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四個“早”是防控關鍵 鑑別診斷非常重要

近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通過遠程視頻,應邀向歐洲呼吸學會介紹了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經驗,並與歐洲呼吸學會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視頻連線,就歐洲同仁關切的問題分享了他的觀察和思考。

鑑別診斷非常重要

鍾南山指出,與季節性流感、MERS和SARS相比,新冠肺炎病毒具有更強的傳染性。對於出院後核酸檢測結果復陽的病人,他認為再次發生了病毒感染可能性較小,因為大多數患者康復後會產生更高的特異性IgG,可防止被再次感染。但這類核酸檢測復陽的患者到底是否具有傳染性還不清楚,所以必須加強出院病人隔離和複查。

談到新冠肺炎病毒的檢測,鍾南山認為對疑似患者的診斷非常重要。他介紹了兩種檢測辦法,一種是核酸檢測,這是臨床確診標準;另一種是快速IgM檢測,可以作為核酸檢測的補充手段。IgM檢測可以在患者感染第7天或發病後的3、4天測出來,這有助於對該病的進一步診斷。

他強調,如何將新冠肺炎同流行性感冒進行鑑別診斷非常重要。他指出恆溫擴增芯片可以幫助檢測人員區分新冠肺炎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其他一些病原體。

上百項研究正在進行中

鍾南山根據其團隊的研究數據提醒,癌症患者患上新冠肺炎後,發生嚴重事件的比率明顯增高。他指出,年齡、腫瘤與死亡和不良預後密切相關。

同時,患有高血壓、慢阻肺、糖尿病的新冠肺炎病人,不良預後也相對較高。因此,他建議推遲上述穩定期患者的輔助化療或擇期手術,並強調需要為癌症患者提供更強大的個人保護,加強對癌症治療的觀察監測。

據鍾南山介紹,有近150項針對新冠肺炎的研究正在進行中。他提到了磷酸氯喹的研究,稱初步數據顯示,相當一部分患者服藥後出現病毒檢測轉陰的情況,但這也只是單臂研究。

另外,相關研究也顯示,一些中藥對抗病毒和抗炎有一定效果,這些研究數據可為使用中藥的醫生提供指導。

臨床救治經驗分享

鍾南山在分享臨床救治經驗時,特別提到了機械通氣的特殊問題。他指出,大多數危重患者在治療中要接受有創通氣,甚至需要接受ECMO治療。但有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時,呼吸頻率和吸氣肌力卻正常,接受無創通氣治療時也無呼吸急促,他提醒這可能發出錯誤信號,導致插管的延遲。

鍾南山介紹說,對比SARS和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病理學活檢結果,他發現最主要的區別是新冠肺炎患者的支氣管和肺泡中有大量黏液,而且黏度很高,很難清除,阻礙了氣道的通暢。這種難以清除的黏液可能是導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為了改善機械通氣的應用,治療上應考慮如何減少黏液在支氣管或肺泡中的積聚,防止患者病情的惡化。

防控:四個“早”是關鍵

在介紹中國的防控經驗時,鍾南山認為政府採取了有力的行動來控制新冠肺炎的傳播。比如全國各地每日更新發布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還啟動了聯防聯控機制。

此前,不少研究團隊公佈對中國疫情的預測,但從目前的結果來看並不準確。鍾南山指出這跟他們的模型沒有納入政府有力干預等參數有關。

他跟歐洲專家分享了他的團隊此前設計的預測模型(採集數據截至2月9日),納入了包括政府有效干預、春節後迴流高峰消除等更全面的參數,當時的預測結果顯示國內疫情將在2月下旬達到高峰,4月底得到基本控制。目前,疫情流行數據均在該模型的預測範圍內。

他認為,政府採取有力的行動進行早期防護、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隔離是防控新冠肺炎的關鍵。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關注樂居二手房,獲取更多購房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