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數學啟蒙難?《媽媽教的數學》幫到你

  • “這個題目我都已經教了你很多次了,怎麼你還是不明白的呢?真的是氣死我了。”
  • “這裡用的是加法,求和,用的是加法,你怎麼用的是減法。加法,聽到沒有?”
  • “你看看,你同學,根本就不用爸爸媽媽教的,他的數學怎麼就是那麼好的呢,我真的費盡了心思,你怎麼還是學不會的呢?
  • “你家孩子的數學思維還有待提高,你看看給他報個數學輔導班把把。”


孩子數學啟蒙難?《媽媽教的數學》幫到你


這些是不是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呢?很多的孩子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都覺得數學非常的難。即使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解了,課後有父母細心的輔導,可有一些孩子就好似是數學思維不能開竅一樣。使得家長和孩子都非常的苦惱。

可是,有一些孩子的思維就顯得非常的活躍,對老師講解的數學思維跟得非常緊。老師佈置的作業都能很快速地完成,成了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數學的學習成了很多孩子最苦惱的科目,也是很多家長最擔心有憂慮的科目。

小林是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他在進入小學之後數學成績都一直排在前列。他對數學的興趣源於他父母對他的啟蒙。小林媽媽沒有讓孩子參加各類的補習班,而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不斷地進行數學啟蒙。在數學啟蒙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其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


小林在數學學習上並沒有滿足於老師在課堂的講解,而是總能保持對數學的探究,在上課的過程中也總會想起更加容易接受的方法。


在與孩子媽媽的溝通過程中,我發現孩子的媽媽喜歡把數學的學習融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去啟蒙孩子的數學思維,使得孩子對知識深入理解和接受,從而靈活運用。小林媽媽對孩子的數學啟蒙和孫路弘教授編的書《媽媽教的數學》裡的媽媽的數學啟蒙思路是如出一轍。





《媽媽教的數學》激發了我對數學的興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悄悄地變成了數學的形式,比如清點包了多少個餃子,下樓梯數樓梯,記住家裡的樓號,門牌號或是收電費。我至今都有這樣的習慣,走樓梯數臺階,看地板上瓷磚的數量等。通過這些細節,我不害怕數學,並漸漸愛上了數學。

這是孫璐弘教授在他的《媽媽教的數學》的一段話。



孫璐弘教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他在小學的時候得益於媽媽對他的數學思維的啟蒙,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極大興趣。孫教授在初中就表現出極大的數學能力,後來考入了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

畢業後工作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一直擔任著學校奧數班的輔導老師。1989年留學澳大利亞,營銷及銷售行為專家,高級營銷顧問,擔任《銷售與市場》特邀專欄作者,出版的暢銷書包括《汽車銷售的第一本書》、《用腦拿訂單--銷售中的全腦博弈》等,作為諮詢培訓顧問服務過包括奧迪汽車、阿里巴巴、通用汽車、奔馳、騰訊、百度等公司,以及北京大學國際MBA班客座教授。而這些成就的取得,引用孫教授的原話,就是得益於他的數學思維。

在《媽媽教的數學》這本書中,孫教授的媽媽雖然並不是擁有著高學歷的媽媽,而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可是,這位媽媽卻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啟蒙著自己的孩子。在書中,孫教授回憶了很多媽媽教導自己學習數學的過程和使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和例子其實並不是高大上的例子,就是生活中普通的例子。把數學融入生活中,是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

孩子數學啟蒙難?《媽媽教的數學》幫到你

媽媽教的數學


利用好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對一個章節印象特別的深刻。

在作者讀書的時代,每家每戶基本上都會有一杆稱。作業家裡也不例外,這桿秤成了作者兒時的玩具。

在家裡,只要拿來秤的東西,作者都拿來秤。每天,孩子都給書包,書本,鉛筆盒茶杯,水杯稱重,練就了一個本領。只要過手的東西,他都能猜對了重量。

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對10兩就是一斤,一斤就是10兩理解得更快了,記憶也非常的快。特別是對小數點的理解更加深入。以至於當學到小數點的時候,孫教授基本不用費勁就已經牢牢掌握住了這個知識點。對物體進行數字化,把知識點融入到生活中,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學會和掌握

孩子數學啟蒙難?《媽媽教的數學》幫到你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的孩子對一些抽象的概念非常難以理解。例如,小學生在剛剛接觸到長度單位的時候,尤其是單位換算的知識點,更加的難以理解。我們教學過程也覺得比較頭疼。

於是,我想起來這個“家裡的一杆秤”的故事。

為何我們不借鑑這個方法呢?我們就要求家長協助孩子回家找出1釐米,1米長,1毫米長的事物,同時進行記錄。通過這個方法,我們在課堂上講授了這個知識點,孩子們就非常的容易接受。

考試的時候,出錯的同學也少了很多。把抽象的知識點,融入身邊的事物,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得孩子對知識自然而然地接受和運用,效果來得更加的直接和明顯。

學習數學,並不是能模仿老師的解題思路,更重要地去理解知識點。

在書中,作者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

他在澳大利亞上數學課的時候,為了孩子們一個問題,數7代表的是什麼?

澳大利亞的孩子會回答,7是一週的的天數,7就是你擁有的東西的一個數字記錄,7就是一年級的小學生的歲數,7就是電梯中的數字說明要去的樓層。

孩子數學啟蒙難?《媽媽教的數學》幫到你


可是,問中國的孩子,孩子們都會回答一個答案,及時數字7,可數字7代表的是什麼,很多孩子都知道這是一個數字。

其實他們根本就不理解這個數字具體的含義,而是機械地接受了老師或者父母的灌輸,失去了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我們需要遵循孩子的認知能力規律,從而引導孩子真正地去理解知識點,真正地把知識點學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分為五個階段。(以數學為例。)

第一階段是淺層階段。

這個階段孩子對知識僅僅停留在字面,與“天”,“地”是一樣的。

第二階段是初級階段,孩子會把數字和物品量聯繫起來。

例如,數字3.孩子這個時候會與三個蘋果,三個雪梨聯繫在一起。

第三個階段是中級階段。

這個階段,孩子會把數字與一些事物進行聯繫起來,比較8點重在9點的前面先到。

第四個階段,就是對這些數量直接不僅可以比較,還可以操作。

最後一個階段是,深沉階段。

在這個階段,孩子對數字會看成一種符號,可以代表個人事物,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數字量化。


每個孩子在對知識的接受過程都會經歷這五個階段,因此我們在孩子學習知識的時候就要順應孩子的接受層次和階段,逐步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使得孩子真正學會了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在我教學的這幾年中,我發現很多孩子都處於被動的接受知識,並沒有自己的理解。

這主要就是孩子在學習的初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學習方式。以至於真正地進入小學階段,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數學啟蒙。

家長習慣於用灌輸的方式進行數學啟蒙,很多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卻輸在了起跑的姿勢上。


數學來源於生活,它並不是人們眼中的那張抽象,深奧,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更不是隻停留在數學書和數學捲上的那些題目。

在《媽媽教的數學》,它把數學拉回到我們的生活,用生活中的工具來學習數學,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用這樣的心態來給孩子進行數學啟蒙,我們的孩子將真正地理解了數學,也真正地會喜歡上數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