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也喜歡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人,一條船,漂到哪算哪

綦毋潛(公元692-749年),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贛州)人,唐代著名詩人。15歲遊學京都長安,與王維等詩壇名家往來唱酬,才名盛於當時。為仕不順,官至五品著作郎,安史之亂後歸隱。詩風接近王維,清麗典雅,恬淡適然。詩歌內容多為尋幽訪隱、山水紀遊,詠贊自然風光。五言古體詩《春泛若耶溪》是其最有特色的代表作,入選《唐詩三百首》。

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唐代詩人也喜歡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人,一條船,漂到哪算哪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以“幽意”開篇,點出全詩主旨。尋幽獨處的歸隱之心從來沒有中斷過,因此這回出遊就乘坐一葉扁舟,任其飄蕩,隨遇而安。

詩人寄情于山水,渴望閒雲野鶴般悠閒安逸的隱居生活,因此在水清如鏡,山美如畫的若耶溪上泛舟,而舟行的目的就是沒有目的,由此帶出一路的美景,所有的景色都在意料之外,又都在情趣之中。

唐代詩人也喜歡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人,一條船,漂到哪算哪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點明泛舟的時間,習習晚風吹著小船輕輕飄蕩,沿著開滿鮮花的河岸進入溪口。

這兩句著力對沿岸景物的描寫,微風和煦,溪水闡幽,春花旖旎,恍若進入武陵桃花源,無比靜謐,無比恬淡,無比閒適。

唐代詩人也喜歡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人,一條船,漂到哪算哪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的意思是入夜以後,船兒漸漸地轉到西邊的山谷當中,隔著高高的山崖,可以望見熠熠發光的南鬥星。

這兩句重點在於泛舟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變化和景物的轉換,表明詩人“幽意”正濃,隨遇而樂,樂在其中,渾然忘我。

唐代詩人也喜歡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人,一條船,漂到哪算哪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是用淡墨描繪的如畫夜景,水潭上瀰漫著濃濃的霧氣,岸邊的樹和空中的月亮倒映在潭水上的影子,隨著漂流的小船,不斷向後退去。

水色閃耀,霧氣飄飛,加上因舟行而“動”起來的樹影和月影,呈現出一幅動態的美景圖,而動態的美景中,藏著的是夜晚的靜謐。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結句是對首句“幽意無斷絕”的詮釋。世事紛繁複雜,擾人心神,讓人茫然,我寧願做一個在溪水邊持竿垂釣的老漁翁。

泛舟溪上,隨波而行,在晚風中循花路;在際夜裡轉西壑,望南鬥;在輕舟上撫潭煙,逐林月……一路欣賞到的幽美、寂靜、清雅、迷濛的景色與喧囂紛擾的世事對比,詩人心生感慨,“幽意”更甚,盼望早日開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隱居生活。

《春泛若耶溪》語言生動,有一種不事雕琢的自然美。全詩緊扣題目中的“泛”字,運用大量的筆墨描寫月夜泛舟,曲折迴環的過程中看到的不同的景物,景色清幽但不荒寂,靜默中暗含動勢,迷濛縹緲,恍忽流走,令人仿若置身其境,心曠神怡,在輕鬆舒適中憧憬逍遙自在遠離紛爭的隱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