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小丑》這部電影真的是DC神作嗎?

豆芽兒暇聊


看完了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Joker》,整部電影若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純粹”。

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簡評,從情節層面探討(內含中度爆雷)

主角亞瑟唯一的渴求就是“存在感”,電影初期他質問心理諮詢師:“你沒有在聽我,沒有人聽我。”一個社會最底層,也有著自己的夢想,站在舞臺上給人帶來歡笑。但是到他一步步去嘗試時,嘗試在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以一個能被這個社會接受的方式。亞瑟內心中極度渴求他人的“回應”,哪怕是一絲絲的回應,對他來說都是關懷與愛。可是,現實的牆壁堅不可摧,他註定是成為被上層無論是在物質又或者是精神上消費的一員,就像他和小布魯斯中間鐵柵欄,冰冷堅硬。他精神幻想的母親亦是如此,一次次的寄到韋恩家的信卻得不到回覆,其實就是這個社會在不停得否認你拒絕你一樣。影片最令人動容的一幕是,他站在托馬斯韋恩面前,用卑微的細聲哭訴到:“父親,是我啊!”你能聽到我嗎?就像用頭激烈去碰面前的這層屏障,去告訴整個社會我在這裡啊,即使血肉模糊,也沒有絲毫的回答。

整部電影中,從“亞瑟”到“Joker”的過程有三次蛻變,第一次是他拿起槍去殺人時,在燈光昏暗的廁所裡舞蹈,在那一刻,他體驗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是不等同於那種脫口秀上披著華麗外衣的粗俗,色情以及嘲諷底層階級的快樂,屬於他的快樂簡單,直接,宣洩。

第二次可以理解為“過渡”。當收到被邀請參加嚮往已久的脫口秀的通知後,在家裡穿上喜劇正裝,配合電視裡觀眾們的笑聲,進入幻想的表演,彷彿身臨其境,獲得雷鳴般的掌聲,沉浸自己的白日夢裡,可白日夢是永遠到到達不了的真實,在白日夢裡,現實感崩塌,他最後的信仰從“自我毀滅”開始扭轉,成為了“破壞”。

最後,“蛻變”,亞瑟在規章制度破碎的城市中,在槍火與爆炸中站起來,贏得了所有和自己一樣對社會充滿怨恨的人們的歡呼,那一刻,他找到了真正的“存在感”,真正的“認同”。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個城市就是他的舞臺,這已經破爛不堪的秩序就是他的表演。

電影有一個亮點是在亞瑟混入上流社會的娛樂場所時,看到熒幕中表演者的舞蹈以及開心大笑的觀眾,臉上流露出的笑容:“我”與他又有什麼不同?在廁所裡,即使衣著乾淨整潔的侍衛制服,也遮擋不了窮酸階級的乾瘦糗黃的膚色,髒亂不堪的毛髮,絕望自卑的神態,與身著西裝一塵不染的上流階級形成了鮮明對比,給我非常強烈的視覺衝擊。

導演反覆多次呈現亞瑟沐浴光芒的畫面,然而,屬於亞瑟的“光明”卻不是社會所定義的正義,他的昇華不是被社會“接受”,而是“混沌”這個社會。無論方式如何,結果卻是他找了自己心臟跳動的意義。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始終堅守著屬於自己內心的正義,但或許這個正義對於別人來說卻是無情與邪惡,就像這個世界,誰可以來定義“光明”,誰又有權利去定義“黑暗”呢?



打嗝豬


大家好,我是豆豆,下面來分析一下小丑這部電影!

小丑這部電影呢,沒有很激烈的戰鬥畫面,演繹的是一個生活陷入困境的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的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宿敵“小丑”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呢,天生患有“病態性發笑”症,不分場合時機的狂笑不止給他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同事覺得他神經兮兮,對他避而不及

小混混覺得他腦子有病,常常對他拳腳相加

老闆則在客戶一次又一次的投訴中對他感到厭煩;

他在公交上試著逗小女孩開心時,女孩兒的母親居然鄭重警告他離自己女兒遠點。

主人公經受了同事的翻臉,老闆炒他魷魚,但是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恰巧是三名韋恩集團的員工,他們在地鐵上搭訕不成,一旁的亞瑟卻突然狂笑不止,受到嘲笑的三人把亞瑟摁倒,無論他怎麼解釋。

最後主人公

被逼到了哥譚最邊緣、最陰暗的角落,而聚集這裡的人,要麼像條狗一樣死去,要麼墮落為最兇殘的暴徒!


