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雁画家边寿民


芦雁画家边寿民

边寿民(1684—1752)是清初淮安杰出的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其画风、人品与扬州画派的诸画家相近似,近代黄宾虹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他以出神入化的芦雁饮誉画坛,以至诗名、词名、书名为画名所掩。

边寿民原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号墨仙。居淮安城东北隅梁陂桥西(今纺机厂后),二、三百年前,这里人迹罕至,芦苇丛生、环境幽静。他给自己画室命名为“苇间书屋”、“莲叶仙舟”,因之晚年又自号苇间居士、苇间老民、六如居士、绰绰老人等。边寿民出生书香世家,幼年聪颖,写得一手好字,颇为长辈赏识,下笔为文,洒脱不羁,不屑于帖括之学,屋场之文。21岁考取秀才后,七试乡闱,都未中式,遂弃举业,一心于艺术。边氏“性疏放”,好交游。当时淮安为漕运枢纽,得运河之便,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每过淮必停舟造访,友朋常在一起悠游唱和,泼墨作画。从26岁开始,他多次从淮安出发壮游祖国名山大川,足迹遍大江南北、楚汉潇湘,秦晋塞北。他身怀绝技,“秃笔一枝墨一斗”卖文鬻画。扬州、苏州、杭州更是他常游之地,结识当时著名画家金冬心、华新罗、许江门、蔡松原、郑板桥、高凤翰等人,切磋技法,互相评论。他曾在扬州瘦西湖红桥船上作画,四周游舫围绕以观,声誉大起,“四方求者络绎至”。在壮游期间,边氏艺术渐臻成熟,声名日盛。康熙帝第四子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祯亦特别钟爱边的芦雁,在王府中“张其画四幅于屏”。胤祯后来成了雍正皇帝,曾有意召边寿民“一游都门,可博进取”。这对于封建时代的寒士来说,是猎取富贵的难得机遇,但早已抱定“功名利禄如粪土,艺术事业作终身”为信念的边寿民漠然置之,不以为意。大约在60岁以后,边寿民不复出游,在苇间书屋吟诗作画,整理诗集画册,与家人尽享天伦之乐,以度晚年。乾隆十七年卒,享年69岁。

边寿民是名重一代的画家,所绘花卉、禽鱼、果品、茶具,皆生动隽永,各及其趣,但用力最勤、享誉最高者则是芦雁。他的芦雁早在40岁以前即名满南北,“边芦雁”的美称不胫而走,后来他也从俗默认且聊以自慰,甚至亦以“边芦雁”作题款署名了。

边寿民的写意芦雁画的特色首先是师法造化,笔聚深情。他所居远离闹市,书屋在芦苇中,轩窗四面,曲径通幽,周围恬静安详,往来候雁常停憩于苇间水际。每群雁来栖,总“吩咐家人莫高语,恐惊憩息远飞翔”,真视大雁如友朋、知己。在长期接触观察当中,他对大雁的形体、动作、习性、情态,均了如指掌,成竹在胸。由于他热爱自己所描绘的对象,知情着意,体贴入微,则下笔即凝聚深情。郑板桥吟道:“画雁分明见雁鸣,缣湘飒飒荻芦声;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离别情。”

神形兼备,意味无穷是边寿民芦雁的第二个特色。近人邓实在《边寿民花卉芦雁合册》中论道:“写生之妙,不难得其似,而最难得其神。得其似者,画工优为之,得其神者,非天才不可也。”边寿民常以雁自喻:“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他把自己的身世、志趣、性灵、情感均寄诸大雁。所以边氏芦雁“其胸次极高,于画外尤有无限神语,故能一泼墨落笔,便有无穷生趣。”这“无限神语”、“无穷生趣”只有倾心的读画者方可悟出真谛。如图孤雁自高处飞向芦丛,并不疾飞直下,颈后曲,目前视,意逡巡,瞻望却顾之神态跃然纸上。真可谓着笔无多,神形兼至,意趣横生。

构思奇巧,诗书画结合是边寿民芦雁的又一特色。大雁是喜爱群居的候鸟,而边氏笔下的大雁却没有成群的遨游在长空,或星星点点栖息在芦滩,而是或孤影独吊,或两两相傍,至多三五只疏密相间。笔者曾见过边氏一幅《潇湘旅影》,一雁一足独立曲项向天而鸣,一雁依偎其傍,两雁左下方寥寥几笔芦苇,而画面右上方留下大块空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无穷的遐思。其实,作者这样苦心的构思隐喻咏叹的人生,炎凉的世态,这确实是画家的匠心之所在。

边寿民书法远绍钟繇,古朴苍劲,画面再配以颇耐咀嚼的诗句,做到了诗书画映照交融,争辉竞美,形成意境。“孤飞随意向天涯,却傍江湖觅浅沙;恐有渔舟邻近岸,几回不敢宿芦花。”这孤雁分明是社会化、人性化了的画家身影。读了其画其诗,实在是极大的艺术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