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前言:有句俗話叫做禮多人不怪,這可不僅僅指的是禮數,還有層含義是禮品,禮金。同事朋友生病,到醫院看望要帶慰問品;逢年過節碰到親戚家小孩要發壓歲錢;婚喪嫁娶一旦出席更是少不了份子錢,許多人都會戲稱這叫吃高價飯。

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人情社會,碰到事情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送點錢或者物,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無可厚非,這也是一種維繫親朋好友間關係的紐帶。但是一旦這種迎來送往跟政治牽扯起來,並且愈演愈烈,失去制度的約束,就會變成一大毒瘤,極大的阻礙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我國曆史上,從兩漢起一直到南朝,就存在利用官員上任或者調任之際,大肆贈送財物的現象,被稱作送故迎新之費。這一惡習持續了數百年之久,不光影響了當時政權的穩定,而且對後世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它的產生原因以及影響。

一、何為送故迎新,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見於史料呢?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興郡縣,廢分封,極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所有官員的任命權都由中央統一進行管理,遂有了郡縣送別去職官員和迎接新入職官員的傳統。“送故”指的就是送舊人,而“迎新”則是迎新人。

迎來送往之際,不管是念舊情還是表忠心,一點心意總還是要有的,於是慢慢就產生了所謂的送故迎新之費。漢承秦制,隨著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官員選舉制度的逐步完善,送故迎新之費越來越多,並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地方財政,史冊中也開始有了相關的記錄。

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漢書 循吏傳》中記載過黃霸任潁川太守時的一件事,許縣縣丞年紀大了,耳朵也不好使,督郵就想將他辭掉,黃霸堅決不同意,他說:來回更換官員,就會產生很多迎來送往的費用,而且一些奸猾小吏還會趁著交接之際混淆賬簿,盜取公物,這些費用最終都要加到百姓的頭上,能用就繼續用吧,不要輕易的辭退。

數易長吏,送故迎新之費及奸吏緣絕簿書盜財物,公私費耗甚多,皆當出於民

《後漢書 張禹傳》中也有類似記錄,說張禹的父親張歆,當汲縣縣令的時候去世,下屬贈送的喪葬費用竟有數百萬之巨。

禹性篤厚節儉。父卒,汲吏人賻送前後數百萬。

可以看出,到了東漢時,送故迎新費用的範圍已經擴大,不單單是離任,官員的死亡也包含在裡面

,而且贈送的金額也是越來越大,已經達到了百萬之巨。

二、官員們相互都贈送點什麼,僅僅只有錢麼?

既然是送故迎新之費,自然是以錢為主,但是隨著這種惡習的不斷演化,後來贈送的東西五花八門,什麼都有,總結下來大概有以下幾類。

1、送藥

古代人很多是看不起病的,倒不是因為別的,純粹就是藥太貴。因此許多官員便把珍貴的藥材作為禮物進行饋贈。《魏書 趙儼傳》 注引魚豢《魏略》雲:

而儼叉手上車,發到霸上,忘持其常所服藥。雍州聞之,乃追送雜藥材數箱,儼笑曰:"人言語殊不易,我偶問所服藥耳,何用是為邪?"遂不取。

一出手就是數箱相贈,可謂大手筆。雖然趙儼沒有收,但也只是笑著拒絕,並沒有嚴厲懲罰送禮官員,說明當時這種情況已經形成慣例了,見怪不怪。

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2、送車船

《梁書 江革傳》中說,江革任會稽郡丞時,卸任歸家,因其為官公正清廉,素有聲望,門生故吏多來相送,郡縣百姓也依依不捨,按照舊例為他訂了一艘舫,但是他堅決不接受,而是乘坐了官府給準備的一艘小舸。

將還,民皆戀惜之,贈遺無所受。送故依舊訂舫,革並不納,惟乘臺所給一舸。

如果說“舸”是小帆船,那麼“舫”就是遊艇,有意思的是,文中有“依舊”二字,可見送“遊艇”這事早已有之,在水邊的郡縣送舟船,遠離水的郡縣可不就得送車馬,看來古代當官是不用擔心交通工具的問題的。

