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的消費幻覺,可能只有他懂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和借貸變得越來越容易,這屆年輕人逐漸成為“花唄式青年”。從年中的6 18到雙十一,瘋搶優衣庫KAWS的聯名,排著長隊買喜茶,握著號等待網紅餐廳的一個座位,剁手網紅主播的彩妝產品,深夜刷著某寶帶來一種充實感,有人戲謔:那些白天在高檔咖啡廳的年輕人很可能晚上躲在小屋裡吃著一碗泡麵。

近乎所有的網絡平臺對準了我們各種消費需求,實現了精準的抓取和對接,尼爾森發佈的報告顯示86.6%的年輕人在使用信貸產品,近6成工作90後擁有實質性負債。借貸,消費和還款成為生活的主旋律,因為網貸和過度消費造成的損害和教訓更是比比皆是,耗費著並不多的工資和儲蓄,參與在這場精緻的盛宴中,久久迷戀之後的悵然若失,打開付費平臺,學習成功學和理財之道,躲進了價格不菲的付費自習室,這屆年輕人捲入消費的浪潮之中,自鍍了一層精美的面孔,可我們在現實中又是否能察覺到這些呢?

被稱為後現代主義大祭司的讓 鮑德里亞早已洞悉消費文化,他可能最懂這一屆年輕人的消費幻覺,今天我們要讀的書就是他的代表作品《消費社會》。鮑德里亞出生於法國中下層,這位知識的恐怖主義者曾說過“海灣戰爭從未發生過” 他致力於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象,在《消費社會》中,他說:“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

這屆年輕人的消費幻覺,可能只有他懂

@ 鮑德里亞 法國哲學家,現代社會思想大師,後現代理論家,知識的“恐怖主義者”

遊走在豐盛的商品中,我碰到了孤獨

在消費時代,我們和商品,我們和他人,商品和商品間,細如絲而又扯不斷。

我們和其他人的關係和交往當中,外在成為極其重要的評價指標。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不同品牌的服飾劃分出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影響著我們的社會交流。《穿普拉達的女王》當中,由安妮 海瑟薇飾演的女記者安迪穿上了漂亮的裙裝和Chanel之後,經典的換裝橋段依舊令今人羨慕;職場中的小白會不惜錢財,買下LV,GUCCI等,打扮成自己眼中的小資的樣子;夜晚的馬路上一輛豪車呼嘯而過,我們總會不經意間,想要去擁有和感嘆自己的生活。很多不經世事的年輕人往往會被外表和外在的東西所吸引,一則街頭實驗視頻中可以看到人們更願意和開著豪車,穿著價格不菲的人進行交流,但往往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往往是具有欺騙性的,當我們憑藉每個人身上的商品裝飾去判斷和選擇性接觸的時候,往往掉入了商品的陷阱,當代社會的我們信奉商品的外在價值而非實用價值,我們的購買意願往往建立在對其屬性的非實用判斷上。

這屆年輕人的消費幻覺,可能只有他懂

奢侈品


當我們努力找到一份工作,或者初入社會的時候,往往能夠看到更豐富的社會層次和群體,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個人都想要躋身於上層社會時,這種期待和想象伴隨著自己所處環境的負面影響而不斷累加,面對如此巨大的心理落差,消費就恰好是最容易的慰藉品。

當然,更為核心的是,大量的消費行為並沒有在根本上減緩這種階層的差距,反而限制了階層流動。

人與人變成商品屬性的關係,為了製造更多的商品,生產者掌握消費資源的人藉此提高收入和地位,勞動者卻收入甚微。於是,消費社會營造了新的社會圖景,卻無法消除貧富分化,甚至會在某種程度上加據它。

我們和商品的關係也因此變成一種雙向的關係,宛如商業談判一樣,商品滿足我們的慾望和自我認同,我們滿足物的購買能力和部分價值,本質上是我們和生產者的關係體現。在不斷的消費增加中,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對整個生產領域的方向和內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斷湧現出諸如內容付、顏值經濟,粉絲經濟,社交消費,懶人經濟等,極其適應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這難道不是一種兩全其美的事情嗎?

