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區|冷水灘:發揮新鄉賢“六大員”作用 助力鄉村振興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7日訊(通訊員 謝海榮 雷中祥)日前,永州市冷水灘區牛角壩鎮新鄉賢王志華、唐聖光分別為抗擊疫情捐款15000元、5000元之後,又向全鎮新鄉賢發出愛心捐助倡議書,共籌集近3萬元捐款。在冷水灘區,新鄉賢為抗擊疫情吶喊助威,捐款捐物,獻智出力,成為抗擊疫情中的一股堅強力量。冷水灘近年來深入推動新鄉賢薦評、示範、涵育、匯智、傳承、禮敬“六大工程”,發揮新鄉賢“六大員”作用,助力鄉村振興。

疫情防控的“戰鬥員”

疫情防控工作中,冷水灘區新鄉賢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情繫家鄉,充分發揮自身示範和引領作用,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他們勇當志願者,積極同當地黨委政府和社區村支兩委幹部、醫療人員一道深入社區走村串戶進企業,宣傳防疫知識,發放防疫物資,奮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同時,廣大新鄉賢紛紛帶頭慷慨捐款捐物,獻出愛心,他們“各顯神通”,主動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協調,將募集到的善款、採購到防疫物資第一時間送到當地黨委政府和社區、村支兩委手中,有效緩解了抗疫一線疫情防控物資短缺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共收到新鄉賢捐贈抗疫資金15萬餘元、口罩5萬餘個、醫用酒精100公斤、84消毒液50公斤、紅外線測溫儀11臺。

民間糾紛的“調解員”

發揮新鄉賢的親緣優勢,在矛盾糾紛調解中發揮關鍵作用,新鄉賢打頭陣,摸清情況,做通工作,黨支部後續跟進,趁熱打鐵,化解矛盾。花橋街鎮敏村“五老”支援團以“調”促發展,至今共調解矛盾糾紛100餘起,從此村裡沒有一起矛盾糾紛出村,大家氣順了、心齊了,昔日的上訪村成為今日的上進村。他們還通過“請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許多在外發展的仁人志士紛紛回到家鄉捐錢捐物、獻計出力,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各位鄉賢的努力,2018年,敏村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移風易俗的“宣傳員”

發揮新鄉賢威望高、群眾信服的優勢,督導鄉風,改善紅白公事大操大辦、互相攀比等不良風氣。楊村甸鄉嶺口村新鄉賢理事會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教育,通過建立紅白喜事理事會等,大力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少辦、節事廉辦、好事多辦”,廢除了鄉風濃郁的擺酒攀比和鋪張浪費習氣,村裡的白喜事做到了不打鞭炮、不送花圈、不收禮金,陳規陋習得以消除。蔡市鎮鄧家鋪村,在新鄉賢理事會的組織和推動下,建立了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和村民議事會,制訂村規民約,開展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和“孝老愛親模範”評選,鄉風更文明、民風更淳樸、社會更和諧。

文化自信的“引導員”

發揮新鄉賢群體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的紐帶作用,通過利用祠堂、村民文化廣場、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平臺傳播傳統文化知識,通過修訂家譜、主持祭祀等活動挖掘本地特色傳統文化資源,採取宣講會、大課堂、村民講座等形式宣傳本土歷史典故,做文化自信的“引導員”。上嶺橋鎮仁山村結合本村歷史發展脈絡,充分挖掘古今鄉賢的精神內核和本土文化中蘊含的道德力量,總結提煉出“仁愛、義氣”和“仁者壽、孝者興”的仁山文化精神,建設“仁山鄉賢館”,編寫整理入展資料,講述本村故事,宣傳鄉賢事蹟,傳承鄉賢精神,在村主幹道兩旁設計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文化長廊,進一步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自信。

發展經濟的“服務員”

發揮在外能人和企業家鄉賢的“車頭”帶動作用,引領當地百姓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帶動廣大村民共同致富。蔡市鎮零東圩村新鄉賢蔣斌,放棄城裡的優厚待遇,回村帶動群眾集中土地流轉,建起西瓜、葡萄、砂糖桔、火龍果等果蔬高效農業觀光旅遊示範基地,為周邊村民提供了200多個就業崗位,當地群眾也因此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牛角壩鎮麥子園村是省級貧困村,返鄉鄉賢周長友是一家大型企業董事長,2015年返鄉後通過帶領農戶以土地折價入股分紅的方式,成立了種養專業合作社,發展成立了六個農業公司,不僅使村裡貧困戶脫貧,更改變了村民的傳統思維。

志願服務的“孵化員”

冷水灘區以建設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縣區為契機,挖掘打造了一批新鄉賢志願服務代表,在他們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冷水灘人加入到志願者的大群體中來,全區的志願服務工作有了長足發展。唐金華是蔡市鎮石塘鋪村的新鄉賢,她常年致力於志願服務工作,積極組織和參與“戶幫戶親幫親˙互助脫貧奔小康”和“認領微心願˙爭當圓夢人”活動。如今,冷水灘全區已有三分之一的村因地制宜成立了鄉賢志願服務隊,利用農村閒置房屋建設活動陣地,定期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打造了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示範點和鄉賢文化建設示範點,更好地推動新鄉賢在鄉風文明、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