關於佛性論的說法不一,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西行求法。玄奘取經回到長安後,歷時19年共翻譯出佛典75部,1335卷。他還根據其所學,創立了中國唯識宗,並在後來傳到了朝鮮和日本。

在玄奘之後還有另一位人物——鑑真。唐朝對外貿易發達。史料記載,742年,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到達揚州,懇請鑑真到日本傳授“真正的”佛教,為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默然無應”,唯有鑑真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決意東渡。這次東渡隨行人數24人,其中僧人佔17人。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此時,普照也於餘姚趕來,11月21日,鑑真所乘舟與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餘兩舟一舟觸礁,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中國佛教文化傳入與發展:一念成佛,你念成魔

玄奘劇照

四、佛教對後世影響

佛教在這漫長的發展中,逐漸被中國本土所接受,並不斷中國化。它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更是與政治、社會有密切相關的聯繫。上至聯繫統治階層,下至深入平民百姓生活。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與其他任何宗教無異,都是人類在不斷髮展中所形成的,一種對追求解脫出世的思想。信徒信仰佛教,其最終目的都是成佛,追求死後美好的極樂世界。而佛教所圍繞的核心問題便是“人能否成佛”以及“人該怎樣成佛”

佛教,對於後世影響深遠持久,早已根植於多數人心中,成為一種信仰,在浮躁繁華的紅塵中尋覓一絲虔誠。

結語

藏民的朝拜,修行者的沐浴齋戒,揚善立德,祈求平平安安風調雨順,人類心中對美好與完美世界的追求,讓信仰得以延續。佛語有云: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放不下

。短短一句話,道盡了人的一生酸甜苦辣。


參考文獻:

· 《中國佛教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