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認為像黃金一樣保值,各方都在爭搶的藥物是什麼

我們在抗日諜戰劇中,常常能看到西藥“盤尼西林”的身影。比如劉小鋒出演的《盤尼西林1944》,就是圍繞日軍的兩箱盤尼西林展開的。游擊隊為了奪取這兩箱藥品,和日本特務鬥智鬥勇,以多人被捕犧牲的代價,最終成功將兩箱盤尼西林奪回,送到了我軍後方部隊。那麼,如此大動干戈,付出慘重代價換回的兩箱西藥“盤尼西林”,在當時究竟有多珍貴呢?

“盤尼西林”是抗生素藥物青黴素的英譯名。“青黴素”這個名字,是中國生物學家樊慶笙根據它的特徵起的中文名。青黴素在現在看來,只是非常普通的藥品,甚至已經被頭孢類藥物所代替。但是,在發明之初的二戰時期,作為治療細菌性感染的特效藥,它就是戰場上傷員的唯一保命藥。

二戰時期,認為像黃金一樣保值,各方都在爭搶的藥物是什麼

在抗生素髮明之前,人類雖然沒有節育措施,但人類數量的增長,依然是非常緩慢的。這是因為人類面對細菌和病毒的感染,幾乎無計可施,因而死亡率極高。

再加上貪婪的統治者不斷髮動戰爭,在戰場上造成大批士兵受傷。最終,大多數士兵死在細菌感染導致的敗血症、破傷風等疾病上。

這種情況在1928年出現了轉機,英國的細菌學專家亞歷山大·弗萊明,開始向細菌發起了挑戰。在一次幸運的試驗過失中,具有殺菌作用的青黴素得以被發現。

不過,直到1941年,青黴素的提純技術,才得以大幅提高,開始批量生產。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藥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裡和美國軍方正式簽訂了青黴素的軍供協議。這種按分子式命名為“盤尼西林”的特效藥,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盟軍傷員的死亡率大幅下降。此消彼長,勝利的天平迅速向盟軍傾斜。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之所以迅速潰敗,和沒有盤尼西林有直接的關係。熱帶雨林中蚊蟲肆虐,被蚊子叮咬後的瘧疾,螞蝗吸血後的創傷,美國只需一針盤尼西林就可恢復健康。而日軍卻只能等死。瓜島戰役中,日軍死亡達到2萬多人,美軍僅1000多人陣亡,盤尼西林功不可沒。

到1944年,盤尼西林的生產量已經足夠治療二戰中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

曾經有一張二戰的海報上寫著:謝謝盤尼西林,受傷的士兵可以活著回家了。可見戰場傷員對它的感激之情。

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曾說:青黴素是二戰期間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戰場上最重要的救命藥和戰略物資,它的價值比黃金都要高。而為這項偉大發明,做出特殊貢獻的弗萊明、弗洛裡和錢恩三位科學家,在1945年,三人也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二戰時期,認為像黃金一樣保值,各方都在爭搶的藥物是什麼

在那個年代,由於美國對中國抗戰的支持,我們還是可以獲得一些盤尼西林的。但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封鎖,再加上該藥屬於軍事管制藥品,市面上很難找到,只能在黑市上交易。

那時的盤尼西林,對於窮苦人家來說,幾乎不敢奢求。即使是有錢人家,在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每支盤尼西林也需要花費四塊大洋;而到了戰時物資緊缺時期,一根金條才能換一支盤尼西林。

所以,一些商家會利用地下交易,獲得盤尼西林後,如同當今的炒房客一樣,輪番爆炒後大發國難財。再加上戰爭中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速度驚人,在一些資本家眼中,只有黃金和盤尼西林才是真正保值的物品。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它的珍貴程度。

為了減少對美國盤尼西林的依賴,當時的國民政府成立了中央防疫處。而負責人,則是從美國留學歸來的湯飛凡,他是中國第一位投身病毒細菌學研究的生物學家。

1944年末,湯飛凡和樊慶笙帶領中央防疫處,在極其簡陋艱苦的條件下,成功自主研製出青黴素。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設備,仍然不能實現批量生產。

二戰時期,認為像黃金一樣保值,各方都在爭搶的藥物是什麼

抗戰勝利後,中央防疫處重新遷回北平,在被日軍破壞的原址上,白手起家建起了近萬平米的中央防疫實驗總處。有了場地,湯飛凡把青黴素的國產化提上了日程。他利用美國醫藥援華基金會捐贈的一套青黴素實驗生產設備,生產出和進口20萬單位青黴素等效的產品。

有人曾經將原子彈、雷達、盤尼西林,說成是二戰中對人類影響最深遠,最偉大的三項發明。在它們中間,原子彈可以殺人,摧毀一切;雷達提供防空預警,可以保命;而盤尼西林,則可以挽救人類的生命。從這一點上來看,盤尼西林無疑更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