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上回書,狗哥跟大家聊到了古格王朝消失之謎,說其中最致命的原因就是政教之爭;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但要問佛教在當時為什麼如此鼎盛,追根溯源還得感謝一位歷史課本上的老熟人——松贊干布;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貞觀盛世,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的迎親使者

就是他,為了制衡吐蕃當地的宗教勢力,決心把佛教從印度引入西藏;

至此之後,佛教和當地原始宗教苯教展開了激烈的碰撞與糅合,漸漸形成了一支獨特的“藏傳佛教”。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而狗哥今天要講的,正是一座讓佛教和苯教達成共識的“神山”——

它跨越不同的宗教、文明、種族,把古人類對天神的崇拜凝固在了歷史的長河裡;

它是“眾神的居所”,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朝聖者們畢生都在追尋的地方;

它,就是岡仁波齊。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不同的宗教、文明、種族

同一座岡仁波齊

關於前面提到的佛教與苯教之爭,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傳說公元10世紀,兩派大師同時挑中了岡仁波齊作為修行地,所謂一山容不下兩尊大佛,只好決定比賽,誰贏誰擁有使用權……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第一局比誰能在日出之時登頂,兩人打成平手;

第二局開始前,佛教大師米拉日巴抖了個機靈:這次要還是平手呢?

苯教大師著急應戰,回:再平那就算我輸;

結果果然又打平了,米拉日巴成功登上岡仁波齊,臨了還不忘邀請對手去了附近一座小山修行。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這就是流傳在岡仁波齊著名的佛苯“鬥法”,雖然暗含了苯教在兩教之爭中落敗的結局,但有一點是無法否認的,那就是岡仁波齊在兩大教派中“世界中心”的地位。

“須彌山”原本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術語,指“周圍有鹹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位於世界中心”的山,後也被佛教吸收用來形容岡仁波齊。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至於這個形容貼不貼切?我們來康康岡仁波齊的地理位置。

首先,這裡有相當充沛的雪山融水,在四個方向形成了四條大河——馬泉河、獅泉河、象泉河、孔雀河;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然後,四條大河分別滋養一方,在河水兩岸孕育出了四大燦爛的古文明:象雄文明、藏族文明、古印度河文明和恆河文明;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最後,文明的傳播與交流,又使得岡仁波齊所在的阿里地區擁有繁盛的邊貿往來;.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印度和尼泊爾的商人翻越喜馬拉雅,來這裡交換鹽巴、肉類和皮毛;阿富汗的天青石顏料,描繪出古格壁畫中的波斯雙獅……

佈滿蹄印的小道從歷史中走來,勾勒出了那條著名的“茶馬古道”;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這裡就是連接中西方文明的驛站,就連山那邊的印度教,也將岡仁波齊視為主神溼婆的苦修之地;而耆那教則將其視為“最高之山”,意為“能獲得解脫的聖地”。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藏民們眼中的岡仁波齊

轉山的真義

為什麼岡仁波齊明明絕對海拔不高,卻依舊被藏族先民奉為“神山之首”?

一個最直白的理由,就是它非常顯眼。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要知道,大多數的高原山體都是陽面積雪少,陰面積雪多,但是岡仁波齊正相反,這使得陽面的冰雪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藏民們不注意到它都不行。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再來說說海拔,通常高海拔的雪山都是冰川塑造出來的,因而山勢多尖銳、硬朗;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圖為梅里雪山

但是岡仁波齊不同,它的巖體是由軟硬交疊的砂礫岩組成,峰頂圓潤,對比之下顯得雄渾巍峨,莊重肅穆;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而又因為山體在形成的時候,擠壓出了近乎平行的九道痕跡,對應著苯教教義裡的世界形象——“九疊雍仲”,意為“世界共有九層”;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與橫向岩層交叉的巨型冰槽,則天然雕刻了一個象徵著“永恆”是“卍”字。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岡仁波齊在藏族先民心中佔據了不可取代的位置;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同時他們也認為,一旦山有了靈性,轉山就可以得到某種福報,轉一圈可以獲得救贖,轉十圈可以免受輪迴之苦,等轉到一百零八圈的時候,便能夠修成正果。

於是,轉山也就成為了藏族人延續至今的朝聖方式。

在張揚導演的電影《岡仁波齊》裡,相約前往岡仁波齊朝聖的人們,都彼此擁有不同的理由: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有預感自己即將走到生命盡頭,想了卻一生夙願的扎堆叔叔;

有覺得自己殺戮太重,想要尋求救贖的屠夫;

還有即將臨盆,想為家人祈福的孕婦……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他們選擇用最隆重的朝聖儀式,一步一個長頭,從家鄉芒康出發前往拉薩,踏上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用木頭做護手板,用牛皮縫長圍裙,雙手合十,觸額、觸口、觸胸,然後用身體貼向大地,頭緊緊嗑向地面……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據說只有用最虔誠的方式,才能領會佛的旨意和教誨,將身、語、意與佛融為一體。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在西藏,通常“神山”與“聖湖”相伴而生、彼此守望,比如瑪旁雍錯,就安靜地躺在岡仁波齊與納木那尼之間。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這片面積400多平方千米、湖周長約90公里的西藏三大“聖湖”之一,藏語意為“永恆不敗的碧玉之湖”,湖水清冽甘甜,湖景美不勝收。

一座跨越宗教、文明、種族的“神山”?就在我國,至今無人敢攀

關於她的傳說與轉湖攻略,因為篇幅原因,狗哥就下期再給大家分享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