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只有三句,你們覺得可以再加一句嗎?

文夢生MS


在我們的印象中,詩歌一般都至少是四句。就算在遠古時期,一開始的詩歌,至少也是四句,比如“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就算是在劉邦那個時代,一首簡單的詩歌,也至少是四句。比如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是四句。

之所以詩歌至少是四句,那是因為文意有這麼一個規律,只有四句及以上,才能把一個完整的意思表達出來。後人甚至因此總結出詩歌的結構應該是“起、承、轉、合”四部分。就算髮展成了八句的律詩,甚至是長詩,也是“四部分”這樣的機構。不僅僅在詩歌中,在其它文學體裁上,也大致是“四部分”。比如我們說講一個故事,應該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也說的是這種“四部分”的結構。

但是劉邦寫的《大風歌》,卻只有三句,讓人覺得非常遺憾。

(劉邦)

那麼,劉邦為什麼只寫了一首三句的詩歌呢?有沒有第四句呢?如果有第四句,那麼第四句是什麼呢?他為什麼沒有寫出來呢?

我認為,劉邦想寫的這首《大風歌》,肯定是有第四句的。確實也是有難以言說的原因,最終他沒有完整地寫出來。那麼,這個難以言說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劉邦寫的這首《大風歌》的這三句。

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講的是天下大勢。就是說當時處於秦朝末年,由於秦朝的暴政,造成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接著各地農民起義軍紛紛響應,六國舊諸侯後代,也趁機招募軍隊,想要復國。因此一時間天下大亂,群雄逐鹿。這裡劉邦講的是一個背景。這一句,相當於詩歌中的“起”。

(群雄逐鹿)

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講的是劉邦打天下的過程。雖然劉邦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實際上非常狼狽,整天被項羽打得疲於奔命。但不管怎麼說,他最終取得了勝利。取得了勝利,自然就應該嘚瑟一下。“威加海內”,衣錦還鄉。在那個年代,禮教的價值觀還沒有建立起來,“衣錦還鄉”就是成功的標誌。項羽說,要是發達了不回故鄉,如“錦衣夜行”。劉邦當然也得來這麼一出,回故鄉去嘚瑟一下。這一句,相當於詩歌寫作的“承”。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講的是天下雖然打下來了,但是並不表明就很太平了。項羽當年就打下了江山,可是接著大家就反叛。他劉邦現在也打下了江山,但說老實話,他劉邦還不如當年的項羽。因為由於劉邦一直打敗仗,相當於這江山是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打下來的。劉邦只有把他們消滅了,他心裡才踏實。於是,他掀起了一場“殺功臣”的運動。結果把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大臣都殺光了。

但是,殺光以後,卻並不讓劉邦心裡平靜。因為在他打江山的過程中,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韓信這樣的人,才確實是能戰善戰的。要讓身邊那些發小哥們兒,比如樊噲、周勃、曹參、灌嬰等人來保江山,顯然是不可能的。

前不久,劉邦剛和匈奴打了一仗,結果被圍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這事充分證明,沒有韓信等人,他確實很難保住江山。所以,新的憂慮又起來了。

(白登之圍)

這一句,在詩歌寫作中,相當於是“轉”。

“轉”以後,詩歌其實還沒有寫完,還有一句“合”。而且,很顯然,劉邦確實也需要來一句“合”。

對於劉邦來說,打下江山,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接著是保江山的問題。只有把江山保住了,並順利延續下去,一世二世乃至萬世,他的目標才算達到了。這樣“合”,才算“合”得漂亮。

但實際上,劉邦想要實現這個“合”,卻非常困難。除了沒有人能為他守住江山以外,還有一件事讓他憂慮不已。就是他的太子劉盈,能不能把江山傳下去。

他一直對劉盈不滿意,想要換一個太子,讓劉如意當接班人。

但是,讓劉如意當接班人,其實也不是更好的選擇。一來,呂后在朝中的實力太強大,很多老臣都支持他。二來劉如意又太年幼,戚夫人除了會跳舞外,似乎別的又不行。究竟該選劉盈為接班人,還是選劉如意為接班人,他其實一直舉棋不定。如果接班人不落實,很難保證江山能夠延續下去。

而這一點,甚至是比無猛士守四方,更讓他焦慮。

(劉盈)

不過,所謂“家醜不可外揚”,這個話涉及他兒子的問題,他又怎麼敢說出來呢?

