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書法對比


隋唐書法對比

《出師頌》

《出師頌》卷,隋人書,紙本,章草書,縱21.2cm,橫127.8cm。
  《出師頌》作為流傳有緒的章草墨跡曾留存有兩本,一為此“紹興本”,一為“宣和本”,“宣和本”曾刻入董其昌《戲鴻堂帖》,王肯堂《潑墨齋帖》亦曾摹刻,今僅存法帖拓本。
紹興本《出師頌》本無名款,後人認為是西晉索靖或南朝梁·蕭子云作,或謂隋賢或唐人書,並無定論。從本幅中有唐太平公主、李約、王涯等人鑑藏印看,書寫不會晚於初唐。據宋·米友仁跋定為“隋賢書”當較可信。此書屬較典型的早期章草書體,“蠶頭鳳尾”帶有隸書遺痕,“銀鉤蠆尾”具草書特徵,整體書風規整而不失變化,勁健中見自然飛動之勢,古樸又典雅,是六朝以來創立規範章草的傳統體貌,唯稍增飄逸之勢,與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體大致相近。故定為隋人書是合宜的。

流傳情況大致是:唐代經太平公主、李約、王涯先後鑑藏;南宋紹興年間入內府;明歸王世懋;清初由安岐收藏,後入乾隆內府;民國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初九日,溥儀以賞賜溥傑的名義攜出宮外,1945年後散落匿於民間不彰60餘年;2003年由拍賣公司徵得,故宮博物院以巨資購回。



隋唐書法對比

《張好好詩》

《張好好詩》卷,唐,杜牧書,紙本,行書。縱28.2cm,橫16.2cm。
是唐代詩人、書法家的僅存墨跡,也是稀見的唐代名人書法作品之一。張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顏嬌美,才華出眾。杜牧的這首五言長詩,就是為她而作,並對她的不幸寄以無限同情。
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並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茲後曾遞藏於宋賈似道、明項元汴、張孝思、清梁清標等人,乾隆年間入藏內府。
  該卷曾流散民間後歸張伯駒所有。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其捐贈政府,為故宮博物院收藏。

隋唐書法對比

《褚摹蘭亭序》

《褚摹蘭亭序》卷,唐,褚遂良摹,紙本,行書,縱24cm,橫88.5cm。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羲之書法,在得到《蘭亭序》真跡後,曾命當朝書法名家褚遂良、歐陽詢以及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等勾摹數本,分賜臣下,以廣佈揚。真跡據記載已隨唐太宗殉葬昭陵。這些唐摹本主要有兩個系統,一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等墨跡摹本,多屬此係統,以馮摹的“神龍本”為最佳;一為歐陽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歐本,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隋唐書法對比

《馮摹蘭亭序》

《馮摹蘭亭序》卷,唐,馮承素摹,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

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後紙明項元汴題記:“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為馮承素摹本。
  在傳世摹本中最稱精美,體現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藝術風神,為接近原跡的唐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