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仁化這些村落從貧困村到“國家森林鄉村”美麗蝶變

“咱村獲‘國家森林鄉村’啦!”喜訊一陣風似的跑遍了仁化縣各個角落。近日,該縣9個村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認定為“國家森林鄉村”,其中董塘鎮河富村和安崗村、長江鎮學堂垇村、城口鎮上寨村4個村,演繹了從省定貧困村到“國家森林鄉村”的驚豔蝶變。

看仁化这些村落从贫困村到“国家森林乡村”美丽蝶变

夯實基礎設施 繪就鄉村新畫卷

3月裡走進安崗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令人如痴如醉的油菜花海,村民們忙著播種、施肥,田間地頭綠意正濃。沿著鄉間碧道來到山背組森林公園,穿過各色花草點綴的幽幽小徑,一抬頭便看到濃廕庇日的參天大樹,小橋流水、閒亭小閣間花香暗浮。

安崗村是仁化縣革命老區之一,也是一個省定貧困村。東莞市虎門鎮與韶關市接待辦入駐幫扶後,乘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以推動精準扶貧及省第一批“紅色村”黨建示範點建設為契機,充分利用該村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大力實施紅色黨建引領工程,對思詒堂、華陽寨等紅色歷史遺蹟保護修繕,建設黨員紅色教育展館和省級紅色審計教育基地,打造紅色文化體驗區項目等。依託優質的生態環境,全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實施路燈改造、村道硬底化等工程,完成生活垃圾集中處理體系及生活汙水處理系統,修建森林公園、健身廣場、公共停車場等,村裡處處種樹植草栽花,建設森林圍村、推窗見綠的美麗新農村。

看仁化这些村落从贫困村到“国家森林乡村”美丽蝶变

在河富村,一片20餘畝的樟樹林打造成了供村民休閒娛樂的“鴛鴦林”;在學堂垇村,利用空閒地、撂荒地建設一批小微綠化公園、公共綠地;在上寨村,實施鄉道硬底化的同時,在進村主要鄉道種植花木……一幅鬱鬱蔥蔥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畫卷徐徐鋪展。

看仁化这些村落从贫困村到“国家森林乡村”美丽蝶变

打好“生態牌” 鋪就增收致富路

群山環繞,林木茂密,溪流潺潺,學堂垇村曾因層層疊疊的群山阻礙了發展的腳步,如今,這片綠水青山成了村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銀山”。

學堂垇林木覆蓋率達88%,林竹密佈的高山蔚為壯觀,林下陰涼溼潤,土壤肥沃,水質綠色純淨,在這裡生長的農作物能夠充分吸收大山的天然養分。“有貧困戶在山上種靈芝,年增收3萬多。”韶關市委宣傳部駐村“第一書記”黃德山說,“我們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抓實‘一戶一策’,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調動貧困戶積極性。”

看仁化这些村落从贫困村到“国家森林乡村”美丽蝶变

在貧困戶周欠連的香菇大棚內,一陣陣菌香迎面撲來。“我家種了4個大棚,新摘的一茬香菇還擔心受疫情影響,幸好扶貧幹部過來幫忙,2000斤很快賣完了!”周欠連笑著說,“種植香菇半年的收入就達3萬,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該村還推廣種植了148畝山楂,帶動40多戶農戶,其中18戶貧困戶參與種植。

也正因為有保存完好、獨具特色的生態“底子”,“紅色村”安崗、上寨古村、環丹美麗鄉村河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帶動沿線的民宿、農家樂、農事體驗等產業經濟發展,村民有了持續增收的致富路子。

看仁化这些村落从贫困村到“国家森林乡村”美丽蝶变

守護青山綠水 留住美麗鄉愁

清晨的雨霧尚未消散,河富村蔬菜種植基地裡已有村民彎著腰除草施肥,“早起出來種種菜,心裡才舒坦。”鄧阿伯一臉開心地望向綠油油的蔬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以來,該村依託丹霞山景區發展鄉村旅遊,引進農業企業打造了320餘畝的蔬菜種植基地,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而村民始終沒有忘記養育自己的這片山山水水,他們在村裡植綠造景、見縫插綠,在地裡播種耕耘,打造具有自然美感的田園景觀,既繫住了鄉愁,也留住了遊客。

歷史悠久的上寨村,延續至今的不僅有水墨畫般的詩意,還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質樸情懷。該村人人都重視增綠護綠,16株古樹名木參天而立,不僅有規劃好的綠化工程,村民還自發在房前屋後栽種各種花草樹木,一戶一花園,一步一美景。在黨員幹部的帶動下,村民們紛紛拿起鐵鍬、掃帚等工具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清除院落、村巷道、溝渠池塘的雜草、淤泥等。條條村道乾淨整潔,農家屋舍窗明几淨,古色古香的建築掩映在青山碧水中,走進上寨村如同在一幅山水畫中穿梭。

河富村、安崗村、學堂垇村、上寨村到“國家森林鄉村”的美麗蝶變,是青山綠水間婉轉動人的脫貧曲,也是仁化縣幹群同心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齊心協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真實寫照。

記者/潘俊宇

通訊員/肖曉珍

圖片/龍全明 黃德山

【作者】 潘俊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