愛八卦的豆豆


《小丑》這部電影是華納和DC獨立製作的一部影片,雖然小丑的故事原型人物源於DC,但是該部影片其實和整個DC宇宙的故事劇情走向沒有多大的關係,主演講述的就是“小丑”如何從一個普通小人物在連續遭受了生活和精神上的重創後,一步步變成殘忍嗜血的罪犯,最終成為蝙蝠俠的對立面人物的一段歷程。

電影《小丑》還未正式上映之前,就已獲得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金獅獎。這部備受期待的電影終於在10月4日登陸北美市場,電影上映之後,首周便取得了9620萬美元的優異票房成績,截止到今日海外累計票房突破1.29億。

除了取得不錯的票房之外,電影《小丑》的口碑也是很不錯的,本月初開始在全球多地上映,目前本片在IMDb有22.3萬人評分,平均分高達8.8,躋身IMDb第10高分!也是今年第二部進入影史TOP10高分的影片。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小丑》的確是一部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影片,這部電影也成了繼《海王》之後DC又一部備受關注的電影,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電影《小丑》憑藉什麼取得這樣的成績?

首先從故事原型來看,“小丑”本是蝙蝠俠一生的宿敵,是一位反派角色,此次電影《小丑》一改往日超級英雄的設定,把這樣一個反派人物獨立製作一部電影,這讓人不由得想起了漫威電影《毒液》,同樣為反派角色,因其太過深入人心,很受觀眾喜歡。

大家對於小丑的認識一定是從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中來得,由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個邪魅而又讓人心生恐懼的小丑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心,小丑憑藉其獨特的人物特點,風頭甚至超過了主角蝙蝠俠,從那時起很多觀眾的內心就已渴望看到關於“小丑”更多的故事。

此次電影《小丑》也正是滿足了觀眾的這一願望,完整地講述了小丑如何一步一步從一位普通人變成罪犯的過程。

其次從演員來看,電影《小丑》中小丑的飾演者是傑昆.菲尼克斯,這不由得會讓人拿來跟希斯.萊傑比較,其實二人都完美地演繹出了小丑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完全體”的小丑,展現更多的是對世界的宣洩和反抗;而傑昆飾演的小丑是發展期,更多的展現的是亞瑟成為小丑之前的掙扎和壓抑。

不得不說傑昆.菲尼克斯是繼希斯.萊傑之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小丑”了,在電影中小丑開始並非以邪惡姿態示人,他原本性格和善,為了給大家帶去歡樂而不遺餘力地進行小丑表演。但生活卻回之以暴擊,被地痞流氓痛打、被關進著名的阿卡姆瘋人院等一次次重創,侵蝕了他的內心,小丑眼含淚水卻用手努力擠出笑容的畫面更是將他的悲情展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心痛。

小丑的一步步蛻變也正是電影的精彩之處,電影毫無掩飾地展現了世俗的捉弄與嘲諷是如何把小丑逼入萬劫不復的黑暗地獄,而電影的最後小丑也終於以經典邪惡造型示人,近乎癲狂地釋放他內心的憤懣。

從電影的概述就可以看出,該部電影整體的基調是很壓抑很黑暗的,因此《小丑》確定為R級影片。

國內暫時還沒有引進的計劃,不過根據以往的R級電影來看,《小丑》引進國內的幾率不大,因此這部DC神作就跟國內觀眾無緣了。


影視剪輯一白


口碑炸裂,基於歐美觀眾對於DC宇宙的瞭解和認識,當然還有黑暗騎士三部曲的鋪陳,對國人而言,知道哥譚市,知道小丑,知道企鵝人的有多少呢?我看過頭條上對於小丑的一些評價,評價的人都基於小丑這部電影本身,其實如果沒有對故事背景和當時的世界觀的充分認識,《魔戒》也無非就是個葫蘆娃救爺爺的故事。所以,看電影和會看電影是兩回事。回到問題本身,我還沒看,(打算週日看),所以暫時還不能回答。


半知先生


(本回答有大量劇透,建議沒有看過電影的小夥伴先收藏再來翻閱~)

評價一部作品算不算是“神作”,其實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考量。

拋開電影內容,《小丑》製作成本約為5500萬美元,而這篇文章發出錢就已經破了十億美元的大關,成為了影史票房最高的R級電影。

《小丑》斬獲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最佳影片,一部沒有任何特效、幾乎沒有一點商業氣息的文藝作品,熱度完全不輸給《復仇者聯盟4》。