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3、送傢俱器物

週一良在《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分析:魏晉之際,不但“送故”,還加“迎新”,既然是迎新,首要的就是房,財力雄厚的郡縣會為新長官重新修建住宅,窮點的郡縣也許就在原來官員的舊居湊合下,但是不管怎樣,有了房子總要有傢俱有擺設吧,而這也成了鑽營打洞之輩瞄準的目標。這些裝飾把玩之物,或由官府出資購買,或由私人贈送,在官員離任時又順理成章變成官員個人之物,隨行帶走。《南史 宋宗室及諸王傳》中就記錄過這樣的事。

劉宋時,衡陽王劉義季從荊州調任,發州之日,帷帳器服諸應隨刺史者,悉留之,荊楚以為美談。

“應隨”

兩個字道出了精髓,劉義季雖然愛惜羽毛分毫不取,但是恐怕別的官吏就是應收盡收了。

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4、送人

廣東省德慶縣有個

播植鎮,鎮裡有個洛陽村。熟悉歷史的朋友很容易會猜出來,這個村子一定是古時候中原一帶漢人南遷而建設的,但是播植鎮,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從何得名了。其實這個鎮子跟送故迎新有很大的關係。《晉書·虞預傳》載:

“自頃長吏,輕多去來,送故迎新,交錯道路。受迎者唯恐船馬之不多,見送者唯恨吏卒之常少。窮奢極費謂之忠義,省煩從簡呼為薄俗。轉相仿效,流而不返;雖有常防(法),莫肯遵修。加以王途未夷,所在停滯;送者經年,永失播植。一夫不耕,十夫無食,況轉百數,所妨不貲!”

句子不難理解,無非是在譴責送故這種陋習帶來的社會危害,但是中間給我們揭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現象,就是見送者唯恨吏卒之常少。“吏”“卒”說明了當時已經不僅僅是送錢和物,還有送“人丁”的現象。正因為大量的贈送本地的壯丁,導致了耕地的荒廢,從而

永失播植。少一個人耕種,就有十個人吃不上飯,這樣一次次的送下去,老百姓的飢寒交迫可不就近在眼前了。為了銘記“永失播植”之教訓,南遷的中原漢人在嶺南康州的一處荒山野嶺開土建村,起名為“播植”。這就是播植鎮名字的由來。

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播植鎮政府院內的鹿鳴書院

除了送一些壯勞力供驅使以外,有時候還會送些技術性人員,《世說新語》中記載褚哀 “ 於章安令遷 太尉記室參軍”時 , 有“名字已顯而位微,人未多識,公東出乘估客船,送故史數人,投錢塘亭住” 的事實,證明晉時諸縣以小吏送故者也不少 。

三、送故迎新之費究竟對社會有什麼危害

“送故迎新”這種陋習起於漢,到了東晉以及南朝蔚然成風,成為了官場的潛規則,即使一些頗有廉名的官員也未能免俗,就算是明裡拒絕,暗地裡也是照收不誤。最典型的就是南齊豫章王蕭嶷,在任荊州刺史的時候,史書上說他厲行節儉,叫停了州府的迎送之資,卸任回京時,本人以及部署都不收取一絲一毫當地官員饋贈之物,博得百姓交口稱讚。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清廉著稱的官員,後來家中失火,所有從荊州帶回的財物被燒得乾乾淨淨,據評估大約值三千餘萬

。從這我們不難看出,“送迎”風氣已經到了幾乎無人能夠免俗的地步。這對社會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危害。

1、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小團體

不打不相識,不送不成交。本來不熟悉的兩個人,你送我,我送你,一來二去,交情自然急速升溫,這還只是說前任與繼任之間的送迎,更有那些拍馬溜鬚,別有所圖之輩,通過贈送變相行賄,形成一個個錯綜複雜的利益共同體。就好像一張張蛛網,如果不加限制任由其發展下去,遲早有一天會尾大不掉,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首要因素。