某種程度上,這對我們自身,對生產者,對整個社會都是有一定不利影響的。正如鮑德里亞認為的一樣,在大眾傳媒的交流中,我們獲得的不是現實,而是對現實所產生的眩暈,產生的是對符號的安全感,一旦這種安全感因為消費能力的不足而斷裂,就會產生負面影響,校園貸等各種陷阱,曾經看到過這樣一些新聞:大二女生買Iphone借校園貸,深陷高利貸的泥潭,8個月高利貸滾為23萬,著實讓人唏噓。

這屆年輕人的消費幻覺,可能只有他懂

iPhone手機


生產者既滿足我們能力範圍之內的商品,又同時滿足我們能力之外的購買慾望,金融平臺和機構宣傳和鼓吹超前消費,利用所謂的“再累,也不要委屈自己“的情感標語,收割了一大批追逐群體。

當我們再看商品的時候,會發現鮑德里亞的預測神乎其神,他說物是以全套的形式出現,是一種景觀價值,的確,每個廠商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體系,以全套和集體的樣貌呈現,蘋果的電子產品,是以Iphone,iPad,Apple Pencil,Apple watch以及AirPods為一體的,他們之間的功能是聯通的,對我們形成了消費暗示。


盡興於消費的社會中,我受到了裹挾

消費社會的背後是一套社會邏輯和消費理論。

一個有意思的網絡段子是:當你下班感到不開心的時候,就去刷淘寶。我們仔細去想,網絡平臺琳琅滿目的商品充斥在一個小小的手機中,給我們造成了一種舒適的購物想象,不同的商品類型,看似廉價和心動的廣告,聚集在一起的美輪美奐的宣傳圖和視頻,身材突出的模特,無疑一層一層滿足了我們對商品的欲求。

阿里的數據發現,每月在0點至4點之間,打開淘寶、天貓超過4次以上的“深夜剁手黨”竟高達8000萬,人數相當於一個江蘇省。而凌晨1點成為他們逛貨、下單的高峰時間。深夜經濟逐漸成為一種新趨勢。我們會將自己負面的情緒和生活中的不滿意進行注意力轉移,尋求一種自我消解,消費無疑是最佳途徑,從表面上滿足了我們對自身認同的需求。

當你買到最新款的iphone pro的時候,是否會認為自己和用iPhone老機型的人相比,在自我身份的感受上靠前了一些?

答案是肯定的。這是商品帶給身份的改變,製造出了一種粉紅色的平等幻覺。本質上,社會財富的的分配不是絕對公平的,為了彌合這一點,福利制度的建立從另一層面緩解了可能產生的社會矛盾,因而處於社會分配下游的年輕人更加趨向於對上游的追逐,上游的人們擁有一套自己的符號體系,下游的年輕人所追逐的就是這一套符號體系。

那麼?當我買到Iphone 最新款,拿到上游的物之後,是否代表著平等?

答案是否定的。兩塊巨大的鴻溝展現在我們面前:一是美麗的假象,二是拉大的差距。很顯然,我們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才可能拿到一款別人輕而易舉就得到的限量包,我們所花的一切成本對等到別人,可能能得到呈倍數的限量包,所謂的“寧可在寶馬車裡哭,也不再自行車上笑”換成另一種表達是而“為了買一款限量,我吃了一個月的泡麵”。但往往上游者利用這些成本獲取了更為隱性的社會財富,這就是第二條鴻溝,不斷的消費拉大了我們之間的差異,並沒有因為物的累積,使得我們“感同身受”。

你可能會發問,現在的大部分青年不都是走佛系路線嘛?我們應該逐漸走向一個低慾望社會了吧!顯然不是!2019天貓雙112684億的成交額很明顯地顯示出來,沒有人甘願佛系,中國社會的慾望之井,起碼是年輕人的慾望之井,並沒有完全填滿!這也是真個中國社會當前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壓力狀態下不斷尋求新的突破口,當代年輕人也在經濟高度發展的母體社會中,尋求自己的一個又一個人生的方向。