當從電影如此低的成本已經如此高的票房來說,2019年《小丑》就可以稱作是今年的一部“神作”了。可《小丑》真正厲害的不是它高的離譜的回報率,而是電影的內核。

截至11月17日14點,《小丑》的豆瓣評分8.9(23萬人參與打分),IMDb評分8.8(46萬人參與打分)。可見,總體來說全球觀眾都對《小丑》有著很高的評價。

以下是我分三個維度對《小丑》進行的一些理解:

電影的視聽語言

電影《小丑》將色彩與聲音都發揮的恰到好處,舉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

在片頭主人公Arthur黯然地回公寓時,要經過一個長長的階梯,他疲憊地拖著身體強行。此時電影的畫面都是偏藍灰色的冷色調,就算有一些橘黃色的燈光,可電影營造的“猶豫”還是彷彿能夠從屏幕裡溢出來。

可他最終成為joker的時候,同樣的一個階梯卻用了鮮活的色彩、明亮的陽光。這種場景幾乎不會出現在哥譚市的,所以這些陽光也表達了Arthur此時地無拘無束、斬斷任何束縛後病態般的視角。

同一個場景用不同的色彩,帶給觀眾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緒,也暗示了此時的主人公已經不是原來的Arthur Fleck了,而是蛻變成了哥譚市的超級惡魔——Joker。

再來說說電影音效。

電影全篇幾乎都充斥著警笛與救護車的聲音,其實除了暗示哥譚的黑暗與混亂外,還起到了推進一些故事情節的作用。

比如當Arthur Fleck發覺他與鄰居Sophie Dumond的感情經歷全部只是他的臆想時,鏡頭突然一轉,Arthur坐在沙發上哭泣,而外面卻響起了十分大的警笛聲。

之後Sophie再也沒有出場了。其實這些警笛就已經暗示,她已經被Arthur給殺害了......

而電影的配樂更是讓人起雞皮疙瘩!

在joker直面自己曾經的喜劇偶像Murray時,他在電視直播的時候與Murray爭吵,而此時響起了叫做《Escape from the Train》的背景音樂,伴隨著這首歌的高潮,Joker扣動了自己的扳機......

電影的敘事結構

電影的敘述方式是以主角Arthur Fleck的視角展開,主要講述他是如何從一位患有精神缺陷的受害者變成一個無情無義、、沒有痛苦、用暴力解決一切的惡魔joker。

《伏爾泰隨筆》有一句十分經典的句子——“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而《小丑》所發生的“雪崩”,正是他從一個普通市民變成一個殺人惡魔的過程。電影在前二十分鐘裡,就已經將主人公Arthur Fleck的生活狀態、哥譚市的城市面貌描述得十分清楚:

亞瑟是一個小丑,靠著表演滑稽的舞蹈招攬顧客。可無論他表演的多賣力、多滑稽,路上的行人甚至都沒有多看他一眼,換來的卻是街頭小混混的暴打,廣告牌也被搶奪並擊碎。

回去的公交車上,他想逗笑前排盯著他的小男孩,換來的卻是男孩媽媽的侮辱。他在情緒緊張的時刻會忍不住大笑,因為他患有一種無法控制自己情緒、只能大笑的腦部疾病(狂笑症)。

這二十分鐘的劇情就可以勾勒出電影大致的背景:

主人公Arthur Fleck是屬於社會底層的人,甚至也是這一階級的弱勢群體;

整個哥譚市階級制度分明,上層階級的人肆意踐踏底層階級的人,而底層階級的人們不願意互相幫助,而是選擇互相欺凌。

也可以這樣理解,《小丑》是一部DC的漫改作品,而電影裡的“反派角色”是誰呢?

其實反派不是主人公Arthur,而是整個哥譚市。

給他母愛和夢想的人,是小時候家暴他的兇手;他所謂的愛情,也不過是自己的臆想;工作上給他所謂保護的人,卻是背地裡陷害他的罪魁禍首;自己的偶像,公然戲弄著自己;

而這所有的一切,又會不會只是他在阿卡姆精神病院的幻想呢?

