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我们总是习惯于父爱的沉默,就因为太过隐晦的表达,也是常常被忽视的。父爱如山,因为像山那样巍峨沉重,又像山那样静默无声,所以父与子之间的隔阂总是伴随着很多人的成长而越来越深。

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让人动容,就是因为朱自清在看着自己的父亲笨拙地翻过栏杆,还有捡起那一地散落的橘子的背影,让他意识到了小小举动中所蕴含的父爱。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湘西,已经退休的父亲和第一次送信的儿子踏上同一条送信之旅,虽然该电影的情节简单、节奏缓慢,但是在连绵的青山绿水中和一次次的所见所闻中,新旧思想发生碰撞,父子之间的隔阂慢慢消除,父子之情也是在这细微末节处得以升华。

电影全篇就像是朱自清的散文一般,采取了散文化叙事风格,电影之中没有强烈的冲突,但是故事中微小的细节却丰富了电影的内涵。

1. 父子疏离反映出当下很多家庭的现状

网上曾经有个段子调侃“父爱如山”,就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对孩子不闻不问。在这个调侃之中虽是很多家庭中妻子对丈夫的不满,但也可见当下很多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是一种常态。

当然这部电影中邮差父亲与儿子之间虽然像是熟悉的陌生人,主要还是因为父亲工作性质使然,因为送信路途的艰辛坎坷,所以父亲经常一出门就是一个月。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电影中父亲不放心儿子第一次出门送信,还是决定陪儿子走上一趟。在出门后,不放心儿子的母亲一遍遍叮嘱,刘烨饰演的儿子也一遍遍地喊着让妈放心,一向沉默不多言的父亲脱口而出的嘀咕,“妈,妈地叫着真亲!”,这一声嘀咕正是映射了父亲内心对于自己与儿子之间的疏离而感受到的失落。

在行进的过程中,人物由由远处入镜,更能清晰地看到儿子快步走在前,父亲拄着竹棍踉踉跄跄地跟在后方,反映了儿子对于父亲的敬畏和陌生。

至于这份隔阂源于何处?影片也在后续的情节推进过程中,通过儿子的回忆和电影的插叙,让观众逐渐明白其中的缘由。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在遇到心爱的大山姑娘,儿子却不愿意娶她,因为他不忍让心爱的姑娘再次重复自己母亲那等待的命运,一生都在等待着丈夫的归来,自从离开家乡却再也没有机会回去。

听了儿子的讲述父亲也才明白这些年母子二人的生活有着自己未曾预见的心酸,父亲的回忆画面与眼前的侗族姑娘的出现的画面相交织,以同样的稻田风光为连接点,将过去与对未来的暗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父亲与儿子的命运开始了交融。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在当下很多家庭中,因为很多男性忙于事业,在子女的成长中缺少了陪伴与沟通,所以在青春期来临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感情基础也导致了“父子大战”的矛盾升级。

也有很多父亲在主观意识上脱离了父亲这一角色,代替的是父权思想,这种父权意识在电影《狗十三》中展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幸运地是,这部电影中的父亲从未拒绝去了解和关心儿子,以久出归家的年轻时候的父亲为主观视角,通过电影中的摇拍手法,表现出父亲难得回家后想要见到儿子的迫切想法。父亲与儿子的感情也会在这一路的翠绿的风景中萌发出新的生趣。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随着电影情节的一步步推进,儿子对父亲的工作多了理解,更加明白了其中的意义,当儿子第一次对着父亲喊了一声“爸”的时候,父亲充满了惊喜地问道:“你刚才叫我什么?”