這屆年輕人的消費幻覺,可能只有他懂

雙十一


需要看到的是,我們和生產者的身份並不對等,不是我們需要什麼,生產什麼。喬布斯說過:“有些人說,‘消費者想要什麼就給他們什麼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們的責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們將來想要什麼,並塑造他們的需求。”我們並不是自由的,承認消費者的自由和主權只是一個騙局。

沉浸在媒體的氛圍中,我模糊了真實

我們變得越來越依賴手機,離開手機一天,很多人估計會受不了,當代年輕人最大的欣慰可能就是你的手機電量是滿格的,且有免費的速度較高的Wi-Fi網絡。我們會把大量的休息時間,甚至工作時間投入到手機當中,大量的信息湧入腦中,我們是否變得聰明,我們是否獲得了更多的知識?


桑斯坦曾經提出“信息繭房”這個概念,意在說明隨著算法推薦和智能化時代的來臨,人們逐漸變得只關心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算法推薦將我們置身於一個自身營造的氛圍當中,每個人都處在自己的認知領地內,高喊著自己的觀點。這是一個“後真相”時代,從羅爾到孫笑川,甚至在政治領域,一切都變得撲朔迷離。


這屆年輕人的消費幻覺,可能只有他懂

繭房


與此同時,對於媒體的消費也得以變現了出來,我們十分樂於選擇媒體作為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當群體聚集的時候,難免媒體之間就會為了吸取用戶而發生自我的改變,每個人都逐漸媒介化和商品化。


除此,沉迷於虛擬的社交網絡是一種低成本的消費行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了自己的未微博小號和大號,用作不同的用處,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河南找到一個合適的傾訴對象,因此我們傾向於在虛擬的網絡上進行仿社會式的互動和交往。似乎在網絡上,大家才願意輸出自己的情緒。微博小號掌握了一個現代年輕人的一切秘密。


在這種介於虛擬和真實的來回奔波中,我們模糊了真實的社會和真實的自己。姜思達在《奇葩說》的辯論中,袒露自己在網上的網友給了自己很大的動力,但從來沒有見過面,他一度哽咽,這究竟是否屬於真實還是不真實?我們很難去判定,但不可爭的事實是:我們介於現實和虛擬之間,時而快樂,時而痛苦地活著。


在知乎有一個問題寫道:“網戀奔現失敗是種什麼體驗?”,一條高讚的回答是:“網戀始於三觀,終於外觀。現實始於外貌,終於三觀。”年輕人很容易被屏幕對面的人用各種形式的花言巧語所感動,而誤以為這就是現實和自己內心那個對的人,但實際上對方極有可能是情感操縱的高手,畢竟這是虛擬的,不需要任何高成本,也不需要任何責任去承擔。

有一條知乎的回答這樣寫道:“當你奔波於這四個角色之間,筋疲力竭,想以消費降級抵抗這個社會的漩渦時,你會發現,整個社會的態度已經讓你無法抽身。你不消費,周圍的人在消費,生產者們會渲染物品的等級制度,物品的貴賤反映了你的消費水平,你的消費水平反映了你的賺錢能力,而你的賺錢能力則反映了你的社會地位啊!你甘心做一個社會地位底下的人嗎?不甘心?消費吧!去買那些你本來不需要的東西來證明自己吧!很好,你的消費降級計劃失敗了,你再次被拉回了這個體系之中,無法逃脫。在返回的途中,你會發現無數個和你一樣的人,被這個循環所裹挾,同時,他們又將你牢牢包圍。”


在消費的眩暈中,很難有人保持高度的清醒,每個人都有凡夫俗子的一面,但也需要剋制自己的不理智的一面,生存成本的不斷加大需要我們認真而有負責的對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0儲蓄的青年藉著高額貸款,去盡情消費並不能對現實起到任何緩解作用,陷入自己的想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畢竟,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