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無物”的心和“心即理”的心是不是一回事?

梁立人書評


題主好!在王陽明《傳習錄》的這兩句裡,當然兩個“心”字所指為一,是毋庸置疑的。但若放在儒學其他體系和道佛兩家體系中,則未必。話題太大,閒聊幾個看問題的思路,供參考。\r

【1、兩句的異同】\r

在王“心學”的哲學層面講,兩句的區別主要在八點:(1)“心即理”是本體論;“心外無物”是方法論。(2)“心即理”是說“有”論,“心外無物”是說“無”論。(3)“心即理”是“形而上論”,“心外無物”是“形而下論”。(4)“心即理”是本性論,“心外無物”是本用論。(5)“心即理”是道論,“心外無物”是德論。(6)“心即理”是主觀論,“心外無物”是客觀論。(7)“心即理”是統一論,“心外無物”是無二論。(8)“心即理”是本源論,“心外無物”是無源論。兩句的相同主要在五點:(1)都是“心論”的組成部分。(2)都在總說萬物的歸元機理。(3)是同義的兩種表述。(4)都是超越“物我”的新視角。(5)都在重塑宋代理學的核心概念。\r

【2、“心學”的思想源頭和繼承性】\r

精通道佛兩家思想的人都能看出,王學說的本質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調和論,方向是“嫁接道佛,重新定義儒家”,目的是統一儒家所有歷史流派。如此結論的依據很多,隨便舉五個:(1)自晉唐時代後,佛家思想在中國紮根,深重影響了社會各階層的人文基脈,為傳統研究儒道注入了新活力,尤其禪宗“般若心思想”更是閃耀著超越本土兩家的智慧光芒,也折服了宋明兩代社會的上層知識分子。於是,吸取佛家精華,發展儒道聖教,成為文化創新潮流,自然就使“佛家心論”成為王學說的直接來源。(2)儒家原始孔孟思想的哲學高度不夠,偏重在方法論層面確立,缺乏本體論層面的堅實基礎,不能滿足國家、時代和思想建設的統御需要。於是從漢代開始,有大批文人前赴後繼地探索和發揚,以彌補這個缺陷,最終在宋代達到高峰,提出“理學主張”;到了明代,再將此論進一步補充論證,並最終完成了延續上千年的儒家哲學體系建設。從王學說的大量儒學闡發語中,能明顯看到這個順應時代的特色。(3)王思想的論述方式帶有道家的哲學特徵,如“心即理”與“道即物”相似,“心外無物”與“道外無德”相似,“良知”與“道德”近似,“知行合一”與“無有為一”近似等等。(4)孔孟的人性論思想不能完美解釋“萬物的起源性和存在的合理性”等問題,不能為統治階級提供更高的法統論據。為彌補這個統治缺憾,王陽明借用道佛思想,重解了四書五經所代表的傳統儒家主要教理,將濟世內容推向新高度,以滿足時代需要。從王學說的入世內容上,能看到這個突出特徵。(5)借佛家之“心”立論,以“心論”解釋儒家的“人性與善惡”和解釋道家的“道德與有無”,是王學說始終不變的內在邏輯。從《傳習錄》的行文能發現,整個風格都是模彷彿家般若經典;用一個“心”字替代儒道傳統思想的所有理念,是王不變的“統一三家”的刻意追求。\r

