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稻盛和夫: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作者 | 樊登,來源 | 身邊的經濟學)

01 老闆的洗腦術?

日本有經營四聖: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本田創始人本田宗一郎、京瓷創始人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是唯一健在的,他創立京瓷時年僅27歲,而京瓷現在已成為日本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他在52歲時創辦的第二電電(KDDI),在日本的通信界相當於中國的聯通,也與京瓷一樣成了世界500強企業。

更令人歎服的是,他在78歲高齡、罹患胃癌的情況下,應日本政府的請求,接手日航,僅用1年時間就將其扭虧為盈,重回世界500強!

這樣一位“經營之神”卻在退休時將自己的個人股份全部捐獻給員工,轉而追求更高層的心智提升。他認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過程。這樣的超脫,使他擁有俯瞰人生的視野。

在日本泡沫經濟的蕭條時期,“厭惡勞動”“逃避工作責任”的傾向在滋長,有的人期待“一夜暴富”後就脫離工作,享受生活,有的年輕人甚至不工作,依靠打零工甚至“啃老”度日。

稻盛和夫於是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在思索中產生的質樸的“勞動觀”寫成《幹法》一書,分享於眾,希望幫助大家重新思考工作和人生的意義。

也許你會認為這是老闆的洗腦術:我們努力工作就是他們的快樂!

在國內,的確有三位著名的企業家非常推崇這本書——阿里巴巴的馬雲、海爾的張瑞敏、新東方的俞敏洪。

如果你稍微瞭解一下,就知道他們的勤奮程度,你根本看不到他們對工作的一絲抱怨。

02 苦難還是良藥?

稻盛和夫熱愛工作,認為工作是最好的修煉方式,並且一直身體力行。

現在有很多人都把工作當成一種“必要之惡”:工作是為了擁有美好生活而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必須要承受的苦難。

而稻盛和夫說,工作是萬病的良藥,是解決一切問題最重要的良藥;只要認真工作,就能夠治癒各種各樣的病痛。

稻盛和夫經常會問那些將工作看成必要之惡的人:“難得來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價值嗎?你人生的價值是怎麼體現出來的呢?是你忍受了很多不愉快的工作體現出生活的價值嗎?還是你賬戶上的錢體現出工作的價值呢?”

這些當然都不是,稻盛和夫認為,只有在工作中磨鍊心性才是價值的體現。

工作究竟為了什麼?

稻盛和夫先生於1932年出生在日本的鹿兒島,23歲畢業於鹿兒島大學,這是一所以醫學著稱的日本二流大學。

看起來,這就是一個小鎮的普通青年上了一所普通大學,絲毫看不出有任何發跡的跡象。

1955年畢業時,稻盛和夫又不幸遭遇經濟大蕭條,經由老師推薦才進入一家陶瓷廠工作,這家陶瓷廠就是京瓷的前身。

最初,陶瓷廠效益極差,連薪水都發不出,作為一名那個時代的大學生,這份陶瓷廠的工作看起來是沒什麼前途的。與他同時入職的同事都相繼離開了,身邊的人也都勸他離開。

稻盛和夫堅持到了最後,同時入職的大學生只剩下他和另外一個畢業於京都大學的高才生,他倆商量著乾脆去報考自衛隊後備幹部團算了。眼看著一個經營之聖就要成為一個大兵哥了,但是還需要家人將戶籍證明寄給他,才能正式進入軍營。

他的哥哥為他從公司離開去參軍的想法異常生氣。哥哥訓斥他:“家裡節衣縮食把你送進大學,多虧老師介紹才進了京都的公司,結果你就因為一點點不滿,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要辭職,真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

稻盛和夫被哥哥一頓臭罵,羞愧難當,只得回去上班。於是,23歲的稻盛和夫回到陶瓷廠,繼續從事研發工作。

但情況沒有好轉,拿不到工資,生活都無以為繼。在最困難的時候,他甚至想過乾脆去投靠黑社會算了。但想想哥哥的反應,參軍都被臭罵一頓,更別提加入黑社會了。

人家是天無絕人之路,稻盛和夫則是“天要絕其所有出路”,因為嚴格的政策、嚴厲的哥哥,他不得不一條道走到黑。

既然生活之苦暫時沒有辦法解決,既然沒有別的出路,他就決定先好好工作,並且給自己定了一個要求:絕對不要抱怨,認真去做。

可見年輕人的價值觀不是一蹴而就的,就連以意志力著稱的稻盛和夫先生,也需要時間和外界環境的打磨,有時候需要讓自己跟艱苦的環境較一下狠勁兒,有時候一個嚴厲的人才是自己真正的“貴人”。

03 什麼才叫“認真”工作?