就像电影中的儿子后来所感悟的,没有退休之前的父亲在邮路中牵挂着母亲和他,但是退休之后,父亲的心里也会有这条路上的乡亲们。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2. 两代人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在刚开始的时候,儿子接替父亲的工作只是可能因为这是一份属于“国家干部”的工作,但是通过影片中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父亲送上的一份封信背后的故事与意义,也让他开始慢慢地开始理解自己的父亲,父亲与儿子的隔阂逐渐消失,两人的渐渐地交融在一起

当儿子和父亲来到送信的第一个村以后,儿子的心情经历了一个起伏,当进村后看到空无一人的村委会,儿子感觉到了一些失落,再到离村时一群前来为父亲送行的乡亲,儿子脸上露出的羞涩笑容,终于让他初步意识到了父亲这些年通过送信与乡亲们建立起来的深厚情感。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当父亲为五婆送上那一封“自制”的信后,得知真相的儿子心灵受到了冲击,虽然在离开的路上,儿子与父亲发生了第一次的争论,五婆孙子的不孝行为与他们的善举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就像儿子有些不满地责怪父亲,这是在纵容孙子的不孝行为。

但是电影镜头在父亲再次叮嘱儿子要继续送好“这封信”信后进行切换,说明了儿子在内心里接受了父亲的提议,也愿意从父亲身上传承这接力棒,继续这善意的谎言来宽慰五婆的思念与牵挂!

儿子被父亲过河这场戏绝对是电影中的重头戏,在湍急冰凉的河水中,瘦弱的父亲趴在年轻儿子的背上,电影镜头从远景切换到特写,内敛稳重的父亲百感交集而流下了眼泪。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年轻时候的父亲背着年幼的儿子与这一画面交替出现,这是生命的轮回,父子亲情逐步升级,与电影开头父亲无奈的叹息构成映照。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配角就是被父亲称为“老二”的那条狗,在电影开头通过旁白,就已经道出了其极有灵性的一面,因为它拒绝跟随儿子一起去送信,父亲才能有理由顺其自然地出发陪儿子一程。

在父子两人来到廊桥时,当大风将信件刮走,原本因为老寒腿坐着休息的父亲,却突然奋力而敏捷地去追那被风刮走的信件,镜头在父亲的动作和儿子的表情中来回切换,慢镜头的运用更加突出了父亲急切扑救信件的敬业形象。

观众也被带入这紧张急迫的氛围中,幸好老二将信件咬住,才让观众能够随着儿子转忧为喜的表情松一口气,儿子对父亲的钦佩之情进一步加深。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送信之旅接近尾声,父子二人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同洗脚的画面,显得格外的温馨。当父亲在熟睡的儿子身边躺下,儿子不自觉地蜷缩在父亲的怀里睡得更加安然,儿子把脚放到了父亲的身上,让父亲感到无比的欣慰。

这一刻,儿子与父亲的感情已经得到了最终的升华,因为以前儿子只和妈妈睡的时候才会有这一个动作,这一刻父子关系终于得以真正的交融。

不管儿子多大,父亲多么年迈瘦弱,儿子在父亲身边能够享受到心安的感觉,儿子对父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完成了年幼时的心愿,这一刻父亲和儿子都弥补了从前的遗憾。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3.生命的轮回和责任的接力

在电影的最后,导演运用了类似于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将各个时段的儿子和母亲等待父亲归来的画面串联在一起,最后自然地过渡到母亲在等待父亲与儿子归家的场景,给人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和唯美感。

当儿子再一次收拾邮包出发,儿子那奋力背上邮包的慢动作和脸上坚毅的表情,都彰显着儿子终于真正传承了父亲的工作和使命,担起这一份重任。

在父亲那欣慰的目光中,老二陪伴着儿子踏上了那条他走了一辈子的邮路,父亲行程的结束伴随着儿子行程的开始,这是一个生命的轮回,也是对于这份沉重艰辛责任的接力赛。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在这部霍建起导演为我们构筑起的充满美感的电影中,可以看到中国式父子关系总是含蓄而深沉,内敛而饱满。除了那温馨感人的父子之情,这一路上的湘西风光,不管是烟雨朦胧还是日出薄雾中,这一山一景一情都浸润了心灵,治愈了人心!

电影温情而不煽情,他们的故事中暗藏了中国千万父子的缩影,也正是因为这朴实的电影风格,在温情脉脉的叙事中直抵人心,引发了大家的情感共鸣,不仅涤荡了观众的心灵,也给很多有着隔阂的父子之间指明了一条沟通的途径。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那山那人那狗》: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融合与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