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3)


《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3)

【原文之三】

天地有體,故能搖動。搖動,有生之類也;生,則與人同矣。問生人者須以生人,乃能相報。如使死人問生人,則必不能相答。今天地生而蓍龜死,以死問生,安能得報?枯龜之骨,死蓍之莖,問生之天地,世人謂之天地報應,誤矣。如蓍龜為若版牘,兆數為若書字,象類人君出教令乎,則天地口耳何在,而有教令?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不言,則亦不聽人之言。天道稱自然無為,今人問天地,天地報應,是自然之有為以應人也。案《易》之文,觀揲蓍之法,二分以象天地,四揲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月。以象類相法,以立卦數耳,豈雲天地合報人哉?

《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3)


《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3)

【字詞】

1、扐:(lè)古代數蓍草占卜,將零數夾在手指中間稱“扐”;手指之間;餘數;(lì)捆綁;(cái)古同“材”

【拙解】

天地有形體,故而能運動。能運動,便屬有生命之類;既然天地有生命,則與人相同。問詢活人必須是活人,才能得到答覆。如果讓死人問詢活人,則必定不能得到答覆。如今天地有生命而蓍草龜甲為死物,用死物詢問有生命的天地,怎能得到答覆?用乾枯的龜骨,死去的蓍草之莖,問詢有生命的天地,世人稱天地會有答覆,這是錯誤的。如果說蓍草龜甲似若版牘,兆數似若文字,能像君王發出命令一般,那麼天地的口和耳在哪裡,而能發出命令?孔子說:“天出何言?四季運行,萬物生長。”天未出言,則亦不會聽人之言。天道稱自然無為,如今人們問詢天地,天地回應,那就是自然有意識地回應人的問詢了。察驗《周易》中的文字,看其中記載的用蓍草卜算方法,是將蓍草分為象徵天和地的兩部分,每四根象徵四季,餘者留在手中以象徵閏月。這是以象徵類比之法,用來確定卜卦的數字而已,豈是在說天地回覆人的問詢呢?

【小議】

天空浩瀚星無數,地球只是其中星。

星有殊異各不同,生就地球獨特風。

風雲際會皆自然,機緣巧合萬物生。

生物起源頗神秘,不知何緣竟有人。

人與自然萬物爭,漸生智慧始敬神。

神鬼莫測天地問,卜筮之工惑人心。

心生迷茫難作為,鑽龜揲蓍載入文。

文字記事有虛實,傳書載史難辨真。

真有天地答人問,怎需枯龜與蓍莖?

莖骨若能通天地,世上萬物皆有靈。

靈佔神測顯匠功,智慧在腦口舌能。

能信蓍龜佔世事,不如淡然度此生。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