電影的細節

畢竟是漫改作品,《小丑》也有很多的彩蛋。舉幾個印象深刻的例子:

比如電影片頭化妝間裡的鏡子,就是一個隱藏的“蝙蝠俠”。

而電影最後的他在警車上被抓走時,Joker從窗戶外看著破壞的哥譚市,而自己卻成為了混亂的圖騰。這個鏡頭也是致敬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由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

主演傑昆·菲尼克斯,這一次也用自己的表演徹底征服了觀眾。《小丑》也成為現象級作品,DC正準備拿著這部作品去“收割”明年的奧斯卡獎呢,這還能不能說是一部神作嗎?

各位小夥伴有什麼看法或者補充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想要獲取更多影視資訊、電影解析或者影人故事?這裡是映畫情報局,歡迎關注,不虛此行。


映畫情報局


《小丑》的口碑已經無需贅述。好於90%的犯罪片和驚悚片。

就電影本身來說無疑是非常成功的。無論是系列本身的人氣,還是劇情場景的精雕細琢都讓人沉浸其中,更重要的還是傑昆的出神入化般的天才表演令人深深折服。

他心存善念,在公交車上還會逗孩子笑,他;當病情發作時,他會特意遞出紙片告訴別人自己有病。

他心懷夢想,為了做一名喜劇演員,他做記錄,看節目,一邊照顧母親一邊練習動作,神態。

可是,當他受到地鐵上三個人的毆打,遭受偶像的嘲諷和得知自己的童年經歷後,這一切都變了。

他開始殺死那些欺辱自己的人。同時許多人開始效仿他,視他為英雄。他從這裡獲得瞭解放和快感。

不禁讓人想問,到底是誰病了?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個角色太黑暗,太暴力,可能影響年輕人的價值取向。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提醒我們要善待那些社會邊緣型的人,讓社會多些善意和微笑!


浮生叒夢


《小丑》這部電影裡的角色,正是DC宇宙黑暗騎士裡的 (小丑),他散發著很不一樣的獨特魅力,這部片子裡無論是拍攝角度,色彩搭配,背景,配樂,都非常冷,因為這一切都恰恰在符合(小丑)這個角色。這一切都像是在簡單化嘲諷當今社會,正如小丑的那句臺詞:好的 壞的 好笑或者不好笑,不都是由你們來定義的嗎?

這部片子從頭到尾都很壓抑,尺度很大,總能看著看著就在不知覺間長舒一口氣,即使它不忘製造笑點,也沒有人笑得出來。

他在公交車上想要逗笑一個小男孩,小男孩笑了,而小男孩的媽媽只是冷眼相待 十分無情的對他講了一句:不要騷擾我的孩子。

他因為顛笑症接受心理治療 醫生說他腦袋受過重創 他要吃很多很多藥 走路時都像被兩顆沉重的鉛球拉扯著,他細心照顧著有著痴呆症並相依為命的母親,在他癲笑症發作時,沒有人心疼他,因為根本無人在意,人們隔離他 唾棄他,他一心只想給人們帶去歡樂,他每次扮演小丑化妝時都會用雙手撕開自己的嘴,對著鏡子告訴自己 要笑,他曾努力想要融入這個社會。直到在他得知自己被領養被養母繼夫虐待 欺騙 造成腦部重傷,被勢力的老闆開除,被無情的路人嘲笑,被自己唯一的朋友背叛時,內心裡的小丑早已一點一滴的慢慢吞噬他,但非這個社會曾經對他有一點點的溫暖 一點點誠實 他就不會被吞噬的體無完膚。

在經歷一系列糟糕的事情以後 坐在地鐵裡顛笑症發作被三個金融男虐戲毆打…他再也抑制不住了…從槍殺三個金融男開始,他殺了樓道里暗戀的女人,弒母,殺了自己唯一的朋友,放走了那個跟他一樣被這個社會欺凌的侏儒症小丑同事,然後被警察追擊,在直播節目上殺了那個他曾經視為偶像 視為生活裡唯一希望卻當著全國觀眾面前嘲笑他表演的人 最後他殺了那名根本不在意他病情的心理醫生。

他在日記本用右手寫下:患有精神病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人們希望你裝作沒病。

然後用左手寫下: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生活更有價值。他殺人時,用的永遠都是左手。他有了自己的信徒 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他釋放了,不用再抑制自己的笑了 在他的身影上再也看不見那兩顆彷彿託在他雙腳上的沉重鉛球了 他站起來,在車上舞蹈、微笑,你可以看見他的心。