再一點,古人講究“君權神授”,也就是說,他的江山是上天給予的,是肯定能夠傳下去的。不管哪個兒子繼位,都肯定能傳下去。也就是說,這件事是不用討論的。既然是不用討論的,用得著寫出來嗎?

左右為難的劉邦,左思右想,真正要寫的話,恐怕只能不痛不癢地來一句“惟願江山兮萬年長”了。

不過這種大白話,相當於畫蛇添足,沒什麼意義。所以,劉邦最終也就只寫了一首三句的詩歌。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詩是劉邦安定四方之後,路過家鄉沛縣宴請家鄉父老時即興寫的一首詩。劉邦本沒有讀多少書,確有萬丈豪情的英雄氣概!詩歌雖有3句,卻是當時真實情感的寫照,非一般文人騷客能超越,可比擬!如果勉強續上也是貂尾續狗,龍尾補蛇!

我就是徐州人,前年(2017年底)春節回家特別去沛縣大風歌臺蘇看了看。40年來第一次去沛縣,也是去瞻仰一下這位徐州老鄉。順便也寫了兩句小詩附和。

臘月二十七遊微山島、沛宮詩兩首

微山湖上微山島,

源自殷商微子廟。

諫而不可遺恨去,

三仁之首賢德高。

小沛大風起漢邦,

威加海內歸故鄉。

祖廟歌臺今猶在,

誰人再敢稱帝王?






止正國學堂


民間奇譚:總有自己的觀點。精於地產,愛好文學,喜歡電影,歡迎關注。


題主提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猛地一看好像是個很扯淡的問題,但實際上這個問題不僅不扯淡,反而十分有趣,必須仔細揣摩,用讀史的心思才可能給與較好的解答。


研究下這首詩的作者

劉邦,

職業:農民(不幹農活,浪),村長,起義軍領導,漢朝開國皇帝

性格:無賴、豁達、大度、看不起文人、負責人、有大志

學歷:大概小學畢業,後來治理天下,肯定也自學不少

研究下這首詩的背景

漢朝成立不久,英布叛亂,劉邦征戰平叛。回朝路上,路過老家沛縣,劉邦很多得力干將都是沛縣人,征戰十來年,既然路過家鄉,不妨一起在老家住幾天。晚上跟鄉民一起喝酒慶飲,老家人組織不少小孩子一起唱歌助興。所謂“衣錦還鄉”,劉邦在家鄉人面前十分高興,憶往昔看今朝,心有所囑,所以唱出這首詩。

研究下這首詩的內容

為啥唱這首詩?因為劉大邦在老家人面前還是很放的開的,那些人都算他的自家人,因此,他藉著詩想說說自己的心裡話。說的意思是啥呢?


“起大風的時候,我站在風口上,也跟著飛起來了,我也想平步青雲啊。

經過不懈努力,現在四海威服;可是我還是想念家鄉,特意拐過來看看你們啊!

國家這麼大,麻煩也很多,我就剛剛征戰回來。哎,你們說我去哪裡找得力幫手,鞏固江山呢?”


這首詩其實就是劉邦給家鄉人的演講啊;他的聽眾不止是家鄉父老,還有跟他一起征戰多年的同鄉子弟;更有眼前那一些家鄉的小孩子啊。他通過這首詩講了自己的機遇和成功,表達了對家鄉人的念念不忘和感謝;更重要的是,他想對那些小孩子說:長大以後好好幹,大漢江山,我以後多多指望你們來保衛了!

