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雁畫家邊壽民


蘆雁畫家邊壽民

邊壽民(1684—1752)是清初淮安傑出的詩人、詞人、書法家、畫家,其畫風、人品與揚州畫派的諸畫家相近似,近代黃賓虹稱其為“揚州八怪”之一。他以出神入化的蘆雁飲譽畫壇,以至詩名、詞名、書名為畫名所掩。

邊壽民原名維祺,字頤公,又字漸僧,號墨仙。居淮安城東北隅梁陂橋西(今紡機廠後),二、三百年前,這裡人跡罕至,蘆葦叢生、環境幽靜。他給自己畫室命名為“葦間書屋”、“蓮葉仙舟”,因之晚年又自號葦間居士、葦間老民、六如居士、綽綽老人等。邊壽民出生書香世家,幼年聰穎,寫得一手好字,頗為長輩賞識,下筆為文,灑脫不羈,不屑於帖括之學,屋場之文。21歲考取秀才後,七試鄉闈,都未中式,遂棄舉業,一心於藝術。邊氏“性疏放”,好交遊。當時淮安為漕運樞紐,得運河之便,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每過淮必停舟造訪,友朋常在一起悠遊唱和,潑墨作畫。從26歲開始,他多次從淮安出發壯遊祖國名山大川,足跡遍大江南北、楚漢瀟湘,秦晉塞北。他身懷絕技,“禿筆一枝墨一斗”賣文鬻畫。揚州、蘇州、杭州更是他常遊之地,結識當時著名畫家金冬心、華新羅、許江門、蔡松原、鄭板橋、高鳳翰等人,切磋技法,互相評論。他曾在揚州瘦西湖紅橋船上作畫,四周遊舫圍繞以觀,聲譽大起,“四方求者絡繹至”。在壯遊期間,邊氏藝術漸臻成熟,聲名日盛。康熙帝第四子雍親王愛新覺羅·胤禎亦特別鍾愛邊的蘆雁,在王府中“張其畫四幅於屏”。胤禎後來成了雍正皇帝,曾有意召邊壽民“一遊都門,可博進取”。這對於封建時代的寒士來說,是獵取富貴的難得機遇,但早已抱定“功名利祿如糞土,藝術事業作終身”為信念的邊壽民漠然置之,不以為意。大約在60歲以後,邊壽民不復出遊,在葦間書屋吟詩作畫,整理詩集畫冊,與家人盡享天倫之樂,以度晚年。乾隆十七年卒,享年69歲。

邊壽民是名重一代的畫家,所繪花卉、禽魚、果品、茶具,皆生動雋永,各及其趣,但用力最勤、享譽最高者則是蘆雁。他的蘆雁早在40歲以前即名滿南北,“邊蘆雁”的美稱不脛而走,後來他也從俗默認且聊以自慰,甚至亦以“邊蘆雁”作題款署名了。

邊壽民的寫意蘆雁畫的特色首先是師法造化,筆聚深情。他所居遠離鬧市,書屋在蘆葦中,軒窗四面,曲徑通幽,周圍恬靜安詳,往來候雁常停憩於葦間水際。每群雁來棲,總“吩咐家人莫高語,恐驚憩息遠飛翔”,真視大雁如友朋、知己。在長期接觸觀察當中,他對大雁的形體、動作、習性、情態,均瞭如指掌,成竹在胸。由於他熱愛自己所描繪的對象,知情著意,體貼入微,則下筆即凝聚深情。鄭板橋吟道:“畫雁分明見雁鳴,縑湘颯颯荻蘆聲;筆頭何限秋風冷,盡是關山離別情。”

神形兼備,意味無窮是邊壽民蘆雁的第二個特色。近人鄧實在《邊壽民花卉蘆雁合冊》中論道:“寫生之妙,不難得其似,而最難得其神。得其似者,畫工優為之,得其神者,非天才不可也。”邊壽民常以雁自喻:“自度前身是鴻雁,悲秋又愛繪秋聲”。他把自己的身世、志趣、性靈、情感均寄諸大雁。所以邊氏蘆雁“其胸次極高,於畫外尤有無限神語,故能一潑墨落筆,便有無窮生趣。”這“無限神語”、“無窮生趣”只有傾心的讀畫者方可悟出真諦。如圖孤雁自高處飛向蘆叢,並不疾飛直下,頸後曲,目前視,意逡巡,瞻望卻顧之神態躍然紙上。真可謂著筆無多,神形兼至,意趣橫生。

構思奇巧,詩書畫結合是邊壽民蘆雁的又一特色。大雁是喜愛群居的候鳥,而邊氏筆下的大雁卻沒有成群的遨遊在長空,或星星點點棲息在蘆灘,而是或孤影獨吊,或兩兩相傍,至多三五隻疏密相間。筆者曾見過邊氏一幅《瀟湘旅影》,一雁一足獨立曲項向天而鳴,一雁依偎其傍,兩雁左下方寥寥幾筆蘆葦,而畫面右上方留下大塊空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無窮的遐思。其實,作者這樣苦心的構思隱喻詠歎的人生,炎涼的世態,這確實是畫家的匠心之所在。

邊壽民書法遠紹鍾繇,古樸蒼勁,畫面再配以頗耐咀嚼的詩句,做到了詩書畫映照交融,爭輝競美,形成意境。“孤飛隨意向天涯,卻傍江湖覓淺沙;恐有漁舟鄰近岸,幾回不敢宿蘆花。”這孤雁分明是社會化、人性化了的畫家身影。讀了其畫其詩,實在是極大的藝術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