【3、“心學”的立論缺陷】\r

不通道佛思想的人,常迷惑在王學說的似是而非中,不能察覺暗藏之弊。若以佛家般若思想為準,能鑑照王“心學”的三個明顯錯誤:(1)佛家的“心”是多義詞,且有真假、幻實的區別,而王不懂這個常識,所立論的“心”恰是佛家批判的那個“妄心”,也叫“識”,故王的所有主張只是看起來很好,如夢話泡影,卻永無實證的可能。(2)佛家的“真心之用”叫般若,不可思、不可說、不可寫和不可描述,而王不懂這個常識,試圖以“思、字、言”去表達“心”,全走入了佛家批判的虛妄,不論講什麼,都非真實,如盲人說日,故其主張是佛家常說的外道之誤。(3)佛家的“真心”是眾生的本能和萬物的本性,只是被天生的“無明”所覆蓋,只要轉念頓悟,剎那就可以恢復,是不用修的,與“知行”沒有關係。王不懂這個常識,以為是漸修而證、緩慢而得、積累而明,卻掉入佛家所戒的“無明”深坑,如南轅北轍,毫無察覺。可見,王立論的全部錯誤源自沒有實修“儒道佛”三家的教義,還在以妄想攀緣所謂的“心”,皆成戲論空談。\r

【4、“心學”的方法謬誤】\r

同理,以佛家般若思想為準,能發現王“四句教”之誤:(1)“無善無噁心之體”。顯然,王認為“中性”是心,這是受道家思想影響而下的結論。其實,“真心”非一切,與“中性”無關。可見,王不懂“心與一切無關”、與“非善非惡”無關、與“無”無關。(2)“有善有惡意之動”。顯然,王認為“心動為意”。其實,“心與意”絕對不同,不可同言。可見,王不懂“心與意”的區別。(3)“知善知惡是良知”。顯然,王認為“心能生善惡”,且以“良知”替代了道家的“德”。其實,“心不生一切”,因為“心即一切”,彼此沒從屬關係。可見,王不懂“心”,也不懂“善惡與良知”的關係。(4)“為善去惡是格物”。顯然,王認為“心有迷誤,人需修心,稱之格物”。其實,“心無所謂迷誤,是人的能力有迷誤;心也無所謂修否,更與格物無關”。可見,王不懂“心、善惡、物”的真實關係。\r

若再深究下去,必能推理出三個自相矛盾:(1)“心”既然有“體”,且能被認知,說明“心是相對的,不是唯一的”,則“心”落在矛盾中,不是非善非惡的中性。(2)“心”既然有動為“意”,說明“心”還在動靜的矛盾中,怎可能是“中性”的?(3)若“良知、格物”都是心的能力,那麼誰在“良知和格物”?“心”若能自視,則“心”就不唯一;“心”若不能自視,“良知和格物”又從哪裡生出?故說“心在起良知和格物”的作用,是不可能的。\r

【5、“心學”對原始儒家思想的背叛】\r

對比王論和孔孟論,能發現王實質篡改了傳統儒家思想的立論根基,將儒教理念搞成“四不像”了,隨便舉三個例子:(1)傳統儒家一開始就提倡入世,象孔孟即便提出“人性論”主張,也要賦予實義,始終在避免虛義。而王反其道而行之,將四書五經裡本來是同義且有具體所指的“心和性”,全賦予抽象的虛義,如“心即物、心即理”,變成抽象縹緲之說,導致儒家思想的虛無化。(2)傳統儒家將“明德”作為人性的基礎,將“至善”作為修身成聖的終點。而王反其道而行之,以“心”代替“明德”,也就是“無明無德”;以“無善無惡”代替“至善”,也就是“非善非惡”,造成儒家教理的矛盾化。(3)傳統儒家將“反省人性”作為成聖的入門,人若知性,自然就知行了;人若不知性,也就自然不知行,故沒有什麼“知行不一”的問題。而王反其道而行之,認為“良知”是心的本能,先要內悟這個“良知”,再以之校正所行,使“知行合一”,事實上是把“知和行”作為分離的兩件事看待,導致儒家觀念的對立化。類似經不起推敲的謬誤還有很多,不再贅述。從王之後的歷史看,儒家思想從此斷流,再無發展,至今停止不前,顯然有被“心學”誤導向衰敗的重大嫌疑。因此,佛教人對王的“心學”多持批判態度,認為他這套理論非儒家、非道家,更非佛家,說“王是儒家的歷史罪人”,並不為過。\r

