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平: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幫助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搬走“融資的冰山”?

近一時期,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經營發展中遇到了不少資金方面的困難。據工信部統計顯示,我國33%的中型企業、38.8%的小型企業和40.7%的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中美貿易戰和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後續影響,也有我國經濟加快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產生的內在壓力,還有現行金融體制不完善等問題。

欲搬走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融資的冰山”,光靠政府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的特殊政策扶持,僅能滿足於解決短期的問題,不能靠“運動式”來降低融資的門檻,而應著眼於如何推動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創新高質量的發展,而大力發展消費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包括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來助力於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進一步擴大國內、外市場空間、實現全面綠色發展、加快技術創新、提高融資可行性,盡力滿足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多元化發展的金融業務需求。筆者認為當前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要積極的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擴大市場空間

近年來,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升,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提高到78.5%。這為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同時,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觀念轉變等也會倒逼企業改善供給側、實現轉型發展,助推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發揮好居民的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和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作用,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發展居民的消費金融,用金融這一活水來化解供需的矛盾,把居民遠期的購買力轉化為即期購買力,把潛在消費者轉化為現實消費者,打破消費市場的時間、空間壁壘,進一步擴大市場供求的空間。

具體而言:一是通過金融機構自建的平臺或與電商合作建設的平臺,充分挖掘消費者個性化、定製化消費金融需求,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與消費品供給深度融合;二是運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發展一些服務門檻更低、更便捷的智能信貸、“白菜金融”,持續擴大數據來源和使用維度,深度發現客戶需求規律,努力實現精準營銷、精準服務、精準管理;三是建立涵蓋動態分析、外部評估、專家決策、智能演算在內的風險識別預警體系,加強對商業銀行貸前、貸中、貸後道德風險、技術風險、合規風險、崗位風險的全流程控制,以及審計監督,建立覆蓋貸款回收、資產轉讓、貸款追償的不良資產全鏈條處置機制。

二要適當的引導發展綠色金融,推動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綠色發展之路

綠色產業的興起為地方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生物資源優勢,發展綠色高效經濟,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機遇與可能。發展綠色產業是建設綠色金融的主題,是全國城鄉實現突破轉型發展的著力點。如何更快地發展綠色產業,金融如何緊扣當地經濟發展的脈搏,更好地支持當地經濟發展,是當前亟需探索的一個問題。

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現實背景下,企業必須增加環保投入以降低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在這種條件下,眾多企業能夠實現轉型升級,也有部分中小微企業因自身的原因不得不退出市場。這既是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在微觀市場層面的表現,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下市場自然出清的結果。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應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在綠色發展中尋找商機、提高發展質量與效益。

推動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實現綠色發展,金融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力:一是加強綠色融資服務。融資渠道不暢是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實現綠色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應完善綠色信貸體系,拓寬綠色項目融資的渠道,豐富綠色金融產品,著力破解資產抵押、產品設計、風險控制等關鍵環節的梗阻問題;充分發揮金融系統在信息發現和資源優化配置方面的優勢,引導各方面資金流向綠色產業,當好社會資本和綠色產業之間的橋樑。

二是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最大短板是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還不健全。應積極推進綠色金融標準化工程,加強綠色金融企業標準、行業標準、信用評級標準建設,細化完善實施手段和配套措施,健全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建立環境和社會風險評估系統,優化工作流程,根據綠色發展要求改善金融產品和服務。

三要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支持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實現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已經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但也要看到,很多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意識還不強,對科技創新的投入較少,面臨轉型升級困難。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樹立科技創新意識、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如互聯網金融來到中國,短短數年時間,已經呈現井噴式發展,而其強大的金融槓桿作用,也得到了決策層的肯定。在2019年的兩會上,“互聯網+”的提出,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企業互聯網化的進度。互聯網金融作為我國傳統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具有成本低、渠道廣、普及率高的特點,為改善中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發揮重要作用。

由於一些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自身風險防控、公司治理、人才儲備較為薄弱,在當前較為複雜嚴峻的經濟金融形勢下,推進科技創新的難度很大,這就迫切需要金融及時介入、提供支持。

一是建立健全風險投資體系。相較於傳統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投資在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發展上具有先天優勢。應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積極發展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天使投資等,鼓勵其深度參與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同時,努力為風險投資機構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鼓勵其增加可用資金規模、拓寬中長期資金來源,提高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金融服務的能力。

二是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針對一些中小型民營科技創新企業抵押擔保不足等問題,創新知識產權質押等融資模式,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功能,為民營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信用增進服務。

三是發揮好科創板融資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提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易運作,效果明顯。這又為民營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提供了新的平臺。結合我國科技創新企業的特徵不斷優化設計科創板,在盈利狀況、股權結構等方面作出差別化安排,以增強其包容性和適應性。

四要穩步發展普惠金融,提高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可得性

我國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民營經濟中,有很多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它們具有帶動就業、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等重要功能,在為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等困難群體提供就業機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理應得到更多幫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了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任務。而金融致力服務於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就應堅守普惠金融的情懷,拓展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打造廣覆蓋、多層次、高效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提高包括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內的民營經濟的融資可得性。

一是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改進信貸流程和信用評價模型,提高中小微企業貸款發放效率。

二是加快中小型金融機構改革發展。國際經驗表明,地方中小型金融機構在服務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方面更有優勢。應在宏觀審慎政策、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等方面,加大對中小型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支持其建立普惠金融發展機制,切實發揮其在信息蒐集、個性化服務等方面的比較優勢。

三是建立差別化監管和內部激勵機制。一般而言,金融機構在提供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時,會面臨風險與成本較高等問題。政府可以通過安排專項激勵費用、績效考核傾斜等方式,對發展普惠金融的金融機構予以激勵。同時,不斷完善商業銀行監管制度,提高普惠金融不良貸款容忍度,不斷優化商業銀行授信盡職免責辦法,讓商業銀行基層信貸人員放下思想包袱,形成願貸、敢貸、不壓貸的良好金融氛圍和環境。深化農村普惠金融發展。

四是加大對農村地區金融機具的布放和互聯網金融推廣,暢通線上線下聯動服務渠道。依託網點下沉、渠道廣泛的優勢,在普惠金融服務渠道全覆蓋、消滅空白村的基礎上,進一步走村入戶、延伸服務,加大對普惠金融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貧困戶、三農實體等鄉村振興精確開展。

(作者系陝西省改革發展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中小企業專家顧問團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