因此,這首詩其實是劉邦給家鄉人的告白;也是勉勵鄉人為國所用的一種方式。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家鄉人將小孩聚集在一起,絕對不是單純的來唱歌助興,那是老鄉要讓劉邦多多指教——家鄉的大英雄啊,給孩子們講講課吧;並多多提攜——皇帝啊,沛縣子弟給些好出路吧!所以,劉大邦走時挑選了一些家鄉子弟帶走,可能是跟隨入軍,也可能是做了其它崗位。


所以,這首詩主要是講給小娃娃聽的啊。劉大邦,沛縣出來的皇帝,大人們知道見過,小孩子哪見過啊?一定要拉出來見見。這種事在現在也很正常,哪個地出了英雄,一般都會去學校做個報告,教育教育孩子嘛。劉大邦是皇帝啊皇帝,更得說一說了。

研究下為啥就這三句

為啥就這三句?演講肯定不止這三句啊。劉邦話是說了不少(說太少顯得沒水平),可能這首詩是演講的開頭或總結。說這三句詩,一是劉邦文化水平也不高,說多都是錯啊;二是劉邦是皇帝,不在乎什麼文辭格式,由著性子來;三是,他也主要說這三方面的事,一句一個意思,說完則止,概況能力還是很強的。第三句是個疑問句,答案沒必要說出來,因為眼前人人聽得懂啊!



所以啊,就這三句,也不用加。


我這回答包你滿意,一般人也回答不出來。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本人,更多奇思妙談。謝謝!


民間奇譚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兼備德力兮定安邦!

大風歌

是劉邦問鼎天下後直抒胸臆的經典之作,全詩共三句,卻雄渾豪放、志滿躊躇,千古帝王的豪邁情懷非一般詩詞可比。

全詩雖然精短,卻全面展現了憶往昔、看今朝、顧未來的人生畫卷,讓人驚歎不已。

第一句用大風和飛雲起篇,壯麗的畫面躍然眼前,令人拍案驚奇,也暗喻自己起家時的意氣風發;第二句是對自己取得成績的肯定;而第三句則是面對國家初立、百廢待興局面的惆悵。

因此,全詩結構非常完整,將自己的遠大抱負躍然紙上。再添加什麼都會有畫蛇添足之嫌。

尹禾思來想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條主線上,唯一可以加的就是理念。劉邦當時心存疑惑,對新國家的治理有所擔憂,但如果此時他忽然想到了答案,那麼一定會豁然開朗,豪情萬丈!

綜合劉邦後期的治國理念--敬天治人,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終得漢王朝興盛。

斗膽妄加一句: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兼備德力兮定安邦!


尹禾


感謝題主,很高興有機會與大家交流。

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只有短短三句,但這三句卻極有氣勢,把劉邦躊躇滿志、拔劍四望的豪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如果非要加上一句無疑有畫蛇添足之嫌。

劉邦出身卑微,完全是靠著智勇謀略奪取的天下,一生征戰無數,經歷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眼界胸懷遠非常人能比。

這首詩作於劉邦平定了淮南王英布叛亂後路過家鄉之時。彼時的劉邦,可謂功成名就,回想自己從一介亭長起步出生入死的過去,面對故鄉撫今追昔,觸景生情寫下這首詩,完全是發自內心,直抒胸臆。

第一句描寫景緻,渲染出一種激越雄渾的氣勢,為這首詩定好了基調。

第二句寫現狀,用一個“威”字開頭,表達出征服四方、號令天下的霸氣,與句尾的“故鄉”相呼應,抒發出志得意滿、榮歸故里的豪氣,通過兩相映襯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

第三句更為絕妙,在表達出事業高峰時筆風突然一轉,面向天下英雄豪傑發出詰問,將壓抑在自己心底的對於昔日功臣背叛的感慨和成為孤家寡人、高處不勝寒的蒼涼喊了出來,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可謂空谷迴音、千古絕唱。

從時間維度來看,這三句分別對應的是起兵征戰的過去、功成名就的當下和日漸蒼老的未來;從詩歌韻律來看,這首詩當時是用來擊築而歌的,採取三句式更適宜唱和,在反覆的迴旋中朗朗上口,韻律感也更強,所以完全不必、也不宜再增加一句。

以上回答與諸君交流,歡迎指正。


波斯戰士


加了一句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子孫代代兮壽萬長……

解釋一下

劉邦的《大風歌》很有氣勢,但也有問題,他的文化層次不高,從頭到尾都是他自己。所以,添加的也是順著思路想他自己的一句。可惜,這句氣勢沒有那麼強了。


海螺008


真寫不出五百字

但也聊一聊吧!

