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煉字",還敢叫大詩人?俗詩與千古名篇,往往只差1個字

一字師"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相傳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人稱"鄭鷓鴣"。

他有一個和尚朋友名叫齊已,也很喜歡寫詩著文。有一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一首《早梅》去請教鄭谷。

當鄭谷看到詩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兩句,總覺得哪裡不妥。經過仔細琢磨、反覆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後把"數枝"改為了"一枝"。

齊已聽了以後驚歎於鄭谷的匠心獨運,當時寫詩作文的人,也都很佩服鄭谷。只改換了一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於是"人以鄭谷為一字師"。

不懂

詩詞是要抒寫詩人的真性情,準確地傳達出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的。但審美感受是千差萬別的,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同一位詩人的感覺也可能不同。

古詩詞的語言高度凝練,簡簡單單的詩句中便能蘊含無限意味。因此,文人們為了表現自己獨特的個性,傳達自己獨特的體驗,就必須要對語言反覆推敲和錘鍊。

用字不同,意蘊會有巨大的變化。

古人作詩文特別重視"煉字", 劉勰《文心雕龍》說 :

" 篇之彪炳, 章無疵也;章之明靡, 句無玷也;句之清英, 子不妄也 。"

宋人強幼安《唐子西文錄》也說:

" 詩在與人商論, 深求其疵而去之, 等閒一字放過則不可。"

" 作詩自有穩當字, 第思之未到耳。"

所以, 字不可亂用, 用字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詩文的優劣。

不懂

許多大詩人都非常重視對"字"的斟酌。比如,唐代詩人盧延讓在寫詩時常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心酸苦楚,杜甫更是持"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態度。

比如杜甫的名篇《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淚,恨別鳥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其中的"濺"和"驚"兩個字,包含了詩人無限的情感,即使用一篇文章也難以"訴盡衷腸",杜甫卻將其精練為兩個字。

初讀這句詩,可能只會覺得頗有文采。但是隻有細細品讀,才能進一步體會到深藏在詩人心底的無奈與愁緒:

當時國家正處於危難之際,而自身又是仕途不順,一路貶謫。也正是對國家、對自身所產生的無限感慨,讓杜甫在創作時給予了每個字以豐富的韻味。

不懂

在陶淵明《飲酒》一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一個"見"字,常常被後代文學家所讚頌。

如果將"見"字換成"望"字,那詩人就由無意識的發現美景,轉變成有意識的、有準備的見到了。

"見" 字能夠更加具象化,表達出人於自然中,與自然處於平等的地位,見南山而悠然。詩人與景是一種高度交融的關係,更能凸顯出景、情的自然與和諧。

周密的《高陽臺·寄越中諸友》中,"夢魂欲渡蒼茫去,怕夢輕還被愁遙"一句 ,以一個"輕"字描摹夢魂,讓夢的形態更加具象。

雖然"輕",但已經有了重量的觸覺,更讓人在讀詩的過程中有了通感之妙。

不懂

又如王昌齡《閨怨》這首詩中,"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所描繪的是少婦在仔細地裝扮自己後,心情愉快地登上翠樓想要欣賞春日美景。

但接下來",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中的一個"忽"字,又突出了闖入眼前的柳色,進而寫出了少婦心情的轉換。

之後這個少婦由此景想起了自己的丈夫,一陣傷感湧上心頭。觀此詩者,這一"忽"字也會使人久久思考,不能忘懷。

不懂

從字詞的海洋裡挑選出最準確、最鮮明、最具個性的詞語來對詩詞意境進行描摹或情感抒發,對文人來說,是一件趣事,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正是由於古時文人墨客對於"煉字"的追求,如今才能有浩如煙海的經典名篇傳世,這對於後世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杜甫與賈島煉字藝術比較談》

《藉助"煉字"感悟古詩之美》

讀者們,關於"煉字",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