那麼,稻盛和夫是怎樣“認真”的呢?

稻盛和夫把鍋碗瓢盆全部搬到車間裡,每天吃住都在車間,徹底跟陶瓷生活在一起。每天不是在做實驗,就是在看雜誌,廢寢忘食。經過了一番如此艱苦的“認真”,他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第一個真正的成功。

當時公司要求他研發鎂橄欖石,其中最大的難題是無法將鎂橄欖石黏合在一起,他一天到晚、吃飯睡覺都在想解決辦法。

有一天,他無意間踢翻了一桶松香,松香黏在了他的褲子上。就在那一刻,他突然感受到了“神的啟示”:這就是最好的黏合劑啊!於是,他開始用松香做黏合鎂橄欖石的實驗,難題由此被攻克。

這真是個神奇的發現:啃論文,泡實驗室都沒得到的東西,最終卻是由“一腳之力”得來的。

難道是“上帝”,難道是神靈,難道是佛祖看他這麼辛苦,忍不住給他一個提示?稻盛和夫認為,這個“保佑”全是因為他每天日思夜想的都是這個問題,所以當他踢翻那桶松香的瞬間,靈感就迸發了。

其實,神經學家發現人類大腦有兩種思維模式,即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在專注模式下,你的各個腦區都將注意力集中到具體問題上,就像手電筒發出的集中光柱一樣,直接投射到具體目標,你會把關於這個問題的常規性內容都過一遍。

在發散模式下,這個過程如同手電筒在照射遠方,雖然光強降低,卻更為分散。此時大腦放鬆,不同腦區的聯絡會增多,為有創造力的想法提供了機會,更容易出現靈感。

那麼是不是有創造力的人都不需要專注模式,只要發散模式就夠了呢?

正如那句老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發散就是那個巧婦,沒有專注的米,她也做不出好飯來。而稻盛和夫的日思夜想已經準備好了香噴噴的大米,只等那臨門一腳的巧婦來了。

他的這項發明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也讓這個發不出工資的陶瓷廠從此擁有了領先的、極具競爭力的技術。

對於稻盛和夫來說,這次成功帶給他最大的收穫,不是使他擺脫生活窘境的獎金,也不是享譽行業的科研成果,而是他發現了自己對工作的興趣和熱愛:工作真的太有意思了,工作這件事太有挑戰了,現在給我什麼我都不會換,我就喜歡工作!

他從一個排斥工作的人,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和專注投入,變成一個熱愛工作的人。他從科研工作中發現了美好,而這些美好也許就是外人眼中枯燥無味的部分。

稻盛和夫認為,通常西方人會更加排斥工作,因為他們把工作和生活對立起來,“罷工”屢屢上演,而東方人就不存在這個問題。這大概源於文化的不同。

在東方,日本民族向來就非常勤奮、任勞任怨。現在,西方思潮不斷侵入日本,讓很多年輕人也認為工作是一種“必要之惡”。

其實仔細想想前人的生活,尤其是老一輩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都是閒不住的人,一年四季總要找點兒事情做才行,閒下來就覺得難受。所以,把工作和生活對立起來的思想,實際上太受束縛了。

請記住稻盛和夫這些話,它會成為助你一臂之力的精神財富:工作能夠造就人格,不要把它跟生活對立起來。

極度認真地工作,能夠扭轉你的人生。在你最絕望、最無助的時候,你就應該認真地去投入工作。

04 學會和工作談戀愛

沮喪、頹廢、喝酒、蓄鬚……這些只能暫緩壓力,而只有努力才能扭轉你的人生。這也是稻盛和夫通過自己工作之初的經歷告訴我們的工作的意義。

當你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了工作的意義之後,你就不會再認為工作僅僅是為了賺錢。

設想有一天,你突然走了偏財運,中了1000萬的彩票,興沖沖地買房、辭職。剛開始,你可能無所事事,不用為溫飽擔憂,不用為生活努力。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一直覺得幸福嗎?你會不會覺得這種單調的生活很無趣呢?可能很快,你的幸福感就會大幅地降低,你也不會再獲得解決棘手問題的成就感,而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東西也會漸漸離你遠去。

怎樣才算是努力地工作呢?

稻盛和夫說:“你要學會和工作談戀愛。”

有一次,稻盛和夫在研究中做出了一個很漂亮的數據,他興奮得從地上一蹦而起,還跟旁邊的同事說:“你也應該高興啊!”