行走的甪秂乫


看完了電影《小丑2019》,不覺對生活的無奈,還有人性的感傷,沒有人註定就是惡人或者善人,一切都是環境的犧牲者,人很難淨化環境,可環境卻可以毒害人。小丑本來就是想表演自己喜歡的單口相聲,也就是一種電視節目裡的脫口秀,一直渴望登臺,被所有人看到自己。不過,才華總是不能和生活相平衡,他處在的城市哥譚,卻是貧富差距,富人到處橫行霸道,底層人卻只能被嘲笑,欺負,被犧牲。小丑被那些富人的孩子拳打腳踢,有次被搶走了廣告牌,老闆甚至不相信他說的話,而他的一個同事,卻大膽的送給他一把槍,說是保護自己,他說“外面的瘋子一大堆,全都是野獸。”不錯,外面的世界很恐怖,很多不務正業的人,很多對環境不滿伺機報復的人,很多揮金如土的人,很多不管民間死活的人,電視節目總是在娛樂化,絲毫不關心一點點民生,沒有任何討論民生問題,關於這些需要被照顧的弱勢群體,政客為了參選總是一套虛偽的修辭,似乎,大家都是瘋子,或是野獸。

被犧牲的和被拋棄的總是弱勢群體的微博福利,小丑會定期去找心理醫生複診,醫生其實很耐心的聽他說話,並看了他寫的日記,小丑有寫日記的習慣,他把每天日常生活的感悟都記在本子裡,其中一句話讓醫生覺得清涼,那就是“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值得。”很悲劇,最後這個服務於底層人的部門也被裁掉了,醫生下崗,沒有人關心這些底層人,小丑曾經悲觀的說過“是我想太多,還是這世界變得更瘋狂。”他從小到大到大有沒有開心過,應該是有的,不過生活剝奪了他的開心,他努力賺錢照顧著自己的母親,他母親說過“一定要裝著笑臉”,並告訴他有個使命“為世界帶來歡笑。”生活的迫害導致小丑徹底走火入魔,在被人拳打腳踢後,他只能掏出槍自衛,於是在地鐵裡殺了三個富二代,電視和新聞紛紛對兇手譴責,可哥譚市的底層人人卻把殺手當成英雄,大家都買一副小丑的面具戴上,甚至騷亂,打砸,任意發洩不滿。

樂觀換不來生活對自己的尊重,理想換不來人生的希望,在大家的眼裡,小丑就是一個怪胎,誰都嫌棄他,欺負他,嘲笑他,出賣他,欺騙他。最後,他發現自己的母親也欺騙了自己,於是從精神病院的檔案裡找到自己兒時的真相,他只能精神奔潰,或是錯亂。他曾說過“快樂什麼,我一輩子都沒有快樂過”,他的日常笑臉都是猶如一種強迫自己要這樣做,在他的內心卻是另一種心酸,寂寞,壓抑,憤怒。其實小丑也渴望生活,但是生活卻一直在辜負他,當他對社會已經死心,在他面前的只有野獸,他親手殺死了母親,他的人生也徹底跌入深淵,一切想象都已經破碎:我曾認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劇,現在才發現,其實是一出喜劇。殺了自己的母親後,他又瀟灑的接受電視節目的嘉賓邀請,然後在現場說出自己才是殺人兇手,並對這些所謂的富人進行鞭撻,也一槍打死了那個被自己認為是替富人說話,嘲笑自己的明嘴。

小丑就是一出悲劇,所以是悲劇,是他相信生活,覺得人間還存在善良,友誼,公正,結果現實的摧殘讓他發現,在哥譚這樣的地方,就是地獄。富人可以肆意嘲笑別人,謾罵被人,甚至毆打別人,可底層人一旦反抗,就被形容是仇富,並大篇幅的譴責。最後小丑覺得自己倒是喜劇,這是他已經覺悟,彷彿是尼采,上帝以死,對世界最好的選擇就是復仇,過去被如何摧殘,以後就如何去摧殘世界。至於那個蝙蝠俠,冠冕堂皇的自詡是正義的化身,他出生優越,根本不瞭解底層人的心酸生活,他的正義,不過是個給資本家鍍金的婊子而已。假如小丑的出生是名門,他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因為自己是底層人,沒有經濟,沒有關係,所以他的想法,追求,和人生哲理,都變的一文不值。沒有人樂意變成極端的惡人,每個人都想正常的生活,被人尊重,包容,實現自己的夢想,追求喜歡的東西,可惜,生活從不給底層人機會,底層的人只能以顛覆和報復,才能改變現狀,從不公的環境中解脫。





豬豬的神秘人


是神作嗎?