2、加重了當地人民的負擔

能夠送禮的主體只有兩類,第一是以官員為首的當地官府,二是本地豪門望族。而這兩類人送禮的錢財無一例外出自對老百姓的盤剝。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隋書 百官志》中有記載:說陳承梁制,郡縣官之任代下,有迎新送故之法,餉饋皆百姓出,並以定令。

政府都已經這樣規定了,由百姓負擔迎送費用,下面的官員還有什麼好顧忌的,自然是扯虎皮作大旗,拼命盤剝百姓為自己的關係網做嫁衣裳。至於富戶,本身都是當地地主,吸百姓血發家的,送禮放的血肯定是要從自家的佃戶中吸回來。反正不管怎樣,最終苦的都是老百姓。南北朝時期南朝政權更替如此之快,與送迎之風的興盛未嘗沒有關係。

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3、激化統治階層之間的矛盾,引起戰亂

因為送錢不到位打起來的,歷史上可真不再少數,《梁書》就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

劉季連在任益州刺史的時候,被梁高祖召回,由鄧元起繼任。兩人之間曾經有過一些不快。劉季連的手下有一個叫做朱道琛的小官,是個無賴小人,曾經犯罪差點被劉季連殺掉,因此懷恨在心。他偷偷跑到鄧元起處獻讒言到:益州兵亂已久,不管是官府還是私人錢財都耗得差不多了,劉益州卸任之際,送故之費一時之間可不容易籌措,不如讓我先行一步,幫助將軍籌措經費,省的到時候失禮

有熟悉當地情況的官吏自願效勞,鄧元起很是樂意,於是安排朱道琛先去益州準備錢財。朱道琛本就是個無賴,有了元起的首肯自然是狐假虎威,挨家挨戶搶錢,趁機中飽私囊。對於不願意給的就大放厥詞,

說反正鄧將軍一到錢財也要易主,有什麼可珍惜的,還不如早點獻出來。

益州人聽後,都認為鄧元起肯定是要殺劉季連報仇。三人成虎,劉季連也不由得相信了,於是起兵據守,不準鄧元起進城,雙方整整打了半年,死傷無數,直到城中彈盡糧絕劉季連才出城投降。

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許是受了這件事的刺激,鄧元起對送故迎新之費變的很是厭惡,他在益州待了兩年,以歸家供奉老母為由請辭,高祖答應了請求並且安排西昌侯蕭淵藻接任。蕭淵藻是高祖的侄子,雖然是皇族之後,但是也不是什麼紈絝子弟,史書上說他少立名行,志操清潔,常以爵祿太過,每思屏退,門庭閒寂,賓客罕通,太宗尤敬愛之。恆布衣蒲席,不食鮮禽,非在公庭,不聽音樂。高祖每以此稱之。

蕭淵藻到了益州後,發現鄧元起居然將糧食器具等收拾的乾乾淨淨,什麼都沒給他留。滿心希望能夠收到些迎新費的蕭淵藻氣憤不已,將鄧元起關押起來,很快又賜其自盡。後來高祖知道了,把蕭淵藻狠狠懲罰了一通。

好好一座益州城,因為一個迎送費而兵禍不斷,可悲可嘆。

四、送故迎新產生並長期存在原因分析

1、在隋朝實行科舉制以前,官員的選拔任用主要是通過舉薦,士人要想進入仕途,地方官吏的推舉是關鍵,也就是說,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被推舉者可以一無是處,只要推舉人身份地位夠高,願意盡力幫忙,都有可能一步登天。

這樣兩者之間自然而然產生了一種依附與被依附的關係。被推舉人對引薦者感激涕零,自稱門生,飛黃騰達後總會思量著如何報答當初的知遇之恩,於是往往會借迎送之機表達自己的謝意。東漢楊震有一次路過昌邑,昌邑令王密得知,急忙揣懷十斤金子相贈,被楊震嚴肅的拒絕了。其實送禮的王密就是楊震所舉薦的人才,現在恩人路過自己的轄區,自然是要好好表達一下謝意。

這就是流傳甚廣楊震卻金的故事,背後隱藏的則是送故迎新費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2、古代時候,經濟社會不發達,各種道路基礎設施也不完善,官員赴任或者歸家又往往不是一個人,路途的消耗是很驚人的,一個清廉的官員僅靠薪水很難支付得起這筆費用