沒想到,同事用鄙夷的眼光看著他:“稻盛,說句心裡話,值得男子漢興奮得跳起來的事情,一生中也難有幾回。看你的樣子,動不動就高興得手舞足蹈,現在甚至叫我也跟你一起高興,我是說你輕薄好呢,還是輕率好呢?總之,我的人生觀與你不一樣。”

稻盛當時被罵得渾身發涼:難道我錯了嗎?但是他突然就想明白了:“要想堅持這種枯燥的研究,有了成果就應該真摯地把高興表達出來。這種喜悅和感動能夠給我們的工作注入新的動力,特別是在現在研究經費不足、研究環境很差的條件下……”

這就是兩個人價值觀的不同。幾年之後,那位同事早已離職,而稻盛和夫則帶領著京瓷成為日本市值第一的公司。

努力地工作就意味著,不要把別人分配的工作當成一種任務,而應該將其看作一項天職,這樣你才能盡情地享受與每一項工作交互,然後完成它的過程。

如果你長期努力地做一件事,你就會慢慢地愛上它,會主動想要做好,工作也漸漸變成了人生的必需品。

05 人分三類: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稻盛和夫將人分為三種類型——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所謂“不燃型”(或稱“阻燃型”)的人,就是無論你怎樣勸說、激勵,都無法激起他工作熱情的人,他會認為“你是在給我洗腦”“你只是想利用我”。

所謂“可燃型”的人,是指通過外部的激勵,可以很好完成工作的人。

所謂“自燃型”的人,就像火柴一樣,一劃就著,壓根兒不需要外界的激勵,每天都有很多新點子,時刻琢磨著怎樣把事情做得更好。

老闆和員工經常會有這樣的矛盾:員工覺得老闆太善變了,一會兒讓幹這個,一會兒讓幹那個,總是在變;員工希望的是,最好拿著固定的工資,按部就班地幹一件事情。這就是“自燃型”的管理者和“可燃型”或者“不燃型”的員工之間的區別。

不幸的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將孩子大部分對於世界的探索精神都抹殺了。我們的教育往往強調,只要被動地接受並且完成就可以了,正是這種模式,培養了我們被動型的心態。這種心態一旦形成,再想要將其轉化成“自燃型”的人就非常困難了。

我希望《幹法》這本書可以穿透讀者的心靈,讓那些曾經是“不燃型”或者“阻燃型”的人,從小處開始轉變,慢慢轉化成為“可燃型”,甚至是“自燃型”的人。這樣,愛上自己的工作,就指日可待了。

06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年輕人在工作中容易出現感性的煩惱。

很多人辭職,原因是“老闆對我態度不好”“領導給我穿小鞋”“同事不給我面子”,這些和工作有什麼關係呢?

稻盛和夫很反感年輕人總是感嘆過去不能改變的事情,比如“我當年要是努力,現在肯定出類拔萃。”“如果教育體制改革,我現在也不至於這樣。”“社會太不公平了。”“房價這麼高,怎麼能買得起。”……

這些感性的煩惱,都會影響你的心境,進而影響你與他人的溝通。選拔領導者時,情商非常重要。有的人聰明能幹,但是情緒不穩定,不是發脾氣就是言語相譏,很容易讓整個團隊士氣低落,即使再聰明能幹,也難以勝任領導者的職位。

稻盛和夫認為,在創業過程中,像水牛一樣的人往往比像豹子一樣的人更容易成功。豹子的爆發力很強,但不能參與長跑,只能短期突破;水牛有韌性,可以年復一年不停地前進。稻盛和夫在選人時,更喜歡“七十分人才”,而不喜歡那些特別聰明的人。

他認為特別聰明的人是不安分的,容易產生感性的煩惱而選擇離開。但是“七十分人才”則更有韌性:他們雖然看起來不那麼聰明,但耐得住性子在一個地方、一個領域鑽研。他認為,人所獲得的成功和聰明程度關係不大,卻和鑽研程度有關。

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特別聰明的人少之又少。但如果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夠像水牛一樣勤勤懇懇,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耕耘,那麼他們身上就都蘊藏著難以預估的潛力,總有一天會創造出驚喜。

有人會問,這樣的要求會不會太高?稻盛和夫會不會太累?

稻盛和夫現在已經90多歲了,雖然罹患胃癌,依然生活得很愉快。

就像文章開頭所說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如果不把工作當作一種“必要之惡”,就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在工作時,拿出“自燃型”的精神,去享受工作,去追求100%的完美,去修煉自己的心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