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做菜可制药,开发炒茶酿酒遇冷!茵陈产业化为何叫好不叫座

茵陈,是农村常见的一种野草,分布极广,大江南北,无论是田间、路边,还是山坡、河畔,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既不好看,也不珍贵的植物,却有着难得的药用价值。因此,有人也试图开发它的市场价值,情况如何呢?

大自然的馈赠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对于茵陈,这句俗语基本概括了它的一生价值。三月初的茵陈价值最大,此时不仅是一种药材,还可以采集当菜吃。过了月,茵陈就成蒿子,难以下咽;到了夏天就是一堆草木灌了。

可做菜可制药,开发炒茶酿酒遇冷!茵陈产业化为何叫好不叫座

茵陈为菊科、蒿属的植物。古书《本草拾遗》载,所谓“茵陈”,是以其经冬不死,因旧根而生新芽,而故曰名“茵陈”。要说其价值,科研显示,茵陈富含维生素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茵陈嫩苗与幼叶可入药,中药也称为“因陈”或“绵茵陈”。对茵陈药用已久,如东汉末年神医华陀,就曾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疸病。《本草经疏》载,主治“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在《名医别录》也记载有茵陈:“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痛,去伏瘕”等内容。

可做菜可制药,开发炒茶酿酒遇冷!茵陈产业化为何叫好不叫座

而食之茵陈的体验,宋代就有记载了,“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而香”。三月初乍暖还寒,茵陈经历凌冬,叶呈灰绿泛白,质地绵软如绒。此时或采茵陈嫩芽,或连根挖出,清洗一新,蒸菜、拌面、油炝、做窝窝头,怎么做都好吃。

穿过千年,如今这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仍是一道特别令人迷恋的“野”味。

产业化难叫座

随着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茵陈市场需求有所增大,在网上,销售茵陈的一年四季都有。需求的增加使一些人尝试专门种植,也有人以其开发相关产品,如炒制茶叶,酿酒等。

在全国蔬菜名城寿光市,羊口镇李姓一农民2018年投资十几万元购买一套炒茶设备,以每斤1.8元的价格收购2万斤茵陈芽,通过洗、拣、炒、烘等程序,制作出第一批1600斤茶产品。这种茵陈茶原料全部来自野外,通过炒制的比直接晾干的茵陈,更接近茶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田野的芬芳”。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市场销售并不理想。

在某宝,冠名茵陈茶销售的不乏人在,包装各异,价格从每500克25元到每100克56元的均有,不过销量多在几十上百,月销量鲜见有上千的记录。同为茶品,龙井、毛尖、铁观音等茶叶品种,月销量几千件的比比皆是。

可做菜可制药,开发炒茶酿酒遇冷!茵陈产业化为何叫好不叫座

茵陈酒配方较早被收入《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也称茵陈酒为上品。民俗学家胡青在《老俗事》中称:“北京人欢度除夕,必以茵陈酒为第一佳酿……”

茵陈酿酒虽然历史悠久,不过,作为酒剂中药,茵陈酒上市必须经食药部门严格审批,目前市场上并不多见。虽然近年也有企业曾试图恢复茵陈酒,但市场反响冷清。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茵陈属于微苦寒之品,是药三分毒,茵陈茶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群饮用,且不宜长期连续进行服用;另一方面茵陈虽有一定的药食同源性,但并没有入列《药食同源目录》,其药用价值替代品较多,也不具有稀缺性。同时,以此制作茶叶,16斤茵陈芽方能炒出1斤茶,其生产比价优势远低于种植蔬菜、瓜果、茶叶等,而市场说服成本却远大于它们。因此,目前茵陈产业化尚难以在市场上有大作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