。這並非危言聳聽,《清稗類鈔》中就記載過于成龍的一個故事。

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當知縣時候,當地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多次送錢送物,但是他一無所取。後來于成龍調任四川合州當知府,羅城百姓聽到後,如天塌一般,紛紛擋在路中間嚎哭,好不容易勸走,有一個瞎老頭卻不肯走,于成龍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一路跟隨,瞎子說:我會占卜,我知道您路費不足,恐怕走不到合州,我可以用我的技能幫幫您啊。于成龍聽後很感動,於是就帶著瞎子一起出發。路上,果然沒了路費,幸虧有瞎子一路算命補貼,才輾轉來到了合州上任。

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這還是在清朝,相比於漢晉,道路設施都要好的不少,但是清官依然難以憑自己的薪水上任,也就難怪政府要設置送故迎新的專項費用了。雖然由於缺少完善的約束機制,導致好心辦了壞事,但是徹底取締更不現實,也正因此,雖然屢被詬病,但是此項費用依然屹立不倒。

3、中國本就是個人情社會,送故迎新行為雖然本質上是一種賄賂,但是披上了人情的外衣,變的更加有隱蔽性也更加安全了。

古羅馬一直存在一種遺產贈與制度,一個人死後,往往會把自己的財產贈給生前至交或者某個仰慕的名人,甚至是直接贈與皇帝。其實仔細想想,未必每個人都如此大公無私吧,

這種贈與或多或少也含有等價交換的含義在裡面,你接受了我的饋贈,就要多多照顧我的後人或者遺孀。所以我們總會發現,接受贈送的都是一些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物,還沒聽說那位把遺產贈給身邊的窮人呢。可以說這也算一種更加隱蔽的行賄手段,難以取證。

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古羅馬

而送故迎新費就是這樣的一種行為,贈與雙方當時並沒有什麼直接利益請求,純粹就是人情來往,很像現在所說的灰色收入,雖然金額可能早就夠得上行賄標準了,但是很難取證,即使下定決心要嚴查,也會因為跟人情風俗相悖,遭到各方面的重重阻礙。

正因為此,想要拉關係,走門路之輩才會把迎送當做絕好的契機,大肆行賄,而收受禮品一方也是心安理得,絲毫沒有負罪之感。這不得不說是送故迎新之費大行其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送故迎新之費的逐漸衰亡

南北朝時期,相對於漢人為主的南朝,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北朝則很少有送迎的現象,一方面是從草原來的遊牧民族沒有漢人那麼多的講究,另一方面也和北魏時期就針對該現象制定的一系列嚴苛刑罰有關係,中國歷史上真正的“收禮罪”,即出現於北魏。現在的“官員財產申報登記制度”,其源頭或許也起自北魏。為了落實這個制度,詔令下達以後,孝文帝即

“遣使者巡天下,糾守宰之不法。 坐贓死者,四十餘人。”

深入解析“送故迎新之費”,當年官場一大毒瘤今安在

一代雄主北魏孝文帝

自隋唐起,科舉制開始實行,學子憑本事上位,不需要拉關係也沒必要欠人情,送迎之費慢慢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再加上統治者吸取南朝的教訓,嚴懲大肆迎送之輩,這種禍害中國數百年的不正之風漸漸地不復存在。雖然無法完全根除,但是後世再也沒有人敢明目張膽的這樣做,史書中已經很難再找到類似的記錄。

後記:最後生物君想談談“人情”這個事,人情是個好東西,能讓我們在這個社會里體會到更多的溫暖和愛心,但是人情又是把雙刃劍,很容易走歪,被一些別有用心之徒用來當違法行為的幌子。所以我們現在要控制部分傳統的人情來往,包括那些婚喪嫁娶的規模和方式,有人認為這會導致世態炎涼,人情淡了。但其實這才是對“人情”最好的保護方式,只有把他裝進制度的籠子來規範,才會不偏離他的本意,讓人情更好的存在我們周圍,這就是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