中華大地,帝王級別能寫詩的,要屬毛澤東

劉邦隨是小混混出身,但要成王成帝,沒有點智商能成功,不是小混混就是傻子一樣。

劉邦一生身邊能人無數,沒有點學習能力,怎麼能降服眾人。

這首詩充分表達了,功成名就的孤單,原來成功只是給家鄉人看的。死在富有的他鄉,也不是落葉歸根。

功成名就後,原來那些幫助自己的人被殺的殺,死的死。現在連個能征戰的人都沒有,如果有我願意稱你們為勇士,我願意相信你們,我願意給你們榮華富貴。

我更看出一種得意不知道給誰看,看出一種孤單無人憐的落寞,劉邦終究繼承的不是家庭事業,最孤單的肯定是他

到500字了。能不能給個優質。哈哈哈哈


行走中的令狐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習慣了三句.怎麼覺得只要加句子就有添足之嫌!


白白他媽


這樣有畫蛇添足、狗尾續貂、濫竽充數的嫌疑,另外看西廂流淚,替古人擔憂,雖然毫無實際意義,但是作為樂趣閒來消遣還是可以的。

由於傳統,詩歌最少是4句,劉邦這個只有三句,所以畫蛇添足,再加一句進去,加一句很容易,加在哪裡就比較困難,加什麼更是難上加難。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三句,第一句寫風雲變幻,第二句卻是衣錦還鄉,第三句是擊敗項羽之後沒有喜悅,反而憂愁。因為沒有人給他鎮守四方。對這首詩的理解不同,加的位置就不一樣,除第一句前面之外,三句詩後都可以加入一句,來湊齊四句。歪史不妨狗尾續貂一下,試著加一句!

加在二三句中間

假如理解第一句描寫的景象是回故鄉的情景,那麼第一第二兩句前後連動,密不透風,到第三局的時候突然轉折,憂患沒人鎮守四方,太過於倉促,所以這一句應該加在二三句之間,好讓前面的風光和後面的憂傷有一個完美的銜接。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亡秦滅楚兮並九州,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解釋:劉邦三年亡秦,五年滅楚,並,吞併,統一,九州,代指天下和下句四方呼應。由亡秦滅楚,天下難得易失,所以期盼有人給他鎮守四方。

加在一二句中間

但是如果把第一句理解為逐鹿中原,掃蕩群雄時候的場景,第二句和第三句鏈接暢通,表示現在天下平定了,我回故鄉看看,雖然看起來我很喜悅,但還是憂愁沒有優秀的人才鎮守四方。這個時候,第一句和第二句則少了一個過程,那麼加的一句應該在一二句之間。

大風起兮雲飛揚, 干戈止兮定八荒!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解釋:當初群雄反秦,天下雲動風湧,現在天下平定了,干戈停止,所以我衣錦還鄉,就是還愁著沒人守衛四方。八荒與後句四方呼應。

夾在第三句後

如果一二句聯動,第三局顯得倉促,有頭無尾,讓人感覺非常突兀,那麼在句後再加一句那麼就能夠收尾。參考後面的非劉氏不王,希望猛士守衛四方,自然是希望子孫萬世帝王之業。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永有天下兮獨為王!

解釋:雖然風湧雲動,衣錦還鄉,但是還是顧慮沒有猛士替我鎮守四方,我希望子孫萬世肚子為王。這樣和第三句的憂愁銜接。

本文歪史原創,謝絕抄襲。一時戲作,自知畫蛇添足,濫竽充數,狗尾續貂,不喜勿噴。


歪史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一生寫了兩首詩歌,一首叫《鴻鵠歌》,是寫給愛妃戚夫人的。另一首就是這首《大風歌》,是在平判秦布之亂後,劉邦順道衣錦還鄉在老家沛縣所作,當時在酒宴上,劉邦唱著這首詩歌唱著唱著失聲痛哭……

其實當時的劉邦雖貴為一代君王,內心卻很孤獨,想換太子受到呂后和大臣們反對,手下功臣一個個叛亂,先是韓信、彭越,這次是秦布,面對平判身邊沒有可擔當的人,自己還得御駕親征,此時他的內心是孤單無助的。與其說《大風歌》是王者歸來的讚歌豐歌,倒不如說它是一首悲歌哀歌……

這首詩歌就三句屬於民歌特點,已完整表達了作者當時的內心所思,沒有必要再添上一句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