《小丑》拿下了7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影史首次三大最高獎頒給一部超英漫改電影!

發佈會上,威尼斯電影節評委解答:為何把金獅獎最佳影片給《小丑》?

瑪麗·哈倫:“小丑的漫畫很多年都有了,但是其中的內核也很適合當下,我們給了金獅,就沒辦法表彰精彩的表演,但整體都非常棒。”

盧奎西亞·馬特爾:“《小丑》的主角不是人,而是整個社會系統,不光是關於美國,也是關於全世界,攝影,音樂,表演都非常棒。”

一部超英漫改電影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這樣藝術類電影節的最高獎,史無前例,這是《黑暗騎士》《守望者》也未曾得到過的榮譽,它證明了漫改電影,同樣也可以具備社會現實意義和深度思考,能夠獲得電影節評委們的青睞,能夠獲得藝術性電影節的最高獎項。

這是一部什麼電影?

這是一部鏡頭極其集中,幾乎從頭到尾所有鏡頭都聚焦在了主角亞瑟身上的電影,換句話說,這是一部完全由傑昆·菲尼克斯超神演技支撐起來的電影。再換句話說,希斯萊傑之後無小丑這句話可以刪除了。

亞瑟沒有超能力,他就是一個普通人,甚至會被街邊的混混們欺負,被公司開除,被旁人嘲笑。電影的故事也不復雜,拋開有時候混雜在一起的想象與真實畫面,並不會難以理解。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來自現實世界的無窮壓迫,無處不在的階級分割,讓他從樂觀,到失望,到絕望,到重生,一層一層解開惡的束縛,最終化身為了真正的“小丑”。

亞瑟是一個以扮演小丑為生的普通人,他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他有一個“怪病”,就是在緊張、悲傷的時候,會忍不住的狂笑,於是你在片中會經常看到他一邊痛苦一邊大笑的表情。他和自己的母親生活在一起,平時的愛好就是看主持人富蘭克林的脫口秀,甚至幻想出自己出現在現場與富蘭克林親密擁抱的場景。


傑昆精準而又不失癲狂的表演賦予了這個角色以靈魂,每當笑聲響起的時候,你都會感覺到一絲悲涼。小丑的悲劇,是從小到大不斷累積的悲劇,直到在這個時候,全部爆發出來,又全部破滅,這既是自身的悲劇,也是社會的壓迫,像他這樣的人,無人在意,無人關心,哪怕是死去,也不會激起一絲浪花。社會充滿了冷漠,生活充滿了嘲笑,沒有人會同情他,沒有人會真正在意他的想法,正如他對醫生所說:你從來沒有真正在聽我。

而在生活中所有的支撐和希望一個個破滅之時,在享受到憤怒之下殺人的快感後,人性的惡開始一點一點的釋放出來,每一次希望的破滅,都伴隨著心底的野獸掙脫了一條鎖鏈,吶喊在心中累積,想要讓人聽到。於是,在親手殺死母親後,在電影最後高潮的電視節目上,他開始憤怒地吶喊,這一刻,他不僅僅代表著自己,他已經成為了小丑,代表著一部分群體,甚至是一部分階級。他與富蘭克林產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終,他在直播中當場射殺了對方,親手結束了自己曾經的偶像,也讓整個城市陷入了狂熱之中。


向死而生,方得重生。

道理無對錯,只看自己的立場。在這部電影中, 人們的立場毫無疑問是更偏向於“小丑”的,儘管以托馬斯韋恩為代表的的精英階層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在尖銳的階級的碰撞中,你的視角從哪方看,哪方就是正確的。

最後,當“小丑”在警車上起舞的那一刻,失去雙親的布魯斯韋恩也走上了成為“蝙蝠俠”的第一步。


暹羅娛樂


複製粘貼的你們都往後瞧一瞧,我今天下午才看完這個電影,全程都很壓抑,如果你看過蝙蝠俠那版的小丑,那這一版的小丑就太乖了,一個是個人主義,這個小丑是帶動了民眾,這個小丑沒有那麼瘋狂。看起來前面看的確實挺困的,畢竟都是普通人,有幾個影評人,咱就是實話實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