總之,王陽明對儒家思想的歷史改造有積極的時代新意,但這種“嫁接道佛、統一三家”的嘗試是失敗的,不值得提倡。王“心學”的歷史侷限性最終所起的作用,看來就是終結了儒家流傳千年的根本,使中國傳統文化付出的代價過於沉重。若不精通“儒道佛”三家的教義,普通人很難識別“心學”背後的真相。


本然堂講席




“心外無物”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原文是這樣寫的:“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雲:‘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傳習錄》)

意思是說,當你未見到那朵花時,在你心中那朵花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見到那朵花時,那朵花的美麗才會瞭然於心。所以說,這朵花並不在你的心外,這就是所謂的“心外無物”。



《傳習錄》中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傳習錄》中還有一段話:“先生(王陽明)曰:‘爾看這個天地中間,什麼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麼叫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間隔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

也就是說,在王陽明看來,宇宙是一個精神的整體,心之靈明與天地鬼神萬物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心即宇宙之本體、世界之本原,心是宇宙的立法者,如果沒有心,也就沒有物,所以“心即理”“心外無物”。



這一主張,使得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分道揚鑣,因為在理學家看來,實在有兩個世界,一個是抽象的世界(理),一個是具體的世界(物);而在心學家看來,實在只有一個世界,它就是心(宇宙之本體)。

所以,天下無心外之事、無心外之理,亦無心外之物。

在陽明心學體系中,“心即理”之“心”與“心外無物”之心,涵義是一致的。


紫天雲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明代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要想知道世界的原貌,必須得走出去探究,才能知道其因果內在的聯繫。心與物同在,心與物不能單獨存在。客觀事物沒有被心知覺,處於虛寂的狀態。

《心即理》是心學的重要命題,由宋代哲學家陸九淵提出,他認為宇宙間萬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把主觀(吾心)與客觀(宇宙)的關係,等同起來,是典型的唯心論。

從這裡面可以看出來,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和陸九淵的(心即理)本質上是不同的。

當然了關於(心即理)也存在不同的解讀,有興趣的條友可以找書去對照一下。


雙人魚42891187


心無外物之所謂心,主要是指人的主觀感知,也就是指一個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需求,對生活的慾念等。而心即理這句話,屬於一種哲學範疇,其核心是一種唯心主義思想,認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規律,只有通過主觀的感受和認知才是真實們存在,心就包含了整個世界,幾乎否定了那種認為客觀世界是不依照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唯物論。當然,對心即理的認識探求,理論界一直沒有停歇過,我這裡也僅是個人一點粗淺的認識,不足為訓。


飛鳥留痕2O16


“心外無物”與“心即理”其實是一回事。

心即理“此理”便是此事物,事也好物也罷都是此理在於心,所以心外無物。心如明鏡物來照應,倘若無心以照;何來事物。

對於事物而言,不過是心思通過:耳目口鼻四肢身體去感知外在一切,若無心思主宰像熟睡之人如何能得知有“事物”發生,都在昏睡心思收斂何來感知。所以心即理自然也就心外無一物了。


代用名


是一個心 但是表達的是兩個面,能找到這個心已經不是普通人了,格物 致知 誠意 還要先從格物做起,但是這些沒有人教看書會往死衚衕裡鑽的


初心加油站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一切法得成於忍1


心外無物和心即理?

皆是古人對侍事物,

所持一種聰明態度,

個人試給兩種看法:

堅前心要大無所為;

遇事希望隨機應變;

持後心應有主張理;

運籌帷幄才能有維。


李志勇LZY


心外無物說明什麼?是的我沒有了對於我來說一切不復存在,但對於別人來說一切仍然存在,心外有心,心中有物,仍然是可推出心外有物。人的識見本身就不圓滿何必在心物之間尋找通達?真理在心物外可培育心物,那才是生命的終極目標和歸宿。


陽光明貞


“心外無物”:自然界的萬物都能被人們感覺、感知,都能存在於人們的認識之中。

“心即理”事物發展的規律、規則和聯繫,是人們思維而總結出的。

一個是對外向認